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蘭芳 朱偉大
案例:孩子又離家出走了
“董老師,您有空嗎?”電話那頭是一位焦急的母親。我猜想一定是很棘手的事情,要不然不會晚上九點了還來電話。“沒關系,您請說!”“這么晚了給您電話很不好意思,但我真不知道怎么辦了……孩子已經不是一次離家出走了……這孩子是不是真沒救了。”
因為著急,孩子的母親竟說得有點語無倫次。為了更詳細地了解情況,我還是約了這位母親,第二天上午10點到我的咨詢室面談。我了解到的情況是這樣的:
小張,女,14歲,現就讀于我校八年級。因為父母忙于生意,小學時一直寄居在老師家里。她成績優秀,小學一至四年級,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茅,還彈得一手好鋼琴。到了五、六年級,成績有所下降,但也還算不錯。據她父母親介紹,小學時他們很少管她,而她呢,看起來也很乖,話也不多。小學六年級暑假時,爸爸因為她期末成績不好,罵了她一頓,她竟然二話沒說就離家出走了兩天,后來是同學的媽媽送她回來。她爸爸為此狠狠地教訓了她。到了初一,放元旦時,她又不聲不響離家出走,但那次留下了紙條說,心情不好,到同學家睡兩天。而這一次,更是變本加厲。上次月考,她的英語考了48分(小學時英語可是她最喜歡的科目),她爸爸嘮叨了她幾句,她竟離家出走一個星期,若不是爸爸媽媽找到她,還不指定啥時候回家呢。
“你說,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我們從來不讓她操任何心,她想買啥就買啥,還送她去上各種輔導班。我們唯一的要求就是讓她把書讀好。”母親在咨詢室里滿是委屈和無奈。
癥結:親子溝通出了問題
第二天,我找到了小張這孩子。從與她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
“爸爸媽媽不怎么關心我,他們只知道給我錢,我回家就會跟我嘮叨,而且就嘮叨學習上的事。幾乎我每個星期回家都要被罵,因為我考不好。”每個父母都寄希望于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父母極度脆弱的高期望可能轉化為極其嚴重的失望,這表現在親子對話中則是對孩子無盡的“嘮叨”,甚至“打罵”。于是,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會就演變成了孩子的“受訓會”。如果與父母的每次見面都是這樣的“說教”,孩子自然覺得無趣,甚至會討厭與父母待在一起。
“他們眼里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好,總是說我不聽話,在別人那里也這樣講我,反正都是我不好了……”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孩子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說孩子的不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她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她對你的排斥和反感。十四五歲的孩子,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得不到家人的接納和肯定,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同時,這期間的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而父母卻依然按照孩子幼年時的教育方式和評價標準(以“聽話”和“乖”為好孩子的標準),強迫孩子根據自己的意愿學習生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時的孩子已經是獨立的個體,于是導致孩子不愿與父母交流。
“很多事,我跟他們有代溝,我說了他們也不會懂,他們更不會聽我的。好像他們永遠是對的,我們小孩子就是錯的。所以,我也懶得跟他們說。”青春期的到來,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要求成熟,要求獨立”的心理需求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就是不愿意把心里話告訴父母。此時的父母如果不及時調整和孩子的交流方式,還是以家長的權威自居,最終的結果就是讓自己離孩子越來越疏遠。
建議:學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學會放下,放下作為父母的權威。“你一個小孩子家,懂什么?讓你不要去就不要去!”“這件事,我說了算,你不要再說了。”“今天下午必須把頭發剪了,瞧你這發型,像什么樣子!”在我們身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言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家長的威嚴和專制。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連解釋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他們反正不會聽我的。他們大人永遠是對的,我們小孩子就是錯的。所以,我也懶得跟他們說”的無奈。
為了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首先要明白,父母與孩子交談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在某方面對孩子進行引導,而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權威,或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種親子對話關系,要讓這種對話有效進行,平等是前提。家長要跟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就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教育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積極參與。父母只有和孩子營造這樣一種民主平等的談話氛圍,孩子才真正地愿意和父母說真心話。這時,孩子也才會擁有真正的話語權。
學會贊美,贊美孩子的優點。“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語)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讓孩子們極力傾向于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我最討厭父母在別人面前說我的不是。”“我不喜歡父母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既然別人家孩子這么好,干嘛不去認別人家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呢?”而事實上,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的嘮叨:“為什么李阿姨家的孩子比你的事多了,她的爸媽卻從來不用操心她的學習”,“你看看隔壁家小慧,條件比我們家差,學習成績永遠比你好”。實際上,家長的這種無意義的比較,不但不能給孩子激勵,相反的,這種指責和不滿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極為敏感和脆弱,他們更需要的是鼓勵和贊美,而不是指責和批評。所以家長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學會贊美,在溝通過程中,不要動不動就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關鍵在于父母有沒有細心去發掘它,然后毫不吝嗇地給予孩子贊美和表揚。
學會傾聽和接納,接納孩子不同的意見。總聽有些父母抱怨:“我們的講話孩子總是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我們幾乎每天嘮叨,可孩子總是聽不進去。”而孩子又抱怨:“爸媽從來不聽我的意見,總覺得他們自己是對的。也很少有我說話的份。”作為父母,可曾想過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聽我們的“嘮叨”?父母和孩子溝通時,是否只顧著自己說話,而對孩子提出的意見根本沒有給予關注?這樣的溝通無異于“說教”,孩子自然不愿聽。
要想有效溝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很關鍵,要了解孩子就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與其做滔滔不絕的說客,不如做個聰明的聽眾。在這種情境下,孩子或許更愿意打開心門。另外,父母要明確自己交談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個性、有思想、不斷成長的人,要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評價,并表現出愿意接受孩子的觀點,以此來滿足孩子被尊重的需要。
學會關注,多關注孩子感興趣的事。“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回家爸媽說的最多的就是學習,說得我好煩。”結束了學校一整天緊張忙碌的學習后,孩子回到家,又要開始聽父母的“說教”,說法還是老一套,孩子自然生厭。因此,家長要建立新的親子溝通理念,要掌握孩子身心發展的變化情況,及時關注孩子的興趣,然后找到與孩子的“共情點”。NBA比賽、快樂男聲、QQ農場、班級趣事、街邊見聞等都可以成為父母與孩子交談的話題。這樣的溝通氛圍自然會好,孩子的話語權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久而久之,親子關系就和諧了。
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覺得沒法和家長溝通,沒有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在家里缺少認同感和尊重,與家長沒有共同的語言。由于缺少心與心的溝通交流,因此也缺少了彼此該有的信任。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抽出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一起看書,一起看電視,一起爬山,一起走訪親友,一起參加活動,一起玩游戲等等。放下家長的權威,真正蹲下來和孩子交流,這樣家長才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孩子,引導孩子,才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長!
(作者單位:浙江磐安縣安文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