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紅
第一次讀到畢淑敏的《提醒幸福》,覺得好有道理:“幸福并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這只是你心靈的感覺。”是呀,為什么我對身邊的幸福視而不見呢?經她提醒,容我由近及遠,說說一個小女人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吧。
感受親情帶來的幸福
只要是人,身邊時時刻刻都環繞著親情,在我心目中,親人除了有血緣關系的家人,還包括親密如同親人的朋友(同事、同學等等)。有血緣關系的親人相親相愛,互相幫助,尤其不能辜負的是上面的“四老”和下面的“一小”。關心“一小”容易做到,要注意的是不要過頭;善待“四老”對我們“新客家人”來說僅從空間距離就不容易做到,要拿捏分寸,按需行孝。老父生前喜歡跟我聊天,于是每周兩次長途電話成為固定節目,工作再忙也要耐心聽他講國家大事、講人生經歷、講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回到董永故里孝感的家中上午就是他老人家的“上課”時間(學生僅我一名)。
老媽注重養生,跟她聊養生之道準沒錯,只是有時候觀點不同,時有爭議(比如數年前她迷信某某膠囊,我堅決表示反對)。如今她老人家開始重視食療,我們的養生理念終于達成了一致,我負責適時提供優質食療補品,老媽十分受用。
同事是緣分,尤其是一個辦公室的同事,更是百年修得同船渡,情同姊妹,感情自然深厚;同學也十分重情義,每次回鄉,高中、大學同學都會相聚深談,回憶少年輕狂,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拋”……2014年11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高中同學還見縫插針地利用周末的兩天時間,以“相識三十年,歡聚浦江畔”為主題在上海、南京舉辦了盛況空前的大聚會,暖暖的同學情誼令人回味……特別令我感動的是,老父仙逝后,親愛的故鄉同學立即派代表九人到家中慰問,依次十分認真地給家父磕頭;大年初一,按風俗同學代表一行五人再次來到家中“拜新香”……此情此景,一直銘記于心,萬分珍惜!在我的微信好友里,還有萍水相逢特別投緣的路人數名,都是給予我溫暖的好人、親人。
感受職業帶來的幸福
我是一名教齡24年的高中語文教研員,從事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教研工作的確是辛苦的,但我十分慶幸:由于學科工作需要,我們需要閱讀大量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教材、名篇、名作……都是我們的“分內事”,無書不歡,和書在一起的感覺寧靜而甜蜜。我經常和老師們說:能經常閱讀人類智慧的結晶是語文教師的“紅利”。
感受旅行帶來的幸福
我喜歡旅行,距離遠近不限,時間長短不拘,和親朋好友一起等日出日落,觀滄海桑田,品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都是極享受的事情。雖路途艱遠,吾往矣。人在旅途,對山川樹木、異域風情有了直觀感受,拉近了親情,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志。走得多了,時有不可思議的奇遇,十分有趣。
感受寫作帶來的幸福
寫作的幸福是創作帶來的快樂,素材來源于工作和生活,來自于對人生的感受和感悟。2014年12月,同窗好友華南游,從廣州到惠州再到深圳,一路歡聲笑語,仿李白序作寫下《秋夜宴諸同窗花城有感》:“一山一世界,三城三秋雨。幽賞尚未已,羽觴醉花蔭。光陰似過客,佳詠抒雅懷。天地有大美,脈脈獨不語。”
2015新年鐘聲敲響前夕,上海發生踩踏慘劇,有感于生命無常,華年易逝,在山中度假的我頓生悲涼,作詩一首《旦日山中有感》:“生不知何緣,旦夕倏忽間。清風拂煩憂,露泉濯心塵。雛菊承暉澤,孤芳自在搖。相思①問寒梅,落英何必開?歡時苦日短,斜照催月來。”(注:相思,南粵鳥名,全稱“紅嘴相思鳥”。)
2015年元月底,母校高一同班師生相聚南京、揚州,我因期末測試未能前往,填詞一首助興,《踏莎行》:“煙籠柳眉,梅香暗送。似畫非畫夢中行。罡風細雨不覺寒,興盡同游瘦西湖。猶憶當年,少年心事。如今往事有誰云?故里桂花依稀在,歌吹揚州不言別。”
舊歷2014年臘月二十八晚,與家鄉同學在湖北孝感長征路吃年飯,詩以記之,《甲子年臘月二十八日有感》:“華發青絲三十年,難減少年相聚情。冬陽不及春風暖,同窗已然成親人。”其它還有百余篇教學論文、散文、現代詩,在創作中其樂無窮。
除此之外,我還時時感受到求知的幸福、品茶的幸福、相知的幸福、知遇的幸福……這些幸福感給人好的心態,把人生七苦變成幸福無邊,令人更加樂觀、包容、敬業。
(作者單位: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