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嚇琴
摘 要 課堂中的師生交往是課堂權力系統的外部呈現,也是課堂中權力運行的主要過程。結合福柯的微觀權力理論以及交往實踐論分析師生交往的權力系統,可將權力作用的范圍歸納為交往環境、交往話語、交往內容三個方面。從微觀政治學的視角分析,課堂中師生交往的權力屬性是以課堂為場域,以知識為基礎,以話語為媒介,施行一系列具體的策略、手段與技術,制造與生產出自我規訓的主體。
關鍵詞 課堂 師生交往 權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5.035
On the Power Propertie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politics
LI Xiaqin
(Fuji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eachers and student interaction is external presentation of classroom power system, the main process is the exercise of power in the classroom. 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 combined with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exchang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s Practice of power system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scope of the role of power relations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interaction of three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cience microscopic analysis, exchang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is a classroom for power property field, knowledge-based, to speak to the media,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specific strategies, tools and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 from my gauge training of the body.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ower
1 權力與師生交往
1.1 權力是什么
權力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政治學的核心概念。從字面釋義上理解,權力即權位,勢力,包括職責范圍內的指揮或支配力量。對權力的探討,大多數的學者都是從宏觀角度出發,而后現代主義思想家??聞t從細處著眼,對人們容易忽視的日常生活和普遍被接受的主流觀點提出質疑。在??驴磥?,權力是無處不在的,表現為多種形態。從本質上看,權力是一種相互交錯的關系網,它具有生產性,與知識共生共存。
1.2 師生交往
交往內在于社會活動,是標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師生交往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依托教學內容所展開的交流與溝通。師生交往區別于其他交往的特質,包括交往的主體、目的、內容等方面。師生交往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師生交往的目的不僅是獲取知識,還包括交往主體在交往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情感、品德與個性的發展。師生交往的內容不僅包括人類已知的文明成果,還包括在交往過程中所生成的個體知識。
2 師生交往中的權力屬性
根據交往發生的條件與基礎,我們可以將師生交往定義為是以教室為主要交往環境,以師生對話為媒介,以知識的傳授與創造為內容的過程。因此,結合??碌奈⒂^權力理論以及交往實踐論,我們可以將課堂中師生交往的權力系統作用范圍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即交往環境、交往話語、交往內容。
2.1 交往環境
教室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場所,也是師生交往中權力行使的場所。??碌奈⒂^權力理論是覆蓋整個歷史和社會的,毋庸置疑,教室這一生產傳播知識的公共場所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抡J為,教室是權力運作的秘密場所,在教室這個狹小的學科知識傳遞空間中,每個角落都滲透著微觀權力的影響。①教室中的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的要求在座位上坐好,手腳必須“定”在課桌椅上,直到教師“解除禁令”,才能變化姿勢。如果學生沒有按照要求端正姿勢,那么教師就會用眼神提醒或是言語提示學生。教師是教室里面的統治者,一個具體的表現就是每個學生都被教師設定好他的座位排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業考試成績、課堂表現情況、家庭狀況等等諸多方面隨意安排學生的座位。任何學生都不得在未獲得教師的同意的情況下隨意離開或改變座位。??逻€認為,微觀權力在教室中的運作,還普遍運用著監視和規范化裁決技術。規范化裁決的處罰理由是不規范,不守規則。教師在班級中設計了管理制度,定下了行為規則,運用獎懲的多種方式實施評價,評價的內容也幾乎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所有方面。這不就與我國國內中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的做法如出一轍?我國國內中小學學校的班主任教師就儼然是福柯筆下“教師”統治者的化身。課堂上的學生在教師的“監視”中戰戰兢兢地接受知識的傳遞,思維的創新和發展是無從提起的。
2.2 交往話語
師生之間的交往話語也是師生交往中權力行使的重要載體。而課堂中師生交往話語的權力關系主要體現在師生對話的結構和人稱關系。在課堂中最一般的對話結構式是IRE結構,即“教師主導的提問與提示”、“學生的應答”、“教師的評價”。剖析課堂對話的IRE結構,我們可見課堂對話的特殊性。在課堂的IRE的對話中,教師是知識的已知方,學生是知識的未知方,教師有意向學生提問,在對應答的學生表示感謝的同時評價答案的正確與否。這種類似于“蘇格拉底產婆術”的對話形式,本身就是一種話語控制。教師不僅通過對最后的E,即教師的評價的介入,剝奪了平等的人際關系對話的性質。而且,通過對對話方向的控制、對話者的選擇并發言順序的決定,單向主導了師生交往中的對話?,F代課堂中師生交往話語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在語言運用的人稱關系上。在課堂之外用“我”這個第一人稱表現自我的教師,在進入教師角色以后,他們統一消除了自己的姓名,都自覺地用第三人稱的“老師”來自稱。將自己同化為“老師”的教師個人,使得自己的發言和評價的話語權威化,使得自己在師生交往的話語過程中所作出的干預和控制正統化。其次,使用第三人稱的教師的話語使得課堂中的個體之間的人際關系淡化,重建了制度性的人際關系。即同化為“老師”的教師通過對對話主題的選擇以及秩序的維持,決定了師生間人際關系的構成與維持。再次,喪失第一人稱的教師不僅喪失了主格,而且喪失了作為生命主體所支配的自我關系的主格。即喪失了以“我”為主格的教育世界,喪失了以“我”為主體的個體價值觀、人生觀。
2.3 交往內容
知識產生權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掌握了話語權。這在阿普爾所提出的“誰的知識最有價值”這一問題中對知識的權力屬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聞t認為,權力產生知識,權力和知識是并生共存的關系。權力產生知識,制造知識,規定知識,裁判知識;知識助長權力,增效權力,捍衛權力。師生交往的本質是知識的交往。知識是師生交往得以構成和維持的條件,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內容。在現代課堂中,師生交往的內容主要是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并且是預先設計的、系統的顯性內容。雖然在課堂師生交往中也不排除即時產生的話題,但這些話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傳授傳統內容的交往服務的。因此,課堂中師生交往的內容呈現出明顯的計劃性、系統性等特性。師生交往內容的這些特性是師生交往中的權力關系的體現。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師生交往的權力屬性做出如下概括:以課堂為場域,以知識為基礎,以話語為媒介,施行一系列具體的策略、手段與技術,制造與生產出自我規訓的主體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現今以民主與公平為時代精神的社會,課堂中以壓抑與規訓為主的權力關系的變革迫在眉睫。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是人性的自由與平等程度。只有社會中的每個公民實現了自身的自由與他人的關系平等,才能使社會分工順利開展,社會才能和諧安定。而只有和諧安定的民主社會才能保證持續的進步與發展。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健康、幸福、品行、學業、個性是學生生活成長和發展最重要的五個因素,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五個目的和追求。壓抑、控制的課堂權力關系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剝奪了學生享受幸福課堂的機會。身心都不健康、不幸福的學生更不用說品行、學業以及個性的發展。人性對自由和民主與生俱來的向往警示壓抑、控制的課堂權力關系的改革勢在必行。因此,無論是社會的發展還是個人自身的發展,都要求一個公正民主的課堂,必須變革壓抑、控制、規訓的課堂權力系統,重建課堂權力關系。
注釋
① (法)米歇爾·???規訓與懲罰[M].北京:三聯書店,2003.
參考文獻
[1]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
[2]郭華.教學社會性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2:129.
[3]金生鈜.規訓與教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0.
[4]李松林.課堂場域中的權力運作[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
[5]裴娣娜.知識·權力·主體——《控制與自主:課堂場域中的權力邏輯》評析[J].教育研究,2010.11.
[6]李松林.控制與自主——課堂教學的權力品性研究[J].教育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