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清韓洋曾燕榮陳潔張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1超聲科2血管外科 北京 101149)
急性下肢動脈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分析
孫文清1韓洋1曾燕榮1陳潔1張杰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1超聲科2血管外科 北京 101149)
目的: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診斷急性下肢動脈血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8月~2014年12月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下肢動脈血栓患者91例,其中急性下肢動脈血栓形成62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并血栓29例,年齡22~88歲,平均(63.5±11.1)歲,均經DSA及手術取栓或溶栓證實。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下肢動脈管壁、內膜、血栓回聲、形態及血流動力學變化的檢測,對其特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彩色多普勒超聲均很好的顯示血栓部位及周圍血管情況,超聲檢查與DSA符合率91.9%,與手術取栓、溶栓符合率95.3%,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理想方法,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彩色多普勒超聲;下肢動脈;血栓
近些年來,隨著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的日益增高,急性下肢動脈血栓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急性下肢動脈血栓引起的急性下肢動脈缺血,嚴重的危害者患者的肢體及生命,盡早的發現并準確定位下肢動脈血栓,可以為手術贏得寶貴的時間,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下肢動脈急性血栓診斷中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
回顧分析2008年8月~2014年12月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下肢動脈血栓患者91例,其中急性下肢動脈血栓形成62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并血栓29例,年齡22~88歲,平均(63.5±11.1)歲,均經DSA及手術取栓或溶栓證實。其中男61例,女30例,其中發病時間0.5 h~13d,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6P(疼痛、蒼白、無脈、感覺異常、運動障礙和皮溫變化)綜合征。以上患者均經DSA及手術取栓或溶栓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應用PILLIPS IU22、GE L9彩色超聲診斷儀,下肢血管檢查探頭頻率5.0-7.5MHZ,髂血管檢查探頭頻率3.5-5.0MHZ。對下肢動脈管壁、內膜、血栓回聲、形態、范圍及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4.0統計軟件分析,所測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數據的比較使用x2檢驗。
91例下肢動脈血栓患者中,左側下肢51例,右側下肢39例,雙下肢動脈血栓1例;單純急性下肢動脈血栓形成62例,其中伴有動脈硬化54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繼發血栓29例,其中伴有動脈硬化7例。

表 血栓組與繼發血栓組動脈硬化對比
二維超聲顯示急性下脈血栓患肢動脈管徑正常,管腔內血栓呈不均勻偏低回聲51例,均勻低回聲34例,中等偏高回聲6例;動脈栓塞并血栓患者可見血栓頭部偏強混合回聲團;彩色多普勒血流顯示血流中斷,不全阻塞患者可見血流變窄,流速明顯增高,近端呈射流頻譜;急性動脈遠端血管僅見極低流速的動脈靜脈化血流頻譜。
急性下肢動脈血栓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它導致急性下肢動脈缺血病情進展迅速,缺血超過24h即有可能造成肢體神經的不可逆損害[1]。據我國多個大型臨床中心資料統計,急性動脈血栓的溶栓手術總截肢率為8.3%。其中24h內溶栓截肢率為1.8%,超過24h溶栓截肢率為26.7%[2]。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明確診斷。
急性下肢動脈血栓超聲二維圖像多呈低回聲,均質或不均質,理論上講,新鮮的血栓應該是均勻低回聲,而本次研究以不均質偏低回聲較多,考慮由于管腔內壁多合并硬化斑塊,導致回聲衰減,同時血栓與破裂的斑塊、早期部分附壁血栓混合在一起,聲像圖表現多為不均低回聲。同時血栓與管壁緊密相連,但由于動脈本身硬化,內膜增厚不平,兩者多分界清楚[3],在動脈栓塞繼發血栓時,栓子頭的回聲常呈不均質回聲,多與血管壁界面不清,而繼發血栓則表現多為均質低回聲,位于栓子遠心端,因為栓塞后動脈遠端血流速度明顯降低,需對動脈新鮮血栓與血流緩滯狀態進行鑒別。
單純急性動脈血栓常繼發于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4],粥樣硬化早期并不影響血流,但如果斑塊不穩定和發生破裂,則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動脈血栓,導致血管事件發生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壞死。
超聲憑借其無創、簡單、便攜的獨特優勢,在急診情況下對血栓的明確診斷及定位,為臨床盡快的安排手術及溶栓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是診斷急性下肢動脈血栓的理想方法。
[1]Pipinos II,Judge AR,Selsby JT,et al.The myopathy of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rt 2.Oxidative stress,neuropathy,and shift in muscle fiber type[J].Vase Endovascular Surg,2008,42:101-112.
[2]楊澄宇,蘇榕.介入技術在下肢動脈取栓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普通外科學志,2009,3(4):310-312.
[3]張培華,主編.臨床血管外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73 -375.
[4]唐杰,董寶瑋,主編.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35-146.
R543.3+1
B
1009-6019(2015)11-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