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珠
(太鋼總醫院功能檢查科動態心電圖室 山西太原 030003)
T波動態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相關性分析
范愛珠
(太鋼總醫院功能檢查科動態心電圖室 山西太原 030003)
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與心電圖檢查T波動態變化相關性。方法:指定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臨床檢查人員完成直立組、倒置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各項檢查工作,記錄兩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電圖檢查T波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變化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結果:直立組LVEF檢查結果顯著高于倒置組,提示直立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室功能顯著優于倒置組(P<0.05);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與心電圖檢查T波由倒置轉變為直立間隔時間越少,則患者LVEF水平越高(P<0.05)。結論: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后T波變化情況與左心功能相關性,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積極給予心電圖檢查并根據T波變化情況判斷其預后效果,給予積極的針對性干預措施盡快恢復T波直立,有利于保障其左心功能,確保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T波動態變化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威脅人類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1]。本文將于2014年1-12月期間,選取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臨床研究,探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與心電圖檢查T波動態變化相關性,為提高患者療效及預后提供可靠依據,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96例、女性64例,年齡44至87歲,平均年齡(66.46±2.10)歲。按照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12個月心電圖檢查結果將160例患者分為直立組(80例)、倒置組(80例)。直立組與倒置組性別、年齡等上述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提示對比結果P>0.05。
1.2 方法
1.2.1 納入與排除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②本次研究距前次急性心肌梗死發病間隔時間不少于12個月(1年);③直立組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12個月內給予心電圖檢查T波由倒置恢復直立,倒置組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12個月內給予心電圖檢查T波仍處于倒置狀態(未恢復直立);④于前次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至本次研究期間無疾病復發情況;⑤排除惡性腫瘤患者;⑥排除精神類疾病者;⑦排除存在肝、腎、腦等機體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⑧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產褥期女性;⑨對本次研究所需心電圖檢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可提供積極配合;⑩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
1.2.2 研究方法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指定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臨床檢查人員完成直立組、倒置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各項檢查工作,分析方法為查閱相關資料(病歷)、詢問當事接診醫護人員、咨詢家屬及患者本人等。記錄兩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電圖檢查T波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變化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2.3 臨床檢查左室射血分數檢查儀器為美國通用(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公司提供ViVid FiVe彩色超聲診斷儀,指導患者取左側臥位,探頭頻率設定為1-5MHz范圍內,經M型、二維超聲取標準左室長軸切面測量LVEF。T波檢查儀器選用杭州百慧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提供動態心電圖分析儀,檢測時間自當天上午至次日上午(24h)。
1.3 統計學方法將所得數據利用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17.0)軟件包完成統計學分析,其中以t檢驗計量資料(由±s表示),X2檢驗計數資料[由X(%)表示],當結果為P<0.05時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比較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可知,直立組LVEF檢查結果顯著高于倒置組,提示直立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室功能顯著優于倒置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LVEF檢查結果對比分析(±s;%)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LVEF檢查結果對比分析(±s;%)
注:*與倒置組對比P<0.05。
組別例數(例)LVEF直立組8072.17±9.18*倒置組8053.34±6.70
2.2組內比較對直立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可知,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與心電圖檢查T波由倒置轉變為直立間隔時間越少,則患者LVEF水平越高,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直立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T波直立時間與LVEF水平相關性分析(±s;%)

表2 直立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T波直立時間與LVEF水平相關性分析(±s;%)
注:■與1個月對比P<0.05;●與3個月對比P<0.05;▲與6個月對比P<0.05;★與12個月對比P<0.05。
急性心肌梗死后T波直立時間例數(例)LVEF 3個月內967.02±6.23●▲★6個月內1762.17±7.87■▲★9個月內2459.34±6.38■●★12個月內3055.41±4.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機體內冠狀動脈發生狹窄并將心臟血供突然中斷,心肌呈現出急性缺血缺氧現象,提示盡早恢復冠狀動脈血供即給予心肌再灌注是保障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2]。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大多表現為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癥狀,屬于發病率較高的危重疾病,靜脈溶栓治療(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ITT)、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藥物保守治療等是此類患者主要治療方法[3]。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生活習慣、環境、結構、壓力等)不斷變化,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及發病高危人群高度重視。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不斷提高,心電圖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并取得顯著效果。研究表明,心電圖檢查T波變化情況是表現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及左室功能的準確指標,可為醫生判斷患者療效及預后提供可靠依據[4]。本文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后12個月T波仍處于倒置狀態的倒置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顯著低于急性心肌梗死后12個月T波恢復直立的直立組患者,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T波變化情況將直接對患者左室功能產生影響,即T波由倒置轉變為直立是提高左室功能的正相關因素。本文中直立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T波由倒置轉變為直立所需時間越少,則其LVEF水平越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T波直立時間與左心功能呈正相關,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后T波變化情況與左心功能相關性,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積極給予心電圖檢查并根據T波變化情況判斷其預后效果,給予積極的針對性干預措施盡快恢復T波直立,有利于保障其左心功能,確保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廣。
[1]龐春.T波動態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關系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04(33):14.
[2]趙圣剛,鄭展雄,江力勤.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后巨大倒置T波動態演變1例[J].心電與循環.2014(1):72-75.
[3]周東暉,金元哲,王琦,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血栓抽吸及替羅非班聯合應用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2,52(5):44-45.
[4]石蕊,姜鐵民,趙季紅,等.不同他汀類藥物治療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臨床隨訪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 (23):2619-2622.
R322.1+1
B
1009-6019(2015)11-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