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廣
軍委習主席圍繞實現強軍目標,明確提出“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的科學論斷,在全軍政工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這是向全軍發出的極具時代特征的偉大號召,是我軍新形勢下人才隊伍培養的重要戰略思想。這一重要戰略思想準確把握了信息化條件下人才隊伍建設的內在本質,抓住了軍隊核心軍事能力建設的關鍵,為我軍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在后勤領域,如何適應信息化作戰所提出的嚴峻挑戰,新型高素質后勤保障人才如何培養,筆者以為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個體素質上突出“全能型”。未來信息化戰爭,是新科學、新技術、新裝備、新理論的對抗,其本質是以人才智力為核心的全面較量。為了爭奪信息化戰爭的“制高點”,軍事強國在發展信息化裝備的同時,始終狠抓信息化人才培養。美軍參聯會認為:“一支部隊,只有其勇敢、毅力、智慧都能夠適應未來聯合作戰復雜環境時,才能擁有奪取全面優勢的能力”。經驗告訴我們,人才為強軍之本,是第一資源,是戰斗力、保障力最具決定性的因素。信息化戰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近幾場戰爭實踐已然表明,信息化戰爭需要既懂政治又懂軍事,既懂指揮又懂技術的新型高素質人才。隨著高新精尖技術在后勤保障領域的廣泛運用,后勤保障理念、保障手段、保障方式方法發生了深刻變化,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動態可視為特征、以精確保障為核心的信息化保障模式漸趨形成,要求后勤保障人員具備“全能”的素質能力。一是軍政素質過硬。伊拉克戰爭呈現出的信息化作戰的可控性、有限性,使軍事斗爭更多地體現出為政治斗爭服務,要求不論是作戰人員還是后勤保障人員,都必須具備優良的軍政素質。必須科學把握信息化作戰制勝機理,熟悉掌握高新作戰和后勤保障裝備,特別是熟練而高效地運用處理信息能力。二是科技素質很高。“網天一體戰”“無人機作戰”等新的作戰樣式不斷涌現,要求后勤保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思維能力。從而較好地運用信息手段,實施信息化作戰條件下的后勤保障。三是創新能力極強。“跟進式”的慣性思維已經遠遠不夠,要認識到信息化裝備廣泛滲透到后勤保障的各個領域。因此,在后勤指揮與保障活動中要勇于創新,如創新后勤組織指揮、創新立體保障方式等。四是知識結構合理。單一的知識結構已不能適應未來作戰需求,現代作戰要求后勤保障人員不但應當具備優良的軍政素質,還必須具備技術專家的素養,對信息化裝備和信息網絡系統有著深入研究。后勤保障人員要對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和保障方法有精熟掌握。
人才結構上突出“整體優”。軍事后勤變革必然引發后勤結構變革。這就要求后勤保障人才結構必須優化。顯然,從信息化作戰后勤保障需求來說,需要突出強調軍兵種、專業勤務和專業技術人才。人才結構優化追求的是“1+1>2”的整體效能。現實表明,過多地強調高學歷人才,但又用非所用、用非所長,這勢必會出現違背人才使用的能級原理,達不到人才互補的真正意義上的結構優化效果。保障人才資源配置上的優化。一是要適當增加軍兵種后勤比例,適當減少陸軍人員所占比例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符合體制變革要求,也符合后勤信息化建設對保障人才的要求。二是要適當調整各專業勤務人員比例結構。要著眼信息化作戰后勤保障需求,提升信息化后勤指揮、管理和保障人員編制員額。三是要適當提高工程技術人員比例。必須著眼保障力生成模式轉變,并充分考慮近些年高技術保障裝備配發部隊數量越來越多,增編高技術保障裝備維修與研發的專業人員比例。
培養方法上突出“開放式”。后勤領域是軍事經濟的主管部門,后勤系統與地方具有軍民通用性極強的特點,因此,應將后勤保障人才更多地納入到國家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大系統,實施“開放式”培養。美軍每年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官占其新生長軍官的45%,直接和間接為軍方服務的科學家占到全美科學家總數的82%以上,美軍除了其軍事院校113所外,還在地方院校設有后備軍官訓練團461個。俄軍通過設在地方高校的軍事學教研室等途徑,每年培養輸送軍官的數量約占新生長軍官總數的25%以上。英軍接受過地方高等教育的軍官比例已達100%。美、英、俄等國的軍官普遍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軍事高科技知識。因此,應當堅持軍地通用型信息化人才培養主要依托國民教育實施,軍隊專用性要求高的信息化人才主要由軍隊院校培養,確實走出軍民共育、資源共享、軍地合力培養后勤保障人才的開放式集約化路子。當前,后勤保障人才培養,一是要進一步加快軍地通用專業學歷教育以軍隊院校為主向依托國民教育轉變步伐。美軍共有后勤院校10多所,全部是任職教育,學歷教育均有地方或其他軍事院校完成。這不僅是解決軍隊人才急需、節省軍隊開支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官兵科技素質的重要舉措。二是進一步提升信息化人才的培訓質量。要充分運用國民教育資源充足、師資雄厚、設施完善的有利條件,借力國民教育優勢培養我軍急需的優秀人才。三是進一步加大對急需尖子人才的培養力度。比如,一些大型保障裝備、配發的新型保障技術裝備,都可應依托于國民教育進行培養。我軍院校應集中力量把主要精力放在戰斗精神培育、作戰和后勤核心保障能力的培養上。四是進一步拓展培養渠道。美、俄等國軍事院校每年都開展國際間多波次實地參觀見學和學術交流。我們應當不僅僅在院校之間、軍地之間,甚至國際間進行常態化交流培養。要廣泛采取校內教學、校外教學、委托教學、遠程教學以及“請進來”“走出去”等開放式、協作式教學相結合的辦法,使教學訓練開展得更靈活、更深入。
訓練效果上突出“實戰化”。教育訓練必須始終“圍繞實戰抓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隨著裝備智能化、決策科學化、訓練虛擬化、保障精確化等一系列新型保障手段的發展必然要求創新傳統教育訓練模式,而這個關鍵就是突出“實戰”后勤保障。一是狠抓實用性訓練。裝備換代周期越來越短,作戰意圖、樣式、規模復雜多變,推動保障模式加速變化,要求教育訓練必須隨之調整內容,編寫配套教材,規范新的考評標準。同時,伴隨保障裝備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結構越來越精密,操作維護復雜,實兵演練困難,大大增加了訓練的難度和強度。為此,要求我們必須更多地運用先進的電化教學、仿真模擬、計算機訓練控制系統等先進的訓練手段,貼近實戰,創造逼真環境,實施高對抗、高難度、高強度訓練,實現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二是狠抓超前性訓練。從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看,每一場戰爭都有一批新型作戰和保障裝備投入使用,戰技性能每次都會有大幅提高,每一場戰爭都表現出與上一場不同的特點,保障裝備的精準度大為提升。教育訓練單純依靠經驗總結的方式已經顯得十分落后。必須不斷進行創新,著眼下一場戰爭,運用信息技術為研究、實驗、預測甚至設計下一場戰爭努力追求“超前性”。三是狠抓院校化訓練。軍隊人才培養必須深入貫徹“治軍先治校、強軍必強校”的重要思想。我們強調新型后勤保障人才培養依賴地方院校,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一些高新技術專業靠地方院校進行培養,尖端技術課程請地方專家開設,以保證教育訓練不會落后科技發展。但我們更應強調軍事院校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軍事院校教育具有戰斗化、嚴格性、系統性、高效性等特點,加之軍事院校具有雄厚的師資,豐富的軍事情報資料,先進的實驗設備,這些優越的條件,能夠為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絕不可忽視軍事院校的作用。四是狠抓集約化訓練。信息時代呈知識爆炸性特征,軍事專業技術、保障維修技術、新型保障方式方法要求教育訓練內容表現出一種加速變化態勢。教育訓練管理,既要科學設置教育訓練管理體制,實現教育訓練資源的集約化,也要扎實搞好規范化訓練基地對教育訓練、學術研究和訓練保障等活動實施集中統一管理。既要引入現代管理理念,也要健全完善教育訓練的法規制度,使適應信息化作戰的后勤保障訓練法規更加完善。這也是后勤保障不可或缺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