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珍
(山西鋁廠醫院中醫科 山西 運城 043304)
中醫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的臨床探析
韓玉珍
(山西鋁廠醫院中醫科 山西 運城 043304)
目的:分析中醫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1年3月-2014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婦科月經不調患者104例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52例以及對照組52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在采用不同治療方式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1%(51/5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3/52);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5%(45/5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4%(8/52)。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對婦科月經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選擇采用中醫治療,具有不良反應少,治療效果好等諸多優勢,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中醫治療;月經不調;效果;婦科
月經不調是婦科疾病的總稱,是指月經的周期經期量發生異常,其中包括月經過多、月經后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少等病種,在婦科疾病中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近年來,隨著中西醫結合以及中醫婦科傳統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利用中醫治療月經不調的內容也在不斷發展,我院采用中醫治療月經不調,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婦科臨床中月經不調是一種常見疾病,典型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經量異常以及月經周期紊亂,給婦女帶來了極大痛苦。在治療方面西醫通常采取孕激素、促排卵藥物為患者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卻不盡人意,同時部分患者在經過西醫治療后不良反應也相對較多。本次研究將分析中醫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的臨床效果,以為月經不調患者選擇更好的治療方案,現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1年3月-2014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婦科月經不調患者104例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52例以及對照組52例。其中對照組年齡17-38歲,平均年齡(26.3±5.2)歲;觀察組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8.3±4.3)歲。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出現經量過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以及閉經等。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月經周期提前或推遲8~9d,或者無定期。月經量過少或過多,色淡質清稀,或者質稠色紫黑夾有血塊。經期出現全身乏力的情況,并伴有乳房脹痛、小腹脹痛等。對于停經3個月以上的患者,排除了妊娠。排除患有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病患者、圍絕經期以及不配合治療的患者。兩組患者無論是年齡、性別以及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均采用西醫接受治療,視患者病情而定,采用孕激素周期療法或雌激素治療,克羅米芬促排卵治療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進行治療,針對于小腹脹痛、舌苔蒼白、肢體冰冷或月經量少的患者,處方為∶10g丹皮、10g莪術、10g牛膝、10g人參、10g當歸、10g白術、5g肉桂、5g劉寄奴、6g川芎、5g石楠葉;對于脈細弱、月經量少、顏色淺淡以及頭昏眼花患者處方為∶10枸杞、10g當歸、10g杜仲、10g人參、15g熟地、15g山茱萸、24g山藥;乳房脹痛、胸腹兩脅脹痛且伴有小血塊者,處方為∶10g丹皮、10首烏、10g白術、10g郁金、10g當歸、6g柴胡。處方中劑量視患者具體病情而定。處方中藥物均用水煎服,早晚一次。共治療1療程,一療程為4w,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以及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將治療標準分為顯效∶患者經過治療后月經恢復正常,周期恢復至(27.3±6.2)d,患者乳房脹痛、腰腹疼痛、食欲不振等情況全部消失,月經量少于100ml或者減少三分之一,經期小于7d,停藥3個月后患者月經周期并未發生復發的情況;有效∶患者月經量的以改善,相關癥狀減輕或消失;無效∶在經過中藥治療后,月經量、周期等并未得到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在采用不同治療方式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1%(51/5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3/52);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5%(45/5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4%(8/52)。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共發生1例頭痛、1例皮疹以及1例胃腸不適,不良反應5.8%;對照組患者共發生3例頭痛、3例皮疹以及2例胃腸不適,不良反應15.4%.兩組比較差異的顯著(P<0.05)
我國傳統中醫學認為,導致婦女出現月經不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而造成的。在非生理期,女性沖任氣血能保持相對平和,此時致病因素很難造成沖任、胞宮不足或瘀滯,因此未表現出腹痛等不適癥狀。但在經期前后,女性機體血海慢慢充盈而后外泄,胞宮內的氣血從旺盛短暫轉變為虛弱,氣血的急劇變化使致病因素很容易乘虛而入,造成氣血運行不順暢,阻礙胞宮內經血下行,不通則痛。此外,沖任胞宮濡養不足也會造成患者腹痛。在治療方面強調扶正固本、平調陰陽[1]。從而使臟器受損,氣血失調;由于氣滯血瘀,情志不暢,精神抑郁,也會導致月經不調。對于月經不調的治療,臨床中使用的中藥周期療法,其依據是傳統的中醫學辨證論治療,它主要的方法是活血通經、補氣血、養肝腎,從而對出現紊亂的月經周期能夠進行及時有效的糾正,使月經周期能夠恢復正常。在臨床對患者使用的溫腎補血湯具有溫腎補血的功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患者的機體能量代謝,患者服用后,就會感覺到精神振奮,全身溫暖。此外,應根據患者的實際年齡生理特點進行醫治。
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的中醫療法,其配方包括當歸、赤芍、茯苓以及川芎等,其中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活血之功效[2]。而赤芍則能夠起到涼血消腫、行瘀止痛的作用,經過炒制之后藥性緩和[3]。柴胡可疏肝理氣,川芎則具有宣通氣滯、活血化瘀之功效??傊涍^此次研究后,在采用不同治療方式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1%(51/5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3/52);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5%(45/ 5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4%(8/52)。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在對婦科月經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選擇采用中醫治療,具有不良反應少,治療效果好等諸多優勢,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1]劉春香.中醫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的臨床探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29(2):23-24.
[2]胥京生.胥受天老中醫治療月經不調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4,11(2):20-21.
[3]劉葉.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不調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20:73-74.
R711.51
B
1009-6019(2015)10-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