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田保 任杰 李曉玲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中醫醫院 甘肅平涼 744100)
自擬益氣活血養營湯對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防治療效的研究
祿田保 任杰 李曉玲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中醫醫院 甘肅平涼 744100)
目的:探討自擬益氣活血養營湯對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患者血漿白蛋白和C-反應蛋白的影響。方法:通過對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患者100例入院時、治療(包括術后)時、治療一周時血漿白蛋白、C-反應蛋白指標統計,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隨機分為常規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一周后,觀察益氣活血養營湯對血漿白蛋白和C-反應蛋白的影響。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白蛋白,C-反應蛋白治療組一周后與治療時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改善不明顯(P>0.05)。
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中醫藥療法
本研究采用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自擬益氣活血養營湯治療蛋白質營養不良患者50例,同時以西醫治療對照組50例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患者100例均采自2014年元月至2015年2月我院外科、內科住院患者,病例選擇符合《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標準擬定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第14版蛋白質營養不良診斷標準制定。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中醫虛勞氣血虧虛型辨證標準參照文獻。
排除標準:1.出血量大于200ml者,2.術前或發病前有低蛋白血癥者;3.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肝硬化失代償期,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等;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1.2 一般資料: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患者全部來源于我院外科、內科住院病例,按入院時間將符合前述病例資料選擇標準隨機(隨機數字分組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齡在45-75歲,中位年齡60歲;其中外科手術后患者2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急性腦卒中(缺血性)10例,治療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在46-74歲,中位年齡60歲;其中外科手術后患者2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急性腦卒中(缺血性)9例。同時對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包括術后)時、治療一周時白蛋白定量,CRP定性積極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比較,注X2檢驗差異均無顯著性(CP>0.05)。
2.治療及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對照組按常規治療方法分別積極治療原發病,如術后預防感染、補液、支持治療,腦卒中、急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益氣活血養營湯;方藥組成:人參10克,黃芪30克,三七6克,枸杞20克,當。1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丹參15克,雞血藤10克,苦參10克,白術10克,麥冬20克。用法:上藥中人參燉化取汁50ml兌入原藥汁,三七研末沖服,每次3克,其余藥每次加涼水500ml;煎取150ml;水煎兩次兌一處,分兩次溫服。連服7天。
2.2 觀察指標,(1)血清白蛋白(2)C-反應蛋白
3.1 兩組入院時、治療(包括術后)時、治療一周時血清白蛋白定量比較:
3.2 兩組入院時、治療(包括術后)時、治療一周時C-反應蛋白定性比較:

*P<0.05**P<0.05
臨床發現,大手術后(如膽囊、胃全切術,胃癌、結腸癌根治術后),危重病人(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性心力衰竭)早期很快出現血清白蛋白下降,48小時內降至最低,我們將其稱為急性蛋白質營養不良(APM)[1],其病理生理機制為應激反應引起炎癥介質釋放,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使白蛋白等大分子物滲漏,組織間靜水壓升高,造成組織水腫,淋巴循環、微循環障礙,如何解決這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的難題,是醫務人員長期研究的重要課題。
作為血漿中很多物質的非特異轉運載體的血漿白蛋白(Pr),其半衰期為21天,除了維持血漿滲透壓外,還是一個反映體內蛋白質營養水態的敏感指標[2]。而在治療急性炎癥或創傷(包括外科手術后)患者時,C-反應蛋白(CRP)能夠非常靈敏地反映炎癥反應的進程,指導營養治療的時適時介入,因此成為此類患者的良好監測指標。臨床檢驗表明,C-反應蛋白血清水平開始下降意味著體內炎癥反應轉入修復期,此時進行適當的營養治療對患者康復有利[3]。
自擬益氣活血養營湯治療蛋白質營養不良,是基于本病隸屬于祖國醫學虛勞中氣血兩虛的范疇,遵循《內經》中"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的補益大法[4]。方中人參,甘草,黃芪,枸杞大補氣血,三七,桃仁,川芎,丹參,雞血藤,當歸活血化瘀,推陳出新,生化不息;白術,麥冬,苦參益脾養心,現代藥理學證明,人參,黃芪等補益藥增強腎上腺皮質醇含量,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血管功能不全,大失血所致的虛脫和休克;甘草通過抑制磷酯酶A2活性發揮抗炎作用。活血化瘀藥改善微循環、改變滲出。苦參,黃芪具有穩定紅細胞膜,溶酶體膜,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炎癥釋放,發揮抗炎作用。
[1]陳孝平.陳漢.肝膽外科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第223頁.
[2]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第873-874頁.
[3]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第897頁.
[4]周仲瑛.中醫內科學.第7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第451-456頁.
R197.4
B
1009-6019(2015)11-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