○吳利華 歐雙雙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1189)
—提高中小企業節能減排主動性探討
——以環境戰略、競爭優勢與外部促進模式為視角
○吳利華 歐雙雙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1189)
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問題是當前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如何實現中小企業節能減排與競爭優勢提升的雙贏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本文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首先對環境戰略與競爭優勢關系、中小企業節能減排障礙等問題進行梳理,分析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缺乏主動性的原因;其次從擴展資源觀理論視角出發,認為資源外取、外部合作能夠克服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障礙,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最后對國內外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外部促進模式進行了歸納分析,認為供應鏈模式、生態工業園模式和網絡組織模式各有優勢和適應條件。
中小企業環境戰略競爭優勢外部促進模式
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問題是當前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問題。節能減排是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和環境戰略,“節能”是指在生產的過程中保持產能不變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資源的投入,“減排”是指企業在產量一定的情況下減少排放物,降低“外部性”。近年來,一方面,我國企業節能減排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對企業節能減排的監管措施也日益完善;另一方面,大多數中小企業管理者對節能減排并沒有足夠重視,只是消極遵守環境管制,有的甚至將節能減排管理視為負擔,偷排偷放逃避環境管制。那么為何中小企業不主動實施節能減排活動,有沒有辦法使中小企業主動節能減排呢?本文試圖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闡述企業環境戰略與企業競爭優勢關系,分析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問題的根源及其促進方式。
就戰略角度而言,企業節能減排是企業環境戰略或是綠色戰略。企業環境戰略是企業為遵守環境管制,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自愿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實施環境戰略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些研究者認為環境管制會迫使增加用于污染治理和預防的投入,包括繳納環境稅費、購買治理污染設備、支付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這些投入不僅不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反而會擠占提高產出的生產性投入,在企業資金緊缺時由于環境保護的投入,造成企業生產資金缺乏,而影響企業生存;而以波特為代表的另一些研究者認為,高能耗、高排放實際上是由某種形式經濟浪費和資源無效利用造成的,嚴格環境政策可以激發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發,提高投入產出率,使資源高效利用所產生的收益超過執行環境政策的成本,為企業帶來凈收益。率先實施環境友好項目的企業比競爭對手能獲得更多的青睞,建立良好的聲譽,進而建立先發優勢。表1對國內外學者就環境戰略與競爭優勢關系的觀點進行了歸納。
企業戰略是企業根據環境的變化,自身的資源和實力選擇適合的經營領域和產品,形成競爭優勢而采取的行動方案或對所需資源的配置決策,其目的是低成本、高質量地生產產品,快速有效地適應市場變化,提高企業經濟績效。企業環境戰略是企業在日益嚴格的政府環境管制和市場壓力下作出的戰略選擇(Porter),其目的是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企業環境績效。顯然,企業生產經營戰略會影響其環境績效,而企業環境戰略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的,只有當環境保護所產生的收益超過投入時,才能對經濟績效產生正面影響,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實現環境保護和競爭優勢提升雙贏發展成為可能,企業才有節能減排的主動性。

表1 環境戰略與競爭優勢關系匯總
一些研究者根據企業對環境管制的反映程度把環境戰略分為兩類,反應型環境戰略和前瞻型環境戰略。反應型環境戰略是指對環境采取被動反應的戰略,而前瞻型環境戰略表明企業自愿、積極地處理環境問題。企業污染消減可以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實現:一是污染控制,通過污染控制設施對排放物進行存儲、處理;二是污染預防,通過更好的管理,選用替代材料,回收和流程創新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前瞻型環境戰略采取污染預防方式減少污染,反應型環境戰略采取的是污染控制。反應型環境戰略(污染控制)需要購入昂貴的廢棄物處理設備,對已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進行處理,以達到環保標準,這些投入并不能提高生產效率;前瞻型環境戰略(污染預防)通過污染預防不僅能節省安裝和運作末端處理設備的成本,而且它還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公司可以實現較大節省,相對競爭對手取得成本優勢。
資源缺乏、規模不經濟性是中小企業不實施積極環境戰略的根本原因。前瞻性環境戰略的實施要求企業通過更好的管理,選用替代材料,回收、流程創新等方式,在產品生產或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這都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源。對于大企業來說,它們規模較大(市場占有率高或多元化),實施節能減排活動的成本被較大的產品基數所分攤,成本較小。中小企業缺乏資金和環境技術人才,無法依靠自身資源和能力進行技術升級與設備更新,技術的壟斷性又使其難以從外部機構獲取技術。大多數情況下單個中小企業污染排放的規模與處理設施的經濟運行規模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廢棄物再生利用方面,中小企業缺乏規模經濟,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而且,中小企業平均生存期短,轉產頻繁,節能減排設備折舊成本高,在污染治理方面邊際控制成本遠低于邊際破壞成本,治污缺乏效率導致其有強烈的偷排和超標排放動機。

表2 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外部組織模式優劣勢比較
隨著研究的深入,戰略管理學者認為資源外取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Timmons(1994)指出企業成長是應用資源追尋機會的過程,而不管資源的來源和所有權。Jarillo(1989)實證研究表明高成長的中小企業采用了更多的外部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被稱為網絡資源(共享資源),該資源能拓展公司所能利用的機會。Lavie(2006)正式提出了擴展資源觀理論,認為資源的所有權或控制權不是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我們不必完全占有資源,只要能正確利用并分享其能所獲得的收益就足夠了,通過聯盟等形式從外部獲取的資源也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并認為聯盟網絡關系本身比從網絡中所獲得的資源更重要。國內一些學者也對擴展資源觀問題進行了研究。例如,耿帥(2010)認為共享性資源同樣具有因果模糊、路徑依賴、歷史作用以及社會復雜等能夠產生并維持競爭優勢的各種特性,這些特性相互耦合幫助集群企業產生競爭的不對稱優勢進而提升整個集群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國內外學者從實證角度證實資源共享有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西班牙學者F.Xav-ier Molina-Morales(2001)對西班牙瓷磚業集群企業與非集群企業績效進行了統計分析,認為共享性資源與集群企業競爭優勢存在著正相關關系。耿帥(2005)采用數理統計研究方法,驗證了共享性資源的存在性及其與集群企業競爭優勢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而支持了共享性資源是集群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這一論斷。因此,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與外部主體建立并維持良好的關系,有效地獲取外部資源并與已有的內部資源相整合,實現節能減排的規模經濟,降低環境成本,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考慮到擴展資源觀視角,我們又將環境戰略與競爭優勢關系及代表學者進行了梳理,如圖1所示。
資源外取是中小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中小企業與外部組織的合作能夠實現資源互補、規模經濟,使環境保護所產生的收益超過投入,最終帶來各企業競爭優勢的提升。我們對國內外學者就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外部合作模式進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分為供應鏈模式、生態工業園模式和網絡組織模式,并對各模式優劣勢及其適用范圍進行了分析。
1、供應鏈模式
Malmborg(2007)認為中小企業主要為大型工業公司提供產品或作為它的分包商,隨著客戶對環境要求的提高,大企業也要求這些配套中小企業向環境友好型企業轉變,并為它們提供相應幫助。例如,從上世紀90年代,通用汽車開始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內容列入供應商培訓計劃,并且對世界范圍內的140多個供應商進行了培訓,與供應商組成環境咨詢小組,開拓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途徑,包括如何把環境因素融入設計、制造等過程,使合作伙伴掌握節能減排的相關知識,提高了供應鏈企業節能減排的主動性。在國內,學者也呼吁供應鏈上各企業展開合作,李向東等(2001)研究提出,通過供應鏈上戰略伙伴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實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各企業能做到在經濟利益及環保效益上的雙贏。孫秀梅等(2007)結合ISO14000標準,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式進行研究,主張企業構建從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供應、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到逆向物流的全面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并認為該模式有利于消除綠色壁壘限制,有利于提升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學者還對原有供應鏈向綠色供應鏈轉變的條件、綠色(生態)供應鏈績效評價等問題進行了分析。Harrie(2010)認為壓力和激勵機制的相關性、焦點公司的創新特點以及供應網絡中的合作特性都會導致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形成。張成考(2007)構建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設計了包括三廢處理率、物料能源使用再利用率、廢棄物排放達標率等指標的生態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
2、生態工業園模式
生態工業園模式是各國探索節能減排活動的重要舉措,在國內外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生態工業園根據生態系統結構進行設計,一個流程的廢棄物將成為另一個流程的投入要素,這不僅能使企業獲得廉價的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能降低企業處理廢棄物的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除此之外,生態工業園內的企業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包括信息中心、環境中心等,這減少了企業在這些方面的重復投資,節約了生產成本。因此,相比園區外企業,園區內企業更愿意實施節能減排活動。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是目前國際上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系統運行最為典型的代表。該園區以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四個廠為核心,通過貿易的方式把其他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生產原料,建立工業橫向耦合和代謝生態鏈關系,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我國也建立了一些運行比較成功的生態工業園,比如廣西貴港生態工業園區、包頭國家生態工業(鋁業)示范園區等,成為我國實施節能減排的重要模式。
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工業園的研究還涉及生態園區的運作機制,園區運作效率評價等方面。Robert(2002)建議利用物質代謝分析方法研究園區內企業之間的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王兆華等(2003)將生態工業園中的要素分為公共設施類、企業和支持服務鏈三大部門,并闡述聚變活性因子和裂變活性因子在生態園區所發揮的作用。元炯亮(2003)從經濟、生態環境、管理和生態網絡方面建立了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工業園區的評價提供了依據。
3、網絡組織模式
網絡組織是實現中小企業實施節能減排的一種新模式,國外學者對該模式研究較早。Friedman(2001)認為網絡組織能提高中小企業實施環境戰略主動性。Malmborg(2007)就當地政府扮演“教師”和“指導老師”角色的兩類網絡進行了分析。在政府扮演“教師”角色的網絡中,政府部門處在網絡的核心位置,它們不僅負責組織改善環境管理的相關會議,而且積極參與知識的創造和轉移,為那些發展環境管理能力的公司提供知識、信息和觀點。在政府扮演“導師”角色的網絡中,當地政府主要扮演項目管理者(網絡協調者)角色,政府和一些咨詢機構簽訂協議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加入該網絡的公司可以向最能滿足其需要的咨詢機構尋求合作。這兩種節能減排網絡都為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活動提供了外部支持,使外部相關資源、技術、經驗等為企業所用,降低了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提高了企業實施節能減排的主動性,并最終達到了節能減排的預定目標。
另外,學者還就節能減排網絡中的一些具體合作機制進行了研究。Fresner(1998)主張各公司定期討論環境管理問題,并邀請專家咨詢團參加公司之間的研討會,并提出他們的觀點,以此來發現新的解決方案并發起新的思想。他還主張創建一個網絡或在一個地理區域內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俱樂部。Manring等(2006)強調網絡經紀人在環境管理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網絡經紀人熟悉各利益相關者所具備的資源和能力,他們會設計一條協調和整合各利益相關者為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而采取行動的價值鏈,推動談判進程中問題的定義、行動規范的協商,并加快網絡成員間的合作。

圖1環境戰略與競爭優勢關系及代表學者
4、各模式優劣勢比較
供應鏈模式、生態工業園模式和網絡組織模式都能促進中小企業節能減排,但此三種模式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如表2所示。
基于各企業間的長期經濟活動,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鏈合作形式。供應鏈中的企業彼此比較信任,關于節能減排的相關技術、信息、經驗能進行充分交流,甚至一些企業會為其合作伙伴提供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但是,一些中小企業主要為大的工業公司提供產品或作為它的分包商,市場力量不強,雖參與節能減排活動的實施,但不能充分分享節能減排活動所帶來的收益。而且,供應鏈中合作企業數量有限,不能實現物質、能源的閉路循環,單一供應鏈模式帶動效應較小。
國內外政府都對生態工業園節模式比較重視,在各地新辦生態工業園,對原有工業園進行生態化改造。生態工業園基于生態性、循環經濟學、系統科學等理論建立,園內企業可大致分成生產型企業、消費型企業和分解型企業(靜脈型產業),各企業能共享信息、技術等資源,實現物質、能源的閉循環。但是生態工業園大部分是基于政府政策而非市場機制建立,生態工業園動態演化發展能力弱,致使園區系統穩定性不強;生態工業園多樣性不足,園內企業間合作比較脆弱;生態工業園系統產生“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導致技術與制度創新不足,但其帶動作用較供應鏈形式大。
網絡組織模式在國內應用較少,但也必須受到我們的重視。它將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眾多中小企業整合到一起,共享節能減排相關技術、信息、人力等資源。而且,基于松散耦合的合作形式,各企業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能避免企業間的“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更容易實現節能減排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但是,網絡組織形式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網絡組織形式參與者眾多,各企業目標不同,協調困難;各企業間存在信任危機、機會主義行為,難以實現信息、技術等資源的充分共享。但網絡組織模式突破了特定地域的限制,參與者不僅包括具有業務往來的各企業,還包括非業務往來企業,以及政府、科研機構、公眾等主體,節能減排帶動作用較大。
(注: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網絡組織理論與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研究”(11BGL061);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以體制創新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研究”(14SZB024);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新常態下江蘇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2015ZDAXM004)。)
[1]Sharma,S.: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
[2]Gingrich,N.:To renew America[M].New York:HarperCollins,1995.
[3]Porter Michael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
[4]Porter Michael E,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
[5]韓瑜:我國中小企業污染治理的經濟學分析與財稅政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2007(11).
[6]耿帥:資源觀視角下的集群風險成因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0(8).
[7]耿帥:共享性資源與集群企業競爭優勢的關聯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8]李向東、閻洪、葉潤強:建立綠色供應鏈中的協調關系[J].軟科學,2001,15(4).
[9]孫秀梅、高厚禮:基于ISO14000標準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17).
[10]張成考、聶茂林: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生態供應鏈績效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1).
(責任編輯: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