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宏劉宋軍
(山西省聞喜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山西聞喜 043800)
探討對癲癇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效果
李淑宏1劉宋軍2
(山西省聞喜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山西聞喜 043800)
目的:對癲癇病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進行探討分析。方法:隨機選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48例癲癇患者,針對患者病情予以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30例早發性癲癇患者中,無人出現治療后復發、再次治療后復發以及死亡,18例遲發性癲癇患者中,6例復發,占33.3%,2例經再次治療復發,占11.1%,1例死亡,死亡率為5.6%,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7.9%。結論:對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應以明確患者病情為基礎,然后采用合適的藥物對其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狀況,降低患者死亡率。
癲癇病;靜脈滴注;地西泮;苯巴比妥鈉
癲癇作為一種神經系統性疾病,常見于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并且近年來發病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治療癲癇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本次主要對癲癇病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進行研究,現將有關治療體會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癲癇患者為實驗對象,隨機挑選48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經頭部CT或MRI予以確診,并表現出意識障礙、肢體功能異常等臨床癥狀。患者年齡在15-72歲之間,平均年齡(45.7±3.4)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病程(1.6±0.5)年,其中30例患者為早發性癲癇,18例患者為遲發性癲癇;29例為單純性發作,19例為復雜性發作,8例為初次發作,11例為持續性發作。
1.2 治療方法
癲癇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對其實施治療的時候應注意確保患者呼吸通暢,給予10mg地西泮靜脈滴注,在發病情況下給予0.1-0.2g苯巴比妥納肌肉注射,8小時注射一次,共注射6次。病情較重或發作次數較多的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將60-100mg地西泮與50A葡萄糖混合后靜脈滴注,12小時后再以0.1-0.2g苯巴比妥鈉肌肉注射,8小時一次,共注射6次。治療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定時測量患者的血壓及血糖。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經治療后的病情發展狀況和治療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患者的相關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
30例早發性癲癇患者中,經為期1年的隨訪后無人出現治療后復發、再次治療后復發以及死亡,而18例遲發性癲癇患者中,6例經藥物治療后停藥一周再次復發,占33.3%,2例經再次治療半年后停藥復發,占11.1%,1例患者持續用藥后治療無效死亡,死亡率為5.6%。48例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7.9%,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后病情發展狀況(n,%)
癲癇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特發性、癥狀性以及隱源性因素都可能導致癲癇疾病的發生[1]。癲癇患者發病后通常以意識出現障礙、生活無法自理、肢體痙攣等為主要的臨床表現,并且由于其主要的發病群體為兒童和青少年,所以此病的危害較大。
癲癇患者個體之間往往存在一定差異性,由于病情狀況不同,所以治療措施也不盡相同。在對癲癇進行治療時,醫務人員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對癥下藥。良好的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是針對癲癇疾病,以藥物治療并非必然的措施,所以要求醫護人員在治療前首先應了解患者是否符合藥物治療的病征,并且在選擇藥物時也應綜合考慮患者發病時間、次數、臨床癥狀等多方面因素[2],確定合適的劑量,避免由用藥不當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同時需注意,對患者使用藥物治療后應定時檢測患者的血尿常規,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使用藥物對癲癇疾病進行治療,一般以單種藥物為最佳治療方案,可根據患者病情逐步增加用藥劑量,并時刻關注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同時,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也對治療的過程具有很大影響,積極配合可便于醫院對患者實施更好的治療或護理[3]。
本次研究中,48例患者經藥物治療后,有效率達97.9%,尤其是早發性癲癇患者,無人復發,也無人死亡,效果更佳顯著。
綜上所述,對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應以明確患者病情為基礎,然后采用合適的藥物對其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狀況,降低患者死亡率。
[1]徐曉燕.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26):96-97.
[2]趙俊東.丙戊酸鈉治療癲癇病的臨床血藥濃度監測[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4):118-119.
[3]熊志宏,劉艷虹,宋穎等.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病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2):131-131.
R742.1
B
1009-6019(2015)11-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