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程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 湖南長沙 410000)
運脾退黃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07例療效觀察
周小程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 湖南長沙 410000)
目的:觀察運脾退黃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7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光療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運脾退黃湯,觀察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8.1%,對照組總有效率86.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愈患兒住院天數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運脾退黃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確切,值得運用。
運脾退黃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為新生兒常見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黃染,可合并低體溫、反應差、喂養不耐受、肌張力改變等,少數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而危及生命或遺留相關后遺癥[1],極大危害新生兒健康。因此更好防治該病并減少傷殘發生,意義重大。筆者應用運脾退黃湯治療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源于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本院新生兒科住院患兒,共107例,均確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參照第三版《實用新生兒學》[2]。隨機分為治療組(n=54例)、對照組(n=53例),其中治療組∶男嬰26例,女嬰28例,日齡平均7.83±9.354天,胎齡平均(38+5±1.526)周,體重平均(3.33±0.491)Kg,足月兒51例,早產兒3例;對照組∶男嬰33例,女嬰20例,日齡平均(4.45±7.053)天,胎齡平均(38+4±1.695)周,體重平均(3.24±0.494)Kg,足月兒47例,早產兒6例。
1.2 分組方法所有患兒均予以常規對癥護理,藥物選擇∶靜滴能量合劑、補液、口服枯草桿菌,必要時堿化血液、抗感染、輸白蛋白(或丙球)、口服肝酶誘導劑。治療組加服運脾退黃湯∶山楂炭6g、茯苓3g、炒麥芽6g、陳皮3g、炒雞內金6g、郁金3g、茵陳3g、甘草1g,水煎服,每日1劑,3天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3]治愈∶新生兒皮膚粘膜黃染完全消退,未再次出現,經皮膽紅素<8mg/dl;好轉∶新生兒皮膚粘膜黃染較入院明顯減輕,但未完全消退,經皮膽紅素≥8-12mg/dl間;無效∶新生兒皮膚粘膜黃染無明顯消退,或再次出現/加重,經皮膽紅素≥12mg/dl。總有效率為(治愈和好轉例數之和/總例數)×100%。經皮黃疸儀為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咨詢開發公司生產YZB/蘇0695-2012(型號JH20-1C),定期測定眉間及胸前經皮膽紅素值。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軟件包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治愈40例,好轉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1%;對照組治愈28例,好轉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6.8%,兩組療效具有顯著差異(X2=7.991,P=0.018<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
2.2 治愈患兒住院天數比較
兩組治愈患兒住院天數分別為∶治療組(7.925±2.200)天,對照組(9.607±5.101)天,兩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治愈患兒住院天數比較(±s)

表2 治愈患兒住院天數比較(±s)
治愈 住院天數t P治療組(n=40)7.925±2.200對照組(n=28)9.607±5.101 -1.858 0.068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為新生兒期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生原因包括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攝取和/或結合膽紅素功能低下,膽汁排泄障礙等;當饑餓、缺氧、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或顱內出血時,更易出現或加重黃疸。因而,臨床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產生原因往往不單一而是多種原因共同影響所致。
西醫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常據病因對癥處理,輔以光療、補液等方法。光療仍是目前新生兒退黃首選重要方法之一[4],該法安全、有效,但如不結合病因治療,單獨使用易致黃疸反彈,光療中也可能出現發熱、皮疹、腹瀉,嚴重時可造成低鈣抽搐、青銅癥,對視網膜、外生殖器損傷等。相關藥物尚存在不良反應如肝腎損害,引起血鈣、前列腺素A、血小板等機體重要物質減少等[5]。
本病屬中醫"胎黃"、"胎疸"等范疇。中醫認為新生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先天稟賦不足,脾運不健,致濕邪困阻,濕邪易阻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氣機不得條暢,從而影響肝膽疏泄功能,致膽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膚,故發生黃疸[6]。治療多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疏肝利膽、行氣破瘀為主。筆者認為一味清熱解毒,常易加重脾胃損傷,故根據早年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育仁教授提出"脾健不在補貴在運"[7]理論,采用運脾消疸法治療,收到了滿意療效。蓋因脾運得健,水濕得化,黃疸可除。運脾退黃湯具有運脾化濕、調和脾胃作用,該方以山楂炭、炒麥芽、炒雞內金運脾消積為君,茵陳清利濕熱、茯苓健脾化濕為臣,陳皮、郁金理氣化瘀、利膽退黃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運脾化濕,利膽退黃之效。藥理研究表明,山楂炭味酸,消食澀腸止瀉,具消乳積,促進脂肪分解、抑制各型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的作用[8];茯苓甘平,能將體內多余的水分從諸組織以及組織間隙聚攏并送至腎臟,茯苓中提取的茯苓多糖促進機體免疫作用[9],能改善機體狀況、增強抗感染等;麥芽開胃消食,舒展脾氣,兼疏肝理氣;陳皮行氣健脾,和胃止嘔,現代研究發現陳皮含揮發油、橙皮甙,對胃腸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排除腸內積氣[8]。綜上,該方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易于被大眾接受,值得臨床運用推廣。
本觀察同時發現,治療組療效并不只體現在縮短患兒住院天數上,還可能通過減輕黃疸程度。對重癥高膽尤其存在膽紅素腦病風險患兒,使用該方減輕膽紅素入顱、減少換血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進一步研究有待大樣本統計數據。
[1]呂善根.新生兒黃疸的診斷和處理[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5-10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67
[3]趙靜,陳麗,陳輝.302例母乳性黃疸患兒療效觀察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3,18(4):2
[4]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8):501-502
[5]黃德珉.如何降低早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病率、病死率和致殘率[J].中華兒科雜志,1996,34(4):219
[6]王俊平編.實用醫學文集(上冊)[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7:549.
[7]江育仁,王玉潤,劉弼臣,等.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5.
[8]張民慶,張名偉,唐德才.中藥學[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23.
[9]李儀奎.中國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2
R725.5
B
1009-6019(2015)10-0135-02
周小程,女,1980.11.05,湖南常德,兒科學碩士,工作于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師,研究方向:新生兒黃疸、肺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