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云
(浙江省富陽市場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 浙江 富陽 311411)
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社區殘疾患者的護理中的效果研究
孫秋云
(浙江省富陽市場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 浙江 富陽 311411)
目的:研究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社區殘疾患者的護理中的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選擇了本區的社區衛生及服務中心從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接受的100例肢體殘疾患者進行研究,按接受治療的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為5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護理干預措施,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護理干預結束后的3個月,評定患者的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以及總體的生存質量。結果: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以及總體的生存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情況,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結論:應用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社區肢體殘疾患者的護理中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該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以普遍的推廣。
康復護理;干預;社區殘疾
目前,殘疾主要分為7種∶聽力殘疾、視力殘疾、智力的殘疾、言語的殘疾、肢體的殘疾、精神的殘疾以及多重殘疾,其中肢體殘疾的比例在殘疾中位居第一[1]。相關資料表明,社區的殘疾人群在心理的健康、社會的健康以及生理的健康狀態使人擔憂,應該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來幫助患者提高其自身的健康情況[2]。選擇正確的康復訓練對于患者心理的健康及生存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對患者生存的時間有影響。
護理干預的服務是一種并舉醫院的護理以及社區的健康護理的體系,通過對社區的衛生資源的充分利用,對疾病進行防治,可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改善的作用[3]。
為此我院對本區的社區衛生及服務中心確診的肢體殘疾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的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了本區的社區衛生及服務中心從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接受的100例肢體殘疾患者進行研究,按接受治療的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為50例。本研究過程均在患者的知情下同意進行,并得到我院的倫理委員會的允許。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9.7±13.1)歲。對照組患者中,共有男26例,女24例,年齡24~74歲,平均年齡為(48.8±12.4)歲。患者的肢體殘疾等級∶18例一級,34例二級,34例三級,14例四級。對兩組的患者年齡、性別等方面進行比較,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飲食的護理、患者用藥指導以及患者的自我鍛煉的簡單指導。而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之上,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治療方法。具體情況為∶
(1)心理護理∶健康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患者更好的康復。患者在致殘后身心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給生活帶來的不便,患者的心理受到進一步的打擊,此時患者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程度上的失望、焦慮以及抑郁,對于患者的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在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主動的和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的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以及心理上的需求,運用合適的心理療法對患者進行安慰并鼓勵,疏導其負面情緒,使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進而能夠積極地參加康復訓練。
(2)飲食的干預∶給予患者合理的膳食指導,優選維生素高、熱量高及優質的蛋白性食物,并且多食用水果及新鮮的蔬菜,以便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有利于肢體殘疾患者接受康復的訓練,使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
(3)康復訓練∶患者進行主動的運動及被動的運動練習,被動的訓練具體為坐起訓練、翻身運動、移動的訓練、站立的訓練、坐位平衡的訓練、輪椅的操作技巧練習以及支撐減壓,通過這些訓練擴大患者自身關節活動的范圍以及肌力,所有的操作均在康復訓練師指導下完成,或者在社區的服務中及社區服務站設置的康復處完成,若是肢體殘疾患者自身伴發內科方面的疾病,還需接受內科醫生的診斷治療。除此之外,患者還要接受生活上的技能訓練,像刷牙、大小便以及洗臉等功能上的訓練,并密切注意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且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也要求患者家屬參與相關訓練。
1.3 觀察指標
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后的3個月,評定患者的生存質量參數,具體包括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以及總體的生存質量[4]。
1.4 統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情況比較分析∶在護理干預結束后,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以及總體的生存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情況,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情況比較分析(±s)單位: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情況比較分析(±s)單位:分
組別 病例數 角色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情緒功能 總體的生存質量對照組 50 1.21±0.49 1.36±0.32 1.04±0.25 1.14±0.43 3.10±0.71觀察組 50 1.60±0.50 1.77±0.41 1.43±0.52 1.53±0.50 4.04±0.82 t值 4.0402 5.5742 4.7796 4.1817 6.1280 P值0.0001 0.0000 0.0000 0.0001 0.0000
殘疾患者往往會因為病情而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且大多數殘疾患者一般不會在醫院接受長期的治療,大多數時間處在社區,若忽視后期的康復訓練,對于康復往往帶來不利的影響。社區康復(CBR)是一種用來對康復服務的基礎進行普及的策略,自提出后經不斷發展,已經發展為多層面上的策略用來滿足殘疾人所需,確保了殘疾人能夠融入社會,同時提高其生活質量[5]。
同時,臨床資料顯示康復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自理能力以及治療態度等有很大的幫助,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
本次研究對社區肢體殘疾患者采取康復護理干預的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相比使用常規的護理干預手段,對社區的肢體殘疾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和總體的生存質量均有較大的提高,進而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及社會健康,對于患者融入社會有積極的作用。
總之,采取康復護理干預后措施對于社區的肢體殘疾患者的護理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1]梁兵,丁相平,邱卓英,等.殘疾兒童的社區康復:理論、架構和方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9):817-819.
[2]徐衛平,陶太珍,金海華,等."送康復服務上門"服務模式對社區殘疾人群康復效果的評價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0):1143-1145.
[3]李筱芹,肖新華,廖瑛,等.社區健康教育和臨床路徑護理干預對社區骨質疏松患者康復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52):60-61.
[4]李淑琴,唐潔,羅興利,等.康復護理干預對脊髓損傷患者心理狀態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7):658 -660.
[5]何侃,肖敏,張躍,等.《世界殘疾報告》及對我國殘疾人康復服務的啟示[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2):1194-1197.
[6]張萬玲,劉彩霞,秦立珍,等.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1998 -1999.
R473.3
B
1009-6019(2015)10-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