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朵紅紅的玫瑰》是英國18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羅伯特·彭斯的代表作之一,堪稱愛情詩的經典之作。本文以文體學理論為分析基礎,擬從語音、句法、詞匯以及修辭等特點對該詩的內容和結構進行解讀,以期較為全面地把握該詩的獨特風格和藝術寫作手法,真正領略到該詩的“音樂性”所在。
關鍵詞:語音 句法 詞匯 修辭 音樂性
《一朵紅紅的玫瑰》(以下簡稱《玫瑰》)出自于蘇格蘭18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兼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的詩集Poems,Chiefly in the Scottish Dialect (《蘇格蘭方言詩集》),是詩人和戀人離別時,為他的戀人而作。詩人在詩中歌頌了戀人的美麗,表達了詩人的熾熱感情和對愛情的堅定決心。這首詩可稱為彭斯愛情詩的杰作,他巧妙地應用詩歌創作的優勢,以其意味悠長的底蘊、生動逼真的描繪、飽含音樂性的語言,贏得了千千萬萬讀者的青睞,更受年輕人的喜歡,成為他們必讀的愛情詩。同時,詩中傳達出的純真愛情的偉大力量在當代社會也同樣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震撼。
一、語音特點分析
古今中外,詩歌都刻意追求其音韻美和節律美。音韻和節律是詩歌“音樂性”的主要體現,也是詩歌表情寄意的特殊方式。其中,音韻美主要通過押韻的方式來實現,節律美則通過重音的出現頻率所體現出的格律與節奏來實現。《玫瑰》一詩在四個詩節中巧妙地融合了各種押韻方式及元、輔音的不同發音特征,使得該詩不僅行文流暢、優美,同時也充分地表達出了對愛人濃烈、真誠且永恒的愛。
1.頭韻
詩人在標題及詩歌中第1節的第1行和第3行分別采用了頭韻。其中在標題和第1行詩中,詩人反復使用了[r]音(red和rose的首輔音),同時第1行和第3行中的“luve(love)”和“like”的詞首輔音也相同。頭韻的使用,產生了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感,使詩歌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也使詩歌韻味十足。
2.諧音
詩人在詩歌中采用了較多諧音,如:第12行的“While/life,sand/shall”,第13行和第14行中的“thee/weel”,第15行中的“come/luve”,同一音節的不斷重復強調了詩人心中強烈的愛意。
3.尾韻
《玫瑰》一詩總共四節,每節的奇數行為四音步(tetrametric)詩行,偶數行為三音步(trimetric)詩行,并相互押韻,屬于抑揚格(iamb)。抑揚格的采用和變幻的音步數,使得詩歌富有抑揚頓挫之感。其中前兩節詩中,韻腳為abcb韻式,一、三句不押韻,二、四句押韻;后兩節詩韻腳則為abab韻式,一、三句一個韻腳,二、四句一個韻腳,并且在這兩節詩中的第1行和第3行結尾均用的同一個詞(dear,luve),凸顯了詩歌的層次,這一重復更增強了詩歌的韻律感,使詩歌更加朗朗上口,同時也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尾韻的使用形成了韻腳的共鳴和呼應,創造出了詩歌獨有的美感,加之該詩歌的格律特點表達出一種綿綿悠長的感情,讀來使人覺得詩人仿佛是無意間的輕聲哼唱,非常輕松自然。另外,這首詩歌當中的行中尾韻也值得一提,如:第7行和第11行中的“will/still”,同時也和第8行中的“Till”的尾音前后呼應。
4.語音象征
詩中對音韻的巧妙安排也讓讀者感受到了詩人的濃濃情意。從詩中所使用的“O(=0h),like,rose,June,sweetly,tune”等詞可以看出,詩人多采用長元音、雙元音,如[i:][u:][ai:][?藜u]等,使整首詩處處洋溢著圓潤、飽滿、溫暖的愛的氣息,表達了詩人對溫馨和持久愛的理解和渴求。長元音和雙元音的飽滿發音持續時間較長,使得讀者讀來欲速不能,只能慢慢吟誦,從而體會出詩人對心上人真誠溫柔而又持久永恒的愛。同時,詩人還大量運用[p][t][k][s][f]等清輔音配合長元音和雙元音,進一步勾畫出了如玫瑰般嬌美、如樂曲般纏綿的愛情,在詞尾和句末避免使用聽來刺耳的爆破音,使得浪漫抒情的音樂節奏顯得分外和諧。
二、句子特點分析
在詩歌的第2節中,詩人寫道: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顯而易見,詩人在此采用了倒裝的手法。首先將“fair”提前,突出姑娘的美麗可人;詩句“So deep in luve am I”是由“I am so deep in love”倒裝而來,“so deep”由句中被提至句首,強調了詩人對姑娘的愛意之深,從而將自己情真意切的心靈呈現在了姑娘和讀者面前。
三、詞匯特點分析
詩人彭斯出生在貧困的農民家庭,一生多在田間勞作。其母親曾為蘇格蘭民歌手,在他小時候便告訴了他許多蘇格蘭民歌和傳說,這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詩歌汲取了蘇格蘭民謠的特點,采用蘇格蘭的方言來表現普通勞動者的思想情感,其語言樸實自然、簡潔明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玫瑰》一詩即是詩人根據蘇格蘭民謠進行加工而成的,因此詩中運用了大量的古體字、蘇格蘭方言和縮略詞。例如:O=oh,luve=love,melodie=melody,playd=played,thou=you,art=are,thee=you,a=all,wi=with,o=of,weel=well,
tho=though.這些詞的運用使這首詩顯得古樸、整齊且富有真情實感,散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另外,詩人在第1節中選用了“newly”和“sweetly”用以表達對清純、甜美的心上人的贊美和傾慕,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四、修辭特點分析
《玫瑰》一詩還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使整首詩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同時也更加突出了詩人對少女的濃濃情意。
1.比喻
(1)明喻 詩歌的第1節就以兩個明喻加排比的
手法將“luve”(love)直接比作“red red rose”和“melodie”,從視覺、嗅覺和聽覺上向讀者展示了姑娘無盡的美好,將詩人心目中的戀人以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給讀者展現出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麗畫卷,讓人陶醉、不可自拔:陽光燦爛的六月,玫瑰含苞待放,芳香宜人,遠處飄來優美動聽的樂曲,這是何等的美景!芬芳的玫瑰正如少女嬌美的容顏,紅色正如少女青春的生命力和熱情,象征了詩人對戀人火熱的愛情;同時少女又如樂曲一般,讀者也似乎能夠聽見少女甜美的聲音,看見她如樂曲般優雅的舉止,讓人情不自禁地為她陶醉著迷。
(2)暗喻 在第3詩節中的最后一行,詩人用了一個精彩的暗語來加以強調自己對戀人的火熱愛意無窮無盡:“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sands of life”意為“生命之沙”,象征著時間,詩人的生命、詩人世間的一切——榮譽、財富、權利等,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會消消漲漲。而沙子卻會不斷地在沙漏中回轉,時間是永不停歇的,就像詩人對戀人的愛,無論何時都不會停止。這里的“sands olife”也就暗喻著詩人對戀人永不停歇的愛。
2. 夸張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在詩歌的第2節和第3節中的以上詩行,詩人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以大海、太陽、巖石等自然界恒久不變的形象作為喻體,借景抒懷,向戀人許下自己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誓言,將自己對愛人濃烈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永遠愛你、至死不渝”的愛情決心使讀者讀來也為之動容。
3.重復
在詩歌的題目和詩歌的第1句中,詩人都反復地使用了“red”一詞,起到了強調的作用,突出了詩人眼中戀人的嬌艷、可愛,同時也突出了詩人愛的火熱,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另外,詩人在兩個反復的“red”中間加上了一個逗號,使讀者朗讀的語速緩慢下來,從而使讀者也跟著詩人一起來慢慢體會他對少女的濃濃深情。
在詩歌第1節中,第1行和第3行“My luve is like”這一句式也重復出現。這一反復加強了行文的氣勢,增強了詩歌的韻律美,使詩歌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同時也對少女的甜美形象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
詩歌第2節中的“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和“Till athe seas gang dry”在第3節中再次出現,增強了夸張的修辭效果,強調了詩人“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愛情誓言。“my dear”在第2節和第3節詩中反復出現了3次,以對戀人的甜蜜呼喚直白地表達出了詩人對戀人的濃濃愛意和無限眷戀,使讀者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在詩歌的最后一節中,詩人兩次寫到“fare thee weel”,表現出了詩人不愿與愛人告別而又不得不分離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樣的反復,讓讀者也滿含傷感,為之動容。而全詩貫穿“my luve”的主旋律,這一反復仿佛是詩人在向戀人告白,自己最終定會歸來。詩人對愛人表現出的濃濃愛意,使讀者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再重聚,共享幸福時光。
彭斯自幼受民歌熏陶,在世期間挖掘整理了大量蘇格蘭民歌并汲取其中精華,其詩作頗具鄉土氣息,反映真實生活。《玫瑰》一詩中表現出他對心上人的愛至真至純,詩句都是他內心真實情感的表白,詩歌讀來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感。《玫瑰》一詩作為彭斯的代表作,除了其本身在音韻和修辭等方面獨具魅力之外,詩歌本身所流露出的真實情感也是該詩能夠流芳百世、成為千古名作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劉世生,朱瑞青.文體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英]利奇,秦秀白合著.英詩學習指南:語言學的分析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 秦秀白.英語語體和文體要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卞建華.淺析《一朵紅紅的玫瑰》的文體特點[J].德州師專學報,1996(12).
[5] 張淑菊,申玉革.面似玫瑰紅,音如樂曲清[J].外國文學,2008(10).
[6] 王春雨.從文體學的角度看《一朵紅紅的玫瑰》[J].科技信息,2008(9).
作 者:吳林檜,碩士,成都東軟學院應用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研究與文體學研究。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