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鳳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人民醫院外科護理 湖南 江永 425400)
功能鍛煉結合骨折康復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王甲鳳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人民醫院外科護理 湖南 江永 425400)
目的:研究骨折康復護理、功能鍛煉相結合在臨床中的應用。方法:挑選我院骨科一定數量的病人,將他們任意進行對照組、觀察組劃分,每組60例,所有病例均進行功能鍛煉,同時對對照組病人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運用常規護理與骨折康復護理相結合的辦法,分析、比較2組臨床效果,且進行功能鍛煉評價。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P<0.05,2組的比較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對照組的功能恢復、功能鍛煉、心理支持都比觀察組低,P<0.05,2組比較差異的統計學意義。結論:骨折康復護理和科學功能鍛煉方案相結合,對骨折病人的骨愈合及其功能恢復有利,能顯著提升臨床護理質量。
骨折康復護理;功能鍛煉;分析
骨折是骨科中較為常見的病癥,其治療的關鍵在于促進患者血液循環以及避免肌肉萎縮等。研究發現,骨折患者的新陳代謝、血液循環因為進行功能康復鍛煉而獲得明顯改善,同時,軟組織粘連、肌肉萎縮現象也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病理與創傷后果由此減輕[1]。骨折康復護理訓練通常來講都是經過對功能障礙的預防完成其自身運動系統方面的功能恢復。本文分析了我院骨科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骨折病人的臨床資料。分析、比較了2組臨床效果,衡量了功能鍛煉狀況。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我院骨科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骨折病人,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38.52±3.35)歲,其中女性48例,男性病人計72例,將其進行任意的對照組、觀察組(各60例)劃分。120例病例中有上肢骨折30例,脛腓骨骨折25例,股骨骨折20例,股骨頸骨折16例,骨盆骨折11例,脊柱骨折10例,多發性骨折8例。患者住院20-30d,平均住院(25.53±3.52)d。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以及骨折的類型等一般的資料對比差異上,P>0.05,即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
1.2.1 功能鍛煉
2組病人都展開功能鍛煉,內容涵蓋(1)時間∶必需于骨折復位固定后才能展開骨折病人的功能鍛煉,直到愈合、功能恢復至最好狀態。功能鍛煉必需貫穿于骨折患者治療、康復的整個過程。功能鍛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且單調枯燥,需要患者有較強的疼痛忍受能力。(2)方法∶病人進行主動性的訓練屬于功能鍛煉的重點,而且必需要對其輔以適當的輔助性訓練,這樣才能顯著提升其關節靈活度。但是,如要想要增加關節靈活度,恢復肌肉張力,全面規避肢體的肌肉萎縮,就必需要強化主動鍛煉。恢復進程中,必需循序漸進原則,不宜求急。所以,要求運動量及運動強度、時間都要適度把握、控制,高強度的被動關節活動必需堅決杜絕,以免過
度鍛煉發生關節周圍發生骨化。
1.2.2 骨折康復護理
對照組護理∶常規護理對照組病人。護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密切觀察病人的手術患肢的體溫及其皮膚顏色等,并且要求要及時的詢問病人的心理感受,抗生素運用必需恰當,防止造成術后感染等現象。
觀察組護理∶在常規護理、骨折康復護理同步進行,護理內容∶(1)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引導病人展開自我調節,且主動和病人及其家人保持良好互動,強化交流,在緩解病人對于生理的疼痛恐懼感的同時,將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的陌生感慢慢弱化。同時也能夠經過發放宣傳資料、強化健康宣教等方式為患者答疑解惑,化解病人對受傷肢體的功能恢復時間、能否恢復等的猜疑。病人的心理狀態也是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內容,要引導、鼓勵功能鍛煉信心不足、情緒波動的病人,引導他們學會與家人及病友交流、心情緩釋以及自我放松等形式,盡可能的進行最大限度的自我心理調節,促進身心康復。(2)行為干預∶老年骨折患者如果超過60歲,出現各類并發癥的比例較高,護理人員應加強觀察護理,比如,如果骨折病人同時患有高血壓,因為血管脆性高、受壓大,滲血現象更容易發生,所以,觀察護理必需加強。而且必需科學、定期的展開病人疼痛的性質、程度及疼痛部位的衡量,進行有關護理處置。(3)生活護理∶手術完成,骨折病人應避免急于活動,可緩慢輕柔行動,同時注意活動量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這點護理人員應及時叮囑病人及其家人,不然將導致手術部位切口重復出血。要對臥床病人進行生活護理,以此完成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1.3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2]
顯效∶活動自主,沒有疼痛感;有效∶活動受到相應限制,存在間隙性疼痛;無效∶疼痛感顯著,對日常生活有影響,明顯限制了日常活動。
1.4 統計學方法
在研究、處置統計結果過程中,筆者運的統計學軟件是SPSS15.0,與此同時,運用(±s)來代表計量資料,運用率(%)來代表計數的資料,運用用X2、t來代表檢驗組間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是P<0.05。
2.1 兩組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是 81.67%(49/60),低于對照組的總有效91.67%(55/60),P<0.05是2組的差異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2組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功能鍛煉評價比較
觀察組平均得分在恢復功能是(4.04±0.45)分、功能鍛煉是(4.27± 0.63)分、心理支持是(4.25±0.72)分,都比對照組得分要高,P<0.05是2組差異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2組病人的功能鍛煉評價對比[n(±s)]

表2 2組病人的功能鍛煉評價對比[n(±s)]
組別 心理支持 功能鍛煉 恢復功能觀察組4.25±0.72 4.27±0.63 4.04±0.45對照組 3.42±0.84 3.55±0.78 3.65±0.43 t值 2.013 2.232 2.014 p值P<0.05 P<0.05 P<0.05
"復位、固定、功能鍛煉"這幾項屬于骨傷科在對骨折病人進行治療時所遵循的原則,不管是手術治療,還是整復固定,二者都僅屬于一種初步治療,因此,增強病人的功能鍛煉對于促進病人的骨折愈合以及其功能恢復相當關鍵。護理人員應當嚴格遵循醫囑引導、支持骨折病人,以此確保骨折對位,促進骨折愈合和恢復功能,從而達到肢體的負重功能恢復這個根本目標,對疼痛腫脹、是否疲勞、鍛煉完成情況等反應進行記載[3]。手術結束伊始,應該抬升其患肢至20°~30°這樣做有利于靜脈血液回流,消除腫脹[4]。大多數骨科病人因遭受的是意外創傷,沒有思想準備,所以對現實的接受有一個過程,短期內無法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進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結合功能鍛煉與骨折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幫助其功能恢復和心理需求、生活質量。護士要熱情、耐心,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消除患者恐懼不安的心理。內容涵蓋了病人生理的舒適保證與舒適的病房環境創設;且要對病人心理舒適進行干預。
因此,展開有針對性的骨折創傷康復期病人的功能鍛煉與術后康復護理,可以明顯加快其患肢功能恢復速度。該方法值得在臨床全面應用普及。
[1]劉麗.功能鍛煉結合骨折康復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4,2(9):181-182.
[2]易燦.康復訓練對脛骨下段骨折患者術后早期愈合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4,3(01):243-244.
[3]莊妹,王雪華.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13,2(13):368-369.
[4]王忠梅.骨折患者的護理及其功能鍛煉法[J].中國實用醫藥,2009,3(21):534-535.
R473.6
B
1009-6019(2015)10-0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