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強
(鄒城市精神病防治院藥劑科 山東鄒城 273511)
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80例療效觀察
蔣志強
(鄒城市精神病防治院藥劑科 山東鄒城 273511)
目的:觀察奧美拉唑在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中的臨床療效。方法:取用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60例胃潰瘍患者,平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80例,對照組80例。實驗組使用奧美拉唑進行治療,對照組使用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結束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97.5%),對照組總有效率(70.0%)。實驗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中應用奧美拉唑效果比常規治療理想,其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常規治療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胃潰瘍;奧美拉唑;療效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與十二指腸潰瘍相似,都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疾病。胃潰瘍是一種隨著人們年齡增長,病情會逐漸增加的病癥,導致出血嚴重,甚至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在胃潰瘍合并出血中,患者主要有上腹疼痛、腹脹、惡心以及泛酸等癥狀。以下將對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的160例患者實行臨床療效觀察,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院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醫治的160例胃潰瘍合并出血患者,平均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80例中,男43例,女37,年齡為30歲到72歲,平均(45±4.6)歲;對照組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為26歲到71歲,平均年齡是(46±5.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等的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奧美拉唑15mg口服,2次/d。對照組服用法莫替丁片(沈陽藥大集琦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號為0603C16)10mg口服,2次/d。兩組藥物用量均可根據臨床患者反饋調整用量,在連續治療7周之后,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
1.3 療效判定
無效:治療后患者病癥無明顯變化。有效:治療后患者病癥只有輕微的轉好跡象。顯效:治療后患者病癥得到大幅度降低,脈搏與心率都出現穩定,在大便潛血的實驗中顯示為陰性,胃鏡的檢查結果出血停止。治療后1周之內沒有嘔血、黑便,患者身體指標均恢復正常。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后,實驗組顯效68例,對照組顯效47例。實驗組總有效率達97.5%,對照組為70.0%,實驗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n(%)
胃潰瘍指位于賁門至幽門之間的慢性潰瘍,它是屬于消化性潰瘍的一種。一般是發生在十二指腸與胃,另外也有可能在食管下端發生[1]。導致胃潰瘍的出現主要與胃蛋白酶、胃酸的消化好壞有直接關系。由于胃潰瘍有(98.0%-99.0%)的患者都是是出現在十二指腸和胃上,且人群中大約10%的人在一生之中都會出現此病,所以,胃潰瘍是一個較為常見和多發的病癥。胃潰瘍并發出血在臨床治療中的主要癥狀表現為上腹脹、惡心、黑便、嘔吐嘔血、植物神經功能混亂等[2]。胃潰瘍合并出血起因就是因為患者的胃黏膜被胃中的消化液給消化,造成黏膜肌層組織出現損傷,都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容易出現胃穿孔,甚至轉變成為胃癌,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
奧美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自身有著安全性好、個體差異小以及起效快等優勢,能夠有效的改進上腹不適和反酸等臨床不良反應,主要是泵奧美拉唑對于潰瘍愈合和保護胃黏膜都有著較強的效果[3]。奧美拉唑在對胃潰瘍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效果,能夠很好的改善患者臨床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通過使用奧美拉唑來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明顯的增強,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在質量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在本次調查中,實驗組的總有效是97.5%;對照組是總有效70.0%。經過比較,實驗組的治療結果比對照組更加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治療中還將運用甲硝銼來對患者的炎癥進行去除,從而降低了由患者胃部炎癥引發的病癥,達到有效消除患者炎癥的治療目的。最終對患者的潰瘍與出現起到抑制效果,非常明顯的減少了患者的治療時間更大程度的提高了治療效果,保證了患者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通過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性的效果顯著,可以推廣使用。
[1]騰進波,張文君,張軍.奧美拉唑聯合法莫替丁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2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1,22(05):683-684.
[2]吳海武,謝俊鋒,湯建華,等.大劑量奧美拉唑治療老年胃潰瘍合并出血的療效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06):129-130.
[3]何雪梅.奧美拉唑與君爾清聯合克拉霉素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學創新,2012,19(17):72-74.
R322.4+4
B
1009-6019(2015)03-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