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云
(山西省運城中心醫院放療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同步預處理對乳腺癌放射治療患者皮膚損傷療效觀察
趙曼云
(山西省運城中心醫院放療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目的:探討同步預處理應用于乳腺癌放射治療患者皮膚損傷的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間本院行放射治療的80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患者,給予同步預處理治療;對照組40例患者,僅給予常規性指導,不采取其它防護措施。結果:觀察組的Ⅱ級、Ⅲ級和Ⅳ級皮膚損傷率均少于對照組。結論:針對乳腺癌放射治療患者皮膚損傷施以同步預處理,能夠有效減輕皮膚損傷級別僅為Ⅰ級和Ⅱ級的患者皮膚不適度,預防重度皮膚損傷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放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同步預處理;乳腺癌;放射治療;皮膚損傷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罪魁禍首"。目前治療乳腺癌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和化療。對放射治療而言,放射線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人體的正常細胞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引發體表出現局部或全身反應,其中最多見的損傷表現便是皮膚損傷,也就是放射性皮炎,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色素沉著、紅斑、蛻皮、潰瘍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產生一定的危害[1],因此,預防和治療放射性治療導致的皮膚損傷十分有必要。我科針對80例乳腺癌放射治療患者皮膚損傷采用同步預處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間本院行放射治療的80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46.3±4.6)歲;對照組40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7.2±4.2)歲。.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兩組在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患者經手術治療后需要進行放射治療,依據患者的臨床體征及CT掃描結果來確定放療的照射區域。應用電子束及X線實施放療,每次200cGy,每周5次,共5周。也可以用適形或者調強對患者照射區進行放射治療。
針對對照組,進行常規性指導。給予心理疏導,使患者配合治療;叮囑患者穿著寬松、舒適、透氣性較好的衣物,避免戴胸罩;在放療照射后,盡可能將照射區域暴露出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不得撓抓、擦洗照射區域等。針對觀察組,在觀察組的基礎上,給予分段同步預處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照射區皮膚的損傷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患者照射區皮膚損傷情況,將其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4個等級,Ⅰ級∶皮膚出現濾泡狀紅斑、干燥蛻皮、出汗量減少;Ⅱ級∶有鮮紅色斑塊、濕性蛻皮或中度水腫,觸摸有痛感;Ⅲ級∶蛻皮、凹陷性水腫,觸摸有痛感;Ⅳ級∶皮膚潰瘍或者出血壞死。
1.5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照射區皮膚損傷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觀察組30例為Ⅰ級,8例為Ⅱ級,2例為Ⅲ級,0例為Ⅳ級;對照組11例為Ⅰ級,25例為Ⅱ級,3例為Ⅲ級,1例為Ⅳ級,兩組間照射區皮膚損傷Ⅰ級、Ⅱ級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級、Ⅳ級比較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皮膚損傷級別比較
放射性皮膚損傷指的是在放射治療半年內出現皮膚損傷,通常出現在放療后2-3周,直至放療結束后一個月左右才不會繼續受損。針對這類皮膚損傷,本人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發現皮膚損傷的癥狀在出現之后給予對癥治療并不會有很好的療效,有研究指出,照射的劑量達到每次5Gy時皮膚就會產生紅斑,達到30Gy左右的時候便會出現濕性反應,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皮膚潰瘍,難以治愈[2]。因此,本人認為,只有在實施放射之前以及在每個階段采取相應的預防手段才能有效控制和治療放射性皮膚損傷。此次研究中,本人結合臨床實例,總結出放療劑量的不同時期相應會出現的癥狀,實施同步預處理,其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在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初期,指導患者每天早晚清潔指腹之后,按摩照射區及周圍皮膚,按摩時長為10分鐘,這樣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皮膚損傷發生;在放射治療中期,照射量隨之增加,所以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發熱、潮紅等狀況,此時應當告知患者這種現象屬于放療的正常反應,指導患者一定要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同樣要堅持每天按摩照射區肌膚,在此基礎上,在放療后約半個小時使患者平躺于床上,由護理人員對照射區皮膚行常規消毒,再應用蘊含慶大霉素的濕紗布敷局部皮膚,敷用時長為10分鐘;在放療治療中后期,照射的劑量進一步增加,照射區的皮膚便會出現水腫或者水泡,在水泡比較小的時候,應當注意避免水泡潰爛、破損,等待水泡以自然狀態自主吸收,若水泡比較大,那么就要進行消毒,將水泡中的液體抽出,對局部噴射氧化瓶中的水,氧氣管距皮膚1cm,以每分鐘8-10L的高流量吹氧半個小時[3],最后用浸泡過蜂蜜的無菌紗布敷在照射區皮膚上;在放射治療后期,此時放射劑量將近5000cGy,患者的皮膚越來越薄弱,可能會發生潰爛破損情況,囑咐患者一定不得受到外物刺激、碰撞等,放療后,充分暴露照射區,然后噴射氧氣,完成后,清潔并干燥局部皮膚,繼而涂上本院特制的燙傷藥,通常在出院后半個月左右皮膚便能痊愈。
慶大霉素能夠有效對抗皮膚的炎性反應;對皮膚局部吹氧可以保證照射區干燥清潔,加快壞死組織的分解和正常細胞的新陳代謝,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狀況,幫助消腫,加快創面的愈合時間[4];蜂蜜具有消炎、鎮靜等功效,對于燙傷皮膚的治療有奇效,并且能夠促進傷口愈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觀察組施加同步預處理治療后,觀察組照射區皮膚損傷Ⅰ級者占比以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7.5%,照射區皮膚損傷Ⅱ級者占比以2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2.5%,Ⅲ級、Ⅳ級對比差異不大,表明給予乳腺癌放射治療皮膚損傷患者同步預處理治療后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的臨床效果。因而我們認為針對乳腺癌放射治療患者皮膚損傷施以同步預處理,能夠有效減輕皮膚損傷級別僅為Ⅰ級和Ⅱ級的患者皮膚不適度,預防重度皮膚損傷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放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1]林森,黃蘊,卓睿.土黃連溶液噴涂預防乳腺癌放射性皮炎的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2013,(08):138.
[2]薩仁格日勒.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療中皮膚損傷的觀察及護理[J].內蒙古優醫學雜志,2012,(20):136-137.
[3]趙曉葉,郎靜芳,付英秀.乳腺癌調強放射治療患者不同時段皮膚損傷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18-319.
[4]王亞平,鄔雨春,黑木耳與紅霉素軟膏防治放射治療所致皮膚損傷的護理研究[J].中國當代醫學,2010,(05):101-102.
R273
B
1009-6019(2015)1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