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威
有一年新學期,我接手了一個三年級新班。兩三個星期下來,班級各項常規(guī)工作基本穩(wěn)定下來,我對班上的孩子有了初步了解,便開始了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家訪。
四十幾個孩子,首先跳入我視野的是小洋同學,這是個聰明活潑、可愛而又有些淘氣的小男孩。課堂上他聽講認真,發(fā)言積極,朗讀可謂聲情并茂,可讓你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交上來的作業(yè)總是短斤缺兩。更關鍵的是,小洋的書寫真可是自成一派,幾乎沒有一筆是平平正正的,所有的筆畫都一率寫得圓溜溜的,整個字看起來不像是漢字,難怪前面的老師都戲稱其為“火星體”。提到“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基本不怎么動筆寫字。回家作業(yè)從來沒有按時完成過,而課堂上凡是要動筆寫的內容也只是應付老師寫上最簡單的幾個字,很多作業(yè)都是靠課后在老師眼皮底下看著做完的。
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也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了了解。特別是跟前任的班主任老師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在她的介紹下,我多少對小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小洋是個早產兒,感官發(fā)育比正常孩子要晚不少;父母都是從外地來到這座新城打拼的,工作上特別繁忙,對孩子的學習基本沒有時間關注。我一聽就知道又是一個“父母忙碌綜合癥”的孩子。我決定第一個首先就對小洋進行一次家訪。電話那頭,小洋爸爸聽說我要去家訪,多少顯得有些意外,也有幾分遲疑。在我的執(zhí)意要求下,小洋爸爸只好禮節(jié)性地“表示歡迎”。之所以這么堅決,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對小洋的身體情況、學習情況等等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計劃與設想,想跟孩子的家長一起討論一下能不能執(zhí)行;一方面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小洋的背后有一個并不完全正常的家庭,要了解孩子真實的生活史,要了解孩子真實的學習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家訪了。
那天下午,我依約來到小洋家,這是一個緊靠學校、綜合配套還比較完善的小區(qū)。可當小洋媽媽打開門的一剎那我還是驚呆了:門口橫七豎八地放著十幾雙鞋子,有男有女,有大人的,也有孩子的。進門一看,地上放著大大小小的凳子、盒子、孩子的玩具,客廳的沙發(fā)上堆著一疊疊衣服,有的還算整齊,有的干脆就是隨手扔在沙發(fā)上。不過,最讓我尷尬的還是放在客廳邊上的一排整整齊齊、格外顯眼的盒子——月餅禮盒,這才提醒到我:明天就是中秋節(jié)了!無論有什么重要的問題,也應該過了節(jié)再來家訪啊!既來之,則安之。小洋媽媽趕忙把沙發(fā)上的衣服簡單整理了一下,熱情地招呼我坐下來,小洋爸爸也端來一杯水。這時小洋也從房間里出來,我讓他也坐在他爸爸身邊,準備就這樣在老師、家長和孩子同時在場的情況下開始交流。
正像我前面了解到的,小洋不到8個月就出生了。也正因為這個情況,小洋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身體情況,各種營養(yǎng)品、保健品吃了不少,到了上學的時候不僅看不出什么早產的跡象,還明顯比正常孩子胖了不少。但他們也坦言,小洋在上學前他們幾乎沒怎么關注到孩子的學習問題,除了聽聽唐詩基本沒特地學過什么。雖然開始的談話很簡單,但我已經感受到小洋父母的純樸、直爽,和這樣個性的家長交流其實是很容易也很簡單的。我也把自己在學校了解到的小洋的情況詳細地介紹給孩子的父母,大家談得比較深入。
就在這時,房間里傳出一陣啼哭聲,我驚訝地看著孩子的爸爸媽媽,小洋媽媽連忙解釋說:“哦,這是我妹妹的孩子。他們現在也住在我們這邊,今天他們都去上班了,我們幫他們看一會兒孩子。”說著就進門去看孩子了。這時,小洋爸爸才告訴我,他們從家鄉(xiāng)來蘇州發(fā)展已經五六年了,為了能在這里買個房子,讓孩子在這里穩(wěn)定地讀書上學,兩口子吃了不少苦。最后還是在親戚們的幫助下,買下了學校邊上的這套房子。但小洋上學后,家里一直就沒安定過,先前雙方老人在蘇州看病呆了一段時間,后來小洋媽媽的妹妹一家也來蘇州發(fā)展,就住在小洋家。不大的房子里住了兩家人,自然顯得有些擁擠。言談之中,小洋爸爸沒有一句埋怨的話,我感受到小洋爸爸的寬厚與善良。我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除非個別自控能力極好的孩子,學習質量是很難保證的。聽了小洋爸爸的介紹,我對這個家庭更多了一分敬意,對小洋也多了一分理解。我說,不可否認,工作與家庭上的忙碌耽誤了小洋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最好的時間段,但現在花時間還來得及。于是我把自己的計劃、方案詳細地講給他們聽。談話間,小洋也進房間把孩子抱出來,不時地逗孩子玩,像個大人一樣。
出門的時候,小洋爸爸一直把我送到小區(qū)門口。最尷尬的是,他手里提著兩個月餅盒,堅持要我收下,說:“這都是我們單位里發(fā)的,家里人多,發(fā)的也多,實在吃不完!”面對這個善良的人,我只好接收了這份心意。這次最尷尬的家訪讓我對小洋和他的家庭多了很多真實的了解,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借鑒,但也提醒我:要安排合適的家訪時間,不要在過節(jié)的時候貿然走進孩子的家庭。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