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的《前赤壁賦》是一篇經典完美的傳世之作,對于它的闡釋和分析,從來都不乏妙作。本文從自己閱讀后的感悟出發,試圖在他人分析的基礎上,重新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和美學探討,以求展示更新、更有價值的認知視角。
關鍵詞:蘇軾 《前赤壁賦》 分析鑒賞
一、作品說明
蘇軾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蘇軾的賦體游記《前赤壁賦》在他的文章寫作中寓意獨特,而且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一直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看重。然而它卻是蘇軾在被貶謫黃州最為潦倒和困難的時期所創作的。元豐二年(1079)七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御使臺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而被捕入獄。“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所以蘇軾此時的作品難免含有一定的悲觀情緒。關于赤壁,我國地名相同的很多,清代學者考證名曰“赤壁”之所有五處之多:武昌、漢陽、漢川、蒲圻、黃岡。蘇軾所游之處不是湖北蒲圻縣三國時孫曹交戰的“赤壁”,而是黃州“赤鼻磯”。黃州赤壁,聞名遐邇,被人稱為“湖北五赤壁之冠”,這主要是因為蘇軾有名望的緣故。沒有這位大名鼎鼎的文學家,沒有他的兩篇《赤壁賦》,黃州赤壁絕不會這樣出名。清人汪煦有詩云:“不是當年兩篇賦,為何赤壁在黃州。”可見蘇軾作品影響之大,所以歷來人們把黃州赤壁也稱作“東坡赤壁”。
二、作品所體現的思想觀念分析
蘇軾的《前赤壁賦》雖屬賦體游記,但其中通過蘇子與客的主客對答的形式闡述了較深含義的哲學意念。恰恰正是這種哲學意念的闡發,使他的這篇游記意蘊深刻,回味綿長,至今被人們所傳誦。那么,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是怎樣闡釋這種哲學理念的呢?
1.蘇軾在文中采取了別具一格的主客對答的形式表達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其一,它首先通過客在游赤壁中的感懷,闡述了一種吊古傷今,慨嘆人生之短促的虛無悲望的人生觀:“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關于以上這段話,有人曾以為《前赤壁賦》把黃州赤壁當作孫曹交兵之處是蘇軾“用事疏舛”,這個批評是不足取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曾有“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之句。既然說“人道是”,可見當時確有以黃岡赤壁為孫曹交兵的戰場。唐代詩人杜牧曾任黃州刺史,他在《赤壁》詩中就曾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這篇在黃岡赤壁懷古抒情的詩作,說明了把黃州赤壁當作孫曹交兵的古戰場的說法并非始于蘇軾。“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在前,“蘇子與客泛舟游”中所稱道的赤壁在后,蘇軾并沒有疏忽,也不是以訛傳訛,他無非是借用這個傳統的說法來寫他的賦、抒發他的情懷罷了。總之,我們可以通過客游赤壁的傷懷,感受到其中所吐露出來的虛無和悲望。面對這樣一種慨嘆,蘇軾又會作如何反應呢?
其二,蘇子對此則從天地萬物的變化與永存中求得解脫,他能夠不以個人的得失為懷,悲中有喜,隨遇而安,寓人生以曠達樂觀的積極意義:“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種能夠超脫客觀環境的豁達境界確實非同一般。而我們這篇游記中作者所持有的觀念,就是為了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2.針對蘇軾的人生觀,我們來探討一下本文所體現出來的哲學理念 從蘇軾所闡發的人生觀中,可以看到它本身所富有的兩重性,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兩種內涵:其一,是它的積極面,因為它包含了辯證法的因素:即所謂的身居逆境而又能夠達觀安貧,不以個人的得失而喜悲這樣一種曠達的人生態度;其二,是它的消極面,它同時也包含了宿命論的色彩:即所謂的超然物外,縱情山水,而又無所作為、得過且過的這樣一種人生觀,當然這是不可取的。
蘇軾的理念中所表現出來的兩重性,其實也反映出了作者自身思想的矛盾性。其中的積極性體現在:身陷逆境之中而又能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對人生、對自我的曠達和超脫,它可以鼓勵我們在逆境之中尋求積極的力量,化不利因素為積極因素。但是蘇軾的這種哲學理念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體現在:與世無爭,遺世獨立,對社會則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觀,而缺乏像范仲淹的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
蘇軾的這種哲學理念,緣自他的佛老觀念。其實蘇軾的思想基礎,還是儒、釋、道三家兼收并蓄的,只是處于不同的客觀環境,為求自保,圓通靈活地加以運用而已。我們知道,三教的特點各有表現,儒家主張積極入世,提倡所謂的仕途經濟、政治抱負;而道家則倡導消極避世,所謂的超然物外,達觀安貧,無為而治;佛家(釋)則更為灰色地尋求來世,講求自我修行、死生輪回、因果報應和精神超越。蘇軾對于三家觀念兼而有之,當他處在仕途之中,用以治國治世之道,選擇了儒家的思想;當他處于逆境之時,用來治己,則選擇佛老的與世無爭、隨緣自適的觀念。
假如我們更深一步地了解蘇軾的內心世界,客觀地講,《前赤壁賦》中蘇軾之所以采取主客互答的形式
來闡發內心的矛盾,其實質就在于,《前赤壁賦》中主與客的意識都源自作者一身。蘇軾無非是借助客人之口來抒發和排遣自己內心深處因遭冤獄和貶謫的悲苦而已,于無奈中求得內心的平衡和自我解脫。
盡管如此,全篇文章的主調仍然是積極的,因為作者敢于進行自我否定,能夠從逆境中的困惑再到豁達;更因為作者敢于客觀地剖析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并且推開一段距離,以蘇子的口吻和玩賞的態度輕松地面對自己,而不是悲悲切切無以解脫。這也許就是蘇子與客泛舟、而非我與客互答的妙趣所在。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前赤壁賦》中所闡述的觀念盡管比較玄奧,但是其表現的方法卻是形象議理,而且是寓理于景。這也是接下來我們將要欣賞和分析的。
三、作品的藝術鑒賞和分析
1.文體特點說明 從文體上來看,這是一篇賦體游記。作為賦體,它的主要特點表現為:主客對答、鋪陳排比、辭藻華麗、講求押韻;而《前赤壁賦》全部都具備了。
2.層次結構劃分 從文章整體的層次結構的表現來看,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加以歸納,但是這三個部分的劃分,要根據文章自身所表現的實際內容來概括。傳統的文章分析中的層次劃分是依據以人物心情的變化為主導,我對此持不同見解,因為這是一篇游記,所以我以為根據內容的表現來劃分比較合理:(1)前兩個自然段為第一個部分,其中的內容主要包括敘事、寫景和抒情。我把它命名為——游赤壁;(2)第三和第四兩個自然段為第二個部分,其中的主要內容是主客對答的議論部分,也是全篇文章的中心。我把它命名為——評赤壁;(3)最后一個自然段為第三個部分,它用以收結全文,回照篇首。我把它命名為——尾音。
3.藝術表現特點分析 《前赤壁賦》的藝術表現,可以通過閱讀全文加以更好的欣賞。我在這里所要展示的,是從審美的角度概括其主要表現特點并進行說明。
(1)本文在敘事上,情、景、理渾然一體。它用清風、明月、白露、江水、小舟、歌詞、簫聲等等,組成一幅美妙的赤壁夜游圖,有語言美,又有形象美,讀罷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除了詩情、畫意以外,其中又不乏議論,富含哲理,而且貼近景物,貫徹歷史,因景生情,借物寓理,給我們留下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2)本文在藝術構思上,想象豐富,色彩浪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細細品讀,如入仙境,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富含的濃郁虛幻而又空靈的美學意境。
(3)本文在整體的情緒轉折上,行文流轉,情態多變。由夜游赤壁、飲酒而歌的樂,轉入簫聲嗚嗚、如泣如訴的悲;再到主客互答、釋遣悲望、客喜而笑,情緒由悲返喜。全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真可謂“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4.語言特色分析 蘇軾的語言功力歷來被世人所追慕,尤其是《前赤壁賦》,更為富有特色。概括起來,重點有如下表現。
(1)陰柔雅淡 我們常說蘇軾的詞作屬豪放派,它常能以黃鐘大呂式的巨響,沖擊著往日詞壇輕歌細語、鶯燕呢喃的纖弱之風,釋放出一種氣象恢弘的陽剛情懷。其實也不盡然,蘇軾偶爾也有陰柔雅淡的婉約之作。比如《江城子》中所寄托的對于自己亡妻的懷念之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說明蘇軾詞作風格的多樣化。當然,蘇軾的文章同樣也具有在語言風格表現上的多樣性。譬如我們現在分析的《前赤壁賦》,其中所表現出來的背景情緒和內心矛盾是較為復雜的、沉重的,但是蘇軾卻能夠以陰柔雅淡的筆觸,比較輕松地抒寫眼前的景致和思想情緒的變化,這就使文章在內容和形態表現之間產生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而不是以沉痛的口吻訴說內心的悲苦,大痛大悲,讓人透不過氣來。這在美學上是頗具特色的,非常值得玩味和欣賞。
(2)優美抒情 蘇軾的語言表現力很強,具有生動的畫面感。文章通過對清風、明月、小舟的景致描寫和洞簫、歌賦、飲酒的情緒表現,將一幅優美抒情的夜游赤壁的圖卷,生動、立體、美妙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完美地展示了蘇軾辭賦語言的形象之美。
(3)凝練純凈 遍覽全章,蘇軾的語言幾近達到無一句多余,也無一字多余,純凈之極,實謂爐火純青。
(4)韻律如詩 蘇軾的語言還富有一種內在的節
奏和神韻之美,本文雖屬辭賦,但又不拘泥,駢散相間,參差錯落,讀來韻律如歌。
盡管蘇軾一生經歷坎坷,但是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實在是美不勝收,堪稱精彩,值得我們細細品鑒,靜心感悟!
參考文獻:
[1] 葉百豐.東坡《前赤壁賦》散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2(1).
作 者:王獻鋒,石家莊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廣告學教研室副教授,主要從事廣告傳播理論研究與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