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是20世紀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及恐怖怪異的氛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愛好者。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女性主義和艾米麗的性格悲劇是研究此短篇的兩個主要著眼點。筆者試圖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重新解讀《獻給艾米麗的玫瑰》。在倫理環境和倫理身份的雙重壓迫下,艾米麗恪守著自己的倫理義務。父親的去世、荷默·伯隆的出現,讓她終于有勇氣反抗封建秩序、追尋自由意志。荷默的種種玩世不恭終于導致艾米麗精神防線的崩塌,也標志著追尋自由意志的徹底失敗。艾米麗的生活從此走向了毀滅。
關鍵詞:文學倫理學批評 倫理身份 倫理義務 自由意志
威廉·福克納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出生于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擅長寫“南方文學”,對“南方文藝復興”起到了推動作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是福克納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學愛好者的眼球。艾米麗·格里爾森成長于傳統的封建貴族家庭,在嚴格的父權制教育的熏陶下,艾米麗的性格冷峻且不易接近。父親去世后,她大膽與荷默·伯隆開始戀愛,但當她發現荷默根本無意于組建家庭時,便走向了極端,毒死了情人,并以自我隔絕的方式度過了一生。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對本短篇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女性主義和艾米麗的性格悲劇。女性主義角度強調的是社會的、歷史的因素對女性的殘害。艾米麗的性格悲劇角度強調的則是艾米麗高高在上、孤寂冷漠的形象以及這形象背后扭曲的靈魂。本文受聶珍釗教授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啟發,另辟蹊徑,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解讀《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給予艾米麗的悲劇人生另一個解釋。
文學倫理學批評是聶珍釗教授在2004年提出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是在倫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批評方法,是倫理學和文學作品相結合的產物。但文學倫理學批評和倫理學卻有本質的不同。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和個人,它的主要目標是評判。于是,好與壞、善與惡便成了倫理學的關鍵詞。而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對象則是文學作品中虛擬的社會及個人,它的主要目標是解釋,解釋一部作品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結局,或者給既定的事實一個理由。同時,文學倫理學批評又不同于道德批評。道德批評雖然側重的也是文學作品,但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評判虛擬的社會及個人來說教,為現實的社會及個人樹立榜樣。所以,文學倫理學批評是獨立于倫理學和道德批評的一種新的批評方法,是從一個新的角度解釋文學作品的方法。實踐也證明,這種方法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在文學倫理學批評中,倫理環境、倫理身份、倫理義務、自由意志、倫理困境、倫理選擇等都是被經常使用的基本術語。這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術語,在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倫理環境和倫理身份決定其倫理義務,應該做與不應該做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責任。自由意志是主人公內心真實意愿的表達。在倫理義務與自由意志產生碰撞時,便會產生倫理困境,此時最重要的便是主人公的倫理選擇,不一樣的選擇必然造成不一樣的結局,從而推動故事發展。
在《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麗小姐的倫理環境是傳統且封建的。在南北戰爭之后,北方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取代南方種植園經濟,南方的衰敗已不可避免。當年最考究的街道、頗有風味的圓形屋頂、帶有渦形花紋的陽臺等象征貴族氣息的設施逐漸被各種工廠車間所取代。艾米麗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貴族家庭,父親自視頗高,趕走了艾米麗身邊的所有男性追求者,原因是他認為沒有一個人配得上艾米麗,而實際上,她的父親是在維護那僅存的一點貴族尊嚴與秩序。在這樣一個傳統的父權制的家庭中,父親的權威難以動搖,父親手執馬鞭的形象在艾米麗心中揮之不去。
在這樣一個倫理環境之中,艾米麗作為女兒的倫理身份要求她必須順從父親的意志。她的倫理義務就是高高在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維護沒落的封建秩序。盡管她渴望被愛,但她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她的自由意志被壓抑了。此時的艾米麗處在一種倫理困境當中,在倫理義務與自由意志的夾縫中喘息,追求愛與被愛的權利是對父親的忤逆,順從父親的意志則是對自己內心的背叛。這種兩難境地足以讓艾米麗焦躁不安,但她最終選擇了后者,讓自己的韶華歲月在沉寂中度過。
艾米麗的倫理義務隨著父親的去世悄然完成,盡管她從此孤獨無靠,再無親近之人,父親留下的唯一財產也使得她在經濟上并不富裕,但是為她自由意志的釋放得到了一個好時機。恰逢此時,筑路工頭荷默·伯隆出現在她的生命中。她大膽地與荷默展開公開戀愛,其高調程度超出了小鎮人們的想像,有人認為這是全鎮人的羞辱,有人則認為這為鎮上的青年樹立了壞榜樣。但是她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艾米麗勇敢地釋放自己的自由意志,與荷默乘著輕便馬車出游,頭抬得高高地,不亦樂乎。這是一個超越自我的艾米麗,一個歷經蛻變的艾米麗,一個全新的艾米麗,她在全鎮人面前高姿態的亮相正是她獨特的宣誓方式,她已下定決心,與舊生活道別,開啟自己的追夢之旅。
荷默本來可以成為艾米麗摒棄倫理義務,追尋自由意志的救世主,但歷史的發展總不隨人意。艾米麗追尋自由意志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她愛上了一個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人。首先,他們的社會背景完全不同。荷默是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代表,擅長社會交際,隨便什么時候人們要是在廣場上什么地方聽見哈哈大笑的聲音,荷默肯定在人群的中心。他愛出風頭,衣著鮮艷舉止高調。而艾米麗是南方種植園經濟的代表,從小所受的教育便決定她是一個冷傲固執且不善于表達自我的女子。盡管與荷默公開戀愛時,艾米麗也曾高調出游,試圖忽略旁人的冷嘲熱諷,但是這對于她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并不是天生的本能,她的骨子里仍舊是那個孤僻的南方貴族小姐。一水一火注定難以相容;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荷默無意于組建一個家庭,他自己承認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和男人們來往,在麋鹿俱樂部消遣喝酒。而艾米麗則是熱切地渴望愛情與家庭,渴望愛與被愛,暫時的調情放縱并不是她的初衷。所以艾米麗和荷默注定是兩個世界的人。隨著街道鋪路工程的竣工,荷默的離開已經在所難免,艾米麗的追尋自由意志的努力也注定要瓦解。
在倫理義務和自由意志的強烈碰撞下,隨著自由意志的瓦解,艾米麗也走向了毀滅。一次不徹底的反抗終究敵不過父親對她三十年的影響,她的倫理身份又一次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傳統貴族小姐、封建家長制制約下的女性。在經歷了付出與無回報、深深愛人與無情被拋棄的現實后,回到以前的生活已經不可能,最終艾米麗走向了極端。為了留住愛人,她毒死了荷默,讓尸體陪伴著自己,同時她放逐了自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就這樣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從文學倫理學批評角度,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解釋了導致艾米麗悲劇的原因。艾米麗所處的沒落封建貴族倫理環境和作為女兒的倫理身份,決定了她的倫理義務是維護封建秩序,高高在上維護貴族傳統,艾米麗的自由意志被剝奪。當父親去世后,她展開與荷默的戀愛,擺脫倫理義務,追尋自由意志,大膽追求被愛的權利。荷默的無意愿最終導致艾米麗自由意志的崩塌,一次不徹底的反抗最終輸給了父親長達三十年的影響,艾米麗也最終走向了毀滅,毒死情人,與世隔絕地度過了余生。
偉大文學作品的魅力之一在于多角度解讀性。文學倫理學批評為讀者徜徉文學世界開啟了另一扇大門。艾米麗這朵玫瑰花的枯萎暗示了南方文明的衰敗、封建貴族的沒落,但文明的車輪終究向前發展,艾米麗的悲劇也將成為歷史。唯一不變的是艾米麗對愛情的執著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參考文獻:
[1] ?Peter Barry. Beginn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2] 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蘇炳文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3] 布魯克斯.小說鑒賞[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4] 蔡云艷.文學倫理學批評:內涵、目的以及范圍[M].內蒙古: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1).
[5] 陳陽.《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文學倫理學批評[J].中國校外教育,2013(4).
[6] 馮梅,李正栓,姬生雷.英美文學教程(美國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 陸耀東.關于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幾個問題[J].外國文學研究,2006(1).
[8]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9] 聶珍釗.關于文學倫理學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5(1).
[10]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6(2).
[11]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1).
[12]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在中國[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5).
作者:張婧婧,河北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