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楚雄州元謀縣人民醫院胃腸鏡室 云南 楚雄 6513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應用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
陳曉燕
(楚雄州元謀縣人民醫院胃腸鏡室 云南 楚雄 651300)
目的:本文簡要論述了慢性萎縮性胃炎應用胃鏡下黏膜形態方法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間入院接受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00例,均采用胃鏡下黏膜診斷及病理診斷的方法,對其診斷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的靈敏度96.47%;特異度為76.92%,準確性為92%,誤診率為23.08%,漏診率為5.75%,陽性預測值為96.47%,陰性預測值為33.33%。結論: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技術在判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癥時確診率高,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臨床價值
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來講,其屬于一類固有腺體出現萎縮情況而引發的基礎慢性炎癥,臨床胃鏡觀察結果大致分為兩類,即萎縮伴增生類胃炎及單純萎縮胃炎。萎縮伴增生胃炎臨床表現為黏膜呈現顆粒或者小結形狀,嚴重患者可能發生異化增生,癌變問題。單純萎縮胃炎臨床表現為黏膜紅白相間,血管凸顯,褶皺變平或者消失[1]。我院選擇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間入院接受診斷的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00例,均采用胃鏡下黏膜診斷、病理診斷的方法,對其診斷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間入院接受診斷的疑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00人,其中,共計男性患者69人,女性患者31人,患者最小年齡為36歲,最大年齡為78歲,平均年齡為(48.2±11.3)歲。患者病程時間從6個月-20年之間,平均病程時間為(3.5±2.7)年。全體患者均出現上腹不適的情況,排除胃部手術、長時間飲酒、乙型肝炎、慢性腎病等患者。
1.2 方法
1.2.1 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
全體患者均采用同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實施胃鏡檢查,結合慢性胃炎胃鏡分級及分型標準,在普通的白光模式下,三種情況可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第一種情況,患者的黏膜顏色發生變化,呈現紅白相間或者多以灰黃、灰白色為主;第二種情況,患者黏膜粗糙不平,呈現顆粒狀;第三種情況,患者血管凸顯,黏膜下可能看見樹枝狀、網狀的細小血管。
1.2.2 組織病理檢查
100 例患者都在胃鏡檢查下,在距離幽門3厘米-4厘米左右的位置取胃竇位置黏膜2塊-4塊,通過40g/L甲醛進行固定,制成組織切面,然后由專業病理醫師遵照慢性萎縮性胃炎標準急性病例診斷[2]。
1.3 觀察指標
把病例診斷結果與胃鏡觀察結果進行對比,計算出胃鏡下黏膜形態變化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誤診率、漏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1.4 數據處理
將本次實驗結果中數據準確錄入到SPSS12.0軟件中做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0 例患者使用病理診斷結果中,慢性萎縮性胃炎87例,非慢性萎縮性胃炎共13例。使用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中慢性萎縮性胃炎85例,非慢性萎縮性胃炎共15例。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的靈敏度96.47%;特異度為76.92%,準確性為92%,誤診率為23.08%,漏診率為5.75%,陽性預測值為96.47%,陰性預測值為33.33%。其準確性與病理診斷差異不明顯,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
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也被人們稱為胃炎,指的是胃黏膜的表面因為受到損傷造成黏膜固有的腺體出現萎縮或者消失情況,使得胃黏膜出現變薄,同時伴隨腸上皮化生[3]。在我國一般人群中,該病癥的發病率較高,約為13.7%,并且少數患者可能演化成胃癌。據統計,我國2.55%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最終演變成胃癌。該疾病的臨床表現為∶腹脹、口淡無味、消瘦、胃部疼痛、貧血等。引發此種病癥的原因大致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患者血液及胃液內包含某類特異性的抗體,例如∶內因子抗體、細胞抗體、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等,從而極容易引發萎縮性胃炎;第二,患者生活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喜好飲酒、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從而損傷胃黏膜;第三,患者愛生悶氣、情緒波動較大,精神長時間處在緊張、壓抑的狀態,從而造成胃腺體分泌異常;第四,患者長時間反復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從而損傷胃黏膜,引發萎縮性胃炎[4]。
我院的本次實驗結果中,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準確率較高,靈敏度較高,且與病理診斷的差異不明顯,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這種方法在臨床有助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治提供依據。臨床醫生可以通過胃鏡檢查,用肉眼觀察到患者的黏膜形態特征,并發現疑似組織學病變的部位,對疑似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患者可以密切隨訪,以提高胃癌早期檢出率。
而分析發生漏診和誤診的原因,我們認為是由于患者黏膜形態規則,且顆粒狀黏膜的范圍局限,導致鏡下表現的診斷價值較低。且誤診與漏診病例以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的病例較高。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黏膜形態具有多種表現,對于黏膜紅白相間,其中白色為主的胃鏡表現來講,因為胃鏡的型號各不相同,光線遠近不一,導致黏膜的顏色也深淺不一,靈敏度較低。那么,醫護人員就需要近距離對黏膜的顏色進行細致的觀察,盡量降低由于人為原因導致的漏診問題[5]。盡管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能夠觀察到黏膜變薄,血管凸顯,然而在胃鏡檢查期間,因為充氣量較多,造成胃腔過度脹大,導致黏膜編變薄,再加之黏膜自身相對較薄,很容易發生誤診。所以,進行胃鏡檢查期間,需要適量充氣,同時不可以單純憑借黏膜變薄來判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癥。
綜上所述,使用胃鏡下黏膜形態診斷方法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價值較高,值得廣泛應用,但是醫生仍要注意細致入微地觀察患者的病變范圍,加強對不同黏膜形態的認識,多角度地觀察患者的黏膜形態變化,對典型部位進行活檢,以提高臨床的診斷準確率。
[1]徐園園,劉希雙,劉華,等.胃鏡下黏膜形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的價值[J].齊魯醫學雜志,2012,27(5):416-418.
[2]薄元愷,劉宏偉,何建霞,等.以內鏡下黏膜表面形態為分型依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1):18-21.
[3]徐由鎖.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下不同病理改變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34(19):19-21.
[4]謝俊鋒.內鏡窄波成像技術下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改變及臨床病理意義[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15):3395-3396.
[5]張金麗,王春浩,周文平,等.慢性萎縮性胃炎6種證型胃鏡像和病理學表現研究[J].中醫雜志,2012,53(11):942-944.
R446.8
B
1009-6019(2015)10-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