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南通市中醫院 江蘇 南通 226001)
雙歧三聯活菌聯合多烯磷脂酰膽堿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觀察
吳穎
(南通市中醫院 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雙歧三聯活菌聯合多烯磷脂酰膽堿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療效。方法: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常規服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持續觀察6個月,觀察治療前后ALT、GGT、TG、TC及肝臟B超影像圖變化。結果:觀察組ALT、GGT、TG、TC及肝臟B超影像圖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雙歧三聯活菌聯合多烯磷脂酰膽堿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效果。
雙歧三聯活菌;多烯磷脂酰膽堿;非酒精性脂肪肝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發生巨大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小,逐步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脂肪性肝病中的一種較重的臨床類型,其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使用健康飲食鍛煉,以及多烯磷脂酰膽堿藥物治療為主;隨診微生態研究的深入,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與NAFLD關系密切,這是近年來繼NAFLD"二次打擊"理論后,又提出"腸-肝軸"學說,是NAFLD基礎理論研究的新進展[1];故加用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觀察療效。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為2012年6月~2014年6月間在我院門診就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診斷標準按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執行。病例排除標準∶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以及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的均予排除。共計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0.5歲,病程平均為4.3年,病情輕度20例,中度10例。對照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4~57歲,平均年齡31.6歲,病程平均4.4年,病情程度輕度16例,中度1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基礎治療給予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每日3次,每次2粒(456mg),服用6個月,觀察組在基礎治療上加用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每次2粒(420mg),每日3次,服藥6個月。
1.3 觀察項目∶清晨空腹抽靜脈血,測ALT、GGT、TG、TC;肝臟B超∶如有一個程度的好轉為顯效;沒有達到一個程度的好轉,但肝臟回聲后方衰減較治療前減輕為有效;肝臟回聲后方衰減無改變,為無效。治療后,每個月復查1次ALT、GGT、TG、TC,每2個月復查肝臟B超評價療效。
1.4 統計學處理∶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變化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x±s)
2.2 兩組肝臟B超檢查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中均未發現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呈逐年增多的趨勢,過去曾認為脂肪性肝炎是一種良性病變;但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該病并非良性的病理過程,可進展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因此對該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非常重要[3]。目前對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采取飲食控制,健康鍛煉的基礎上服用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為主;多烯磷脂酰膽堿是從大豆中高度濃縮提取的一種磷脂,主要活性成分為多聚磷脂酰膽堿二酰甘油或多聚乙酰卵磷脂,是構成所有細胞膜和亞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化學結構與內源性卵磷脂相同,但因它含有豐富的多種多價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和油酸),所以在功能上比體內的磷脂更卓越,它通過與人體細胞膜,尤其是肝細胞膜的結合而起到保護、修復及促使肝細胞再生的使用,從而發揮它的各項治療效果[4]。隨著微生態研究的進展,近期報道了很多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屏障結構破壞與脂肪性肝病關系的研究,說明肝-腸關系日益受到重視。有相關研究顯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腸道屏障受損和細菌易位[5],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是臨床常用的益生菌,通過補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球菌等腸道有益菌并大量繁殖使其處于優勢地位,抑制其他致病菌生長,糾正腸道微生態失調,重建腸道菌群生物屏障,并能分解大量乳酸和醋酸等酸性產物,使腸道發生酸化,降低腸道pH,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6];本臨床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在服用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能更有效降低ALT、GGT、TG、TC水平,進而減緩疾病的進展,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臨床療效確切。
[1]Compare D,Cpccoli P,Rocco A,et al.Guteliver axis:The impact of gut microbiota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NutrMetab Cardiovasc Dis,2012,22(6):471-473.
[2]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肝病雜志,2010,18(8):163-166.
[3]孫月枝,李紅德.綜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0,26(2):8-11.
[4]Lieber CS.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progress over the last 50 years[J].Rocz Akad Med Bialymst,2005,(50):7 -20.
[5]周語媚,包劍鋒.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肝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4,28(2):159-161.
[6]王運東,張俊秀,韓真.微生態制劑干預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療效meta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1,23(6):543-545.
R975+.5
B
1009-6019(2015)10-0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