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娓娓
(安徽省天長市人民醫院 安徽 天長 239300)
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探究
陳娓娓
(安徽省天長市人民醫院 安徽 天長 239300)
目的:探討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其防護對策。方法:選取我院感染科護理人員40例,筆者對其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結果:利器刺傷和血液感染為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主要危險因素,實施防護干預措施后,感染科護理工作中危險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結論:結合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可有效降低危險事件的發生率,最大限度的保證護理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感染科;護理工作;危險因素;對策探究
感染科護理人員因其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往往需暴露于各種危險因素中,由于其特殊的職業要求,感染科護理人員每天要跟各類感染性疾病患者溝通接觸,極易引發各種職業性損傷,成為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1]。隨著現代醫學水平的高速發展,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染科護理人員每天接觸的是各種感染性疾病,其在心理和生理上均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一旦受到職業損傷,將會嚴重影響到護理人員的生命健康和護理質量。本次研究中,筆者就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及其防護對策展開分析,以期為臨床感染科護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感染科護理人員40例,其中男8例,女32例;年齡19-36歲,平均(23.5±4.6)歲。
1.2 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感染科近幾年護理操作中發生的危險事件以及環境衛生學監測結果總結出來的危險因素[2],認真分析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對比防護干預前后感染科護理人員危險事件的發生情況。
1.3 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分析
臨床研究發現,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1)物理性損傷因素,感染科護理人員每日需為患者進行輸液、抽血等多種常規護理操作,極易被污染的利器、針頭刺傷。據相關臨床資料顯示,若被污染的利器、針頭刺傷1次,HIV感染的風險約為0.3%,丙型肝炎感染的風險約為1.2%~10%,沒有注射乙肝疫苗者乙型肝炎感染的風險高達10% ~33%。(2)生物性損傷因素,感染科病房內患者的體液、血液及分泌物內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如∶沙門氏菌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呼吸道病毒、HIV病毒等),而護理人員每天不可避免的都要和這些病原體接觸,極易引發各種職業性損傷。(3)化學性損傷因素,感染科病房收治的對象均為感染性疾病患者,病房環境須嚴格要求無菌,而各種消毒液、消毒劑內的多種化學成分對人體是有危害的,感染科護理人員長期置身于這種環境中,受到職業性損傷的風險顯著高于其他科室的護理人員。(4)社會心理因素,目前社會上的護患關系較以往相對緊張,護理人員的工作缺乏尊重和理解,護理人員的編制較低,工作強度卻很大,這會導致部分護理人員出現消極情緒,從而影響了護理質量。此外,人們常會混淆感染和傳染的概念,導致感染科護理人員經常受到患者、家屬、朋友甚至同事的抵觸、冷落,其大大增加了感染科護理人員的壓力。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驗,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表明,利器刺傷、血液感染、化學性損傷及乙肝病毒感染為感染科護士護理工作中操作的危險因素,其中利器刺傷和血液感染為其主要危險因素。經防護干預后,5例護理人員被利器刺傷,發生率為12.5%;3例受到血液感染,發生率為7.5%;1例發生化學性損傷,發生率為2.5%;沒有出現乙肝病毒感染者。與防護干預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防護干預前后感染科護理人員危險事件的發生情況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進步,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感染科病房收治的對象均為感染性疾病患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每年因接觸感染性疾病患者而導致死亡的健康醫護人員人數居高不下。為保證感染科護理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有效降低職業暴露風險,結合本次危險因素探究,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防護工作∶①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醫院感染部門應為護理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為護理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在不耽誤工作的前提下,醫院多組織一些娛樂活動,緩解護理人員的壓力,增進各科室同事之間的感情;實施彈性工作制,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②提高對職業損傷的處理能力,嚴格管理各類消毒液、消毒劑,針對易燃易爆、腐蝕性強的消毒劑要做到專柜存放,嚴格密封;提高個人自我防控的警覺性,在接觸消毒劑時,必須佩帶防護手套和口罩。③加強職業安全教育,醫院應定期通過多種渠道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安全培訓,使護理人員明確感染科疾病的特征、傳播途徑、治療措施以及防護措施。④強化個人防護意識,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規范進行操作,應仔細謹慎使用各類利器,使用完畢后務必放入專用容器中;保持皮膚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菌侵入;每次操作完畢后,務必對手進行消毒和清潔;此外,醫院應建立感染管理科,定期對感染科護理人員進行檢查,并認真做好記錄。
[1]薛芬,李新,馬梅.傳染科護理行為中的感染危險因素及其管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16(1):44-46.
[2]徐文偉,王彬彬.傳染科門診護理人員職業危險因素及其防護對策[J].齊魯醫學雜志,2009,2(24):171.
R471
B
1009-6019(2015)10-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