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利
(中煤一公司嶺北職工醫院 河北邯鄲 056000)
亞低溫狀態下大面積腦出血的臨床治療體會
胡建利
(中煤一公司嶺北職工醫院 河北邯鄲 056000)
目的:通過臨床病例資料分析總結亞低溫狀態下大面積腦出血的臨床治療體會。方法:以我院神經外科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30例的大面積腦出血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組,同時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收治30例的大面積腦出血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未開展亞低溫,觀察組給予亞低溫治療,分別于治療后第一周、第二周對對比兩組患者的意識障礙狀況(GCS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情況。結果:(1)GCS評分:治療后,觀察組第一周、第二周GCS評分分別為(11.28±4.57)分、(13.45±5.43)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NIHSS評分:治療后,觀察組第一周、第二周NIHSS評分分別為(15.53±5.14)分、(11.53±5.71)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亞低溫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大面積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意識障礙狀況與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率與致死率。
亞低溫;大面積腦出血;體會
低溫技術最早由Temple Fay醫生在1938年首次應用于臨床治療[1],研究證實當患者處于低溫狀態時其機體各方面耐受會出現明顯下降,而且治療中患者發生肺部感染、凝血障礙等并發癥的風險也降低。目前,在大面積腦出血的臨床治療中亞低溫的應用程度越來越高,本文中將觀察亞低溫狀態下大面積腦出血的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神經外科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30例的大面積腦出血(出血量>30 ml)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組,同時選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收治30例的大面積腦出血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5-76歲,平均(63.58±4.26)歲。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3-78歲,平均(62.57± 5.7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根據患者的病情與并發癥給予相應的脫水、降顱壓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開展亞低溫治療:采用美國ALSIUS公司生產的COOL GARD 3000血管內熱交換系統及其配套的IC-3585AECool Icy熱交換導管;亞低溫治療目標溫度33℃,持續時間48 h,復溫目標溫度36.5℃,復溫時間106 h[2];治療時將室溫控制在30℃左右,經股靜脈置入三腔導管,連接導管與溫度感應器,對膀胱內溫度進行監測,以控制球囊導管內循環鹽水的溫度,實現降溫與復溫。
1.3 評價標準[3]
意識障礙評價參照GCS評分進行:理論得分3-15分,其中13-15分為輕度昏迷,9-12分為中度昏迷,3-8分為重度昏迷。神經功能缺損評價參照NIHSS評分,理論得分0-45分,其中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 >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GCS評分:治療后,觀察組第一周、第二周GCS評分分別為(11.28± 4.57)分、(13.45±5.43)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NIHSS評分:治療后,觀察組第一周、第二周NIHSS評分分別為(15.53±5.14)分、(11.53±5.71)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GCS評分與NIHSS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GCS評分與NIHSS評分對比(±s)
組別GCSNIHSS第一周第二周第一周第二周觀察組(n=30)11.28±4.5713.45±5.4315.53±5.1411.53±5.71對照組(n=30)7.12±1.518.53±1.6419.53±5.7716.28±5.59 P <0.05<0.05<0.05<0.05
近年來,我國臨床中腦出血患者的數量逐年上升,且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大面積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后6~7 h內腦組織會出現水腫、壞死[4],導致病情惡化,增加致殘率、致死率。常規藥物治療起效慢,效果非常有限。
低溫技術又可以根據溫度將其分為亞低溫(33-36℃)、中度低溫(26-32℃)、深度低溫(13-25℃)、絕對低溫(6-12℃)及超低溫(< 5℃)五種,有動物實驗證實[5],實驗性顱腦損傷動物在30℃~34℃的中度低溫或亞低溫環境下可以降低腦耗氧量,維持正常的腦血流和細胞能量代謝,同時保護血腦屏障,緩解腦水腫;另外,低溫環境有助于減少神經細胞結構蛋白損傷,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結構和功能修復,從而降低患者的致死率與致殘率。亞低溫對大腦的保護作用機制考慮有以下幾個方面:(1)保護血腦屏障;(2)降低缺血區腦代謝及耗氧量;(3)抑制中性粒細胞粘附,減少自由基的產生;(4)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生白三烯。
通過本組研究,可以發現經低溫狀態治療后,觀察組的GCS評分與NIHSS評分均顯優于對照組,說明亞低溫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大面積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意識障礙狀況與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率與致死率。
[1]孔權,羅春強,陳華斌,等.亞低溫腦保護在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08,29(5):849-851.
[2]任德馨,劉繼偉.微創血腫清除術聯合亞低溫療法治療老年高血壓腦出血[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0,1(3):451-453.
[3]黃德玖,尹智.體溫控制對高血壓性腦出血術后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20):225-227.
[4]趙會萍.微創穿刺清除技術結合局部亞低溫療法治療顱內血腫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5):1015-1017.
[5]王海峰,王俊玲.亞低溫聯合丁咯地爾防治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害200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0,29(33):67-69.
R722.15+1
B
1009-6019(2015)11-0105-02
胡建利(1976.8),男,河北邯鄲人,神經外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