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強 李震
公元1975年,韓國金羅道的一個漁夫從新安海底發現了幾件附著貝殼的陶瓷,從而揭開了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跡——新安海元代沉船考古序幕。1976年至1984年,韓國有關當局組織了新安海域海底沉船文物調查團,運用海洋考古學的方法,對該地區海域進行了11次共713天的海上考古發掘,發現和打撈出水20000多件陶瓷器、28噸銅錢、1000余根紫檀木,另外還有金屬器、漆木器、石制品、骨角制品、香章料、藥材、船上生活用品以及720余件船體殘片(注1)。根據沉船上出水的“慶元”銘青銅權以及“至治三年”、“東福寺”、“釣寂奄”、“ 筥崎宮”紀年銘和記錄寺院名稱、貨主名、物資種類、數量的木簡等材料,可以推定沉沒在新安海域的這一艘貨船是于1323年從浙江省慶元(寧波)出發駛向日本京都。這艘船上運載了大量的龍泉青瓷、景德鎮窯白瓷和青白瓷、吉州窯白地黑花瓷、建窯黑釉盞等以陶瓷為主的各種物品。根據新安海沉船出水的遺物發掘報告,打撈出水的中國陶瓷共達17324件,其中龍泉青瓷超過一半,共計9842件。這些出水陶瓷器按類統計,分別為:碗2000余件,盤14000余件,盞1000余件,注子300余件,壺4000余件,香爐600余年,盞托30余件,花盤300余件,以花瓶為主的各類瓶400余件(注2)。新安海沉船出水的文物不僅為中、日、韓三國貿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而且也為世界陶瓷史、文化交流史、海洋貿易史等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貴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在新安海沉船出水的600余件香爐中,產自龍泉窯的青瓷香爐占絕大多數,主要的青瓷香爐款式有:鬲式爐、樽式爐、繩耳爐、獸耳銜環簋式爐、刻花爐、八卦爐、貼花爐等。其中大部分款式與類型在國內已不見或鮮見,由于新安海沉船是一艘具有明確紀年的商船,所以這些出水的龍泉青瓷香爐對于研究元代龍泉青瓷香爐斷代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安海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青瓷香爐
為紀念中韓建交20周年,浙江省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友好交流5周年,2012年12月18日至2013年3月3日,浙江省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聯合在杭州西湖文化E區浙江省博物館舉辦《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系列特展之一——大元帆影·韓國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華》展。為了便于我們研究鑒賞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現將由浙江省博物館主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元帆影·韓國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華》(注3)中編輯出版的本次展覽中展出的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香爐精品輯錄介紹于下:
圖1,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鬲式爐,高8.2、口徑9.7厘米。
圖2,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夔龍銜環耳簋式爐,高8.3、口徑12.1、底徑9.2厘米。
圖3,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鼎式爐,高16、口徑21.5厘米。
圖4,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鼎式爐,高9、口徑12、底徑5.5厘米。
圖5,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方形鼎式爐,高10.7、寬7.6厘米。
圖6,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貼花鼎式爐,高5.4、口徑15.3厘米。
圖7,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陽刻八卦紋奩式爐,高9.7、口徑13.5、底徑6.2厘米。
圖8,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貼花牡丹紋奩式爐,高6.7、口徑13.3、底徑4.2厘米。
圖9,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貼花纏枝牡丹紋奩式爐,高14.9、口徑21、底徑8.5厘米。
圖10,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貼花纏枝牡丹紋奩式爐,高14.8、口徑21、底徑7.5厘米。
圖11,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貼花牡丹紋奩式爐,高5.7、口徑13.2、底徑4厘米。
圖12,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鼓釘三足爐,高6.8、口徑20.1、底徑6.5厘米。
圖13,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鋪首三足爐,高7.4、口徑21.3、底徑9厘米。
圖14,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獅鈕蓋爐,高16.5、口徑5.8、蓋徑8.8厘米。
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與南宋龍泉青瓷香爐比較研究
從空間時序和制作工藝,這兩個維度去觀察某一個窯口不同時期的產品,你可發現無論是在器型、胎質、釉料,還是裝飾藝術風格,均存在著高度的傳承性。這種傳承關系時間相距越近,其作品的相似性越大,這是傳統手工藝生產與制作的歷史必然性,自然作為歷史名窯的龍泉青瓷也不例外。如怎樣區分北宋晚期與南宋早期,南宋晚期與元代早期的龍泉窯青瓷作品就一直困擾著文博界和收藏鑒定界專家。甚至因為參考標準不同,以致有的博物館在陳列展品或公開出版文獻時,也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借希望考古工作中能發現更多的帶有明確紀年的出土(水)的標準件,然后通過對這些不同時期的標準件的研究,以更多地掌握各個時期典型器物在器型特征、釉色特色、胎質特征以及裝飾風格等細微的差別,以期進一步明晰各個時期典型器的分期標準,才能將斷代工作做得更精確科學。
韓國新安海域沉船是一艘具有明確紀年與出航時間、地點的貿易商船,所以其出水的各類文物無疑是我們認識和了解這一時期產品的時代特征和風格特點的最好的標準件。為了使我們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元代龍泉青瓷香爐在器型特征、釉色特質以及裝飾風格、制作工藝等方面特點,下面我們將從新安海沉船出水的元代香爐與具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出土香爐進行比較研究入手,進一步分析與討論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時代特征與風格特點。
(一)元代龍泉窯青瓷鬲式爐的時代特征與風格特點
鬲,是流行于商周時期的青銅炊器,其造型特點是束頸折沿,鼓腹,三乳足。宋元時期大興復古之風,龍泉窯以青銅古鬲為母型,燒造制作了大量的青瓷鬲式爐,其中尤以南宋的產品最為珍貴。關于南宋時期龍泉青瓷鬲式爐,筆者曾在《東方收藏》2014年第10—11期有專章討論,這里不再展開。
如圖1是新安海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窯鬲式爐。南宋時期龍泉窯青瓷鬲式爐,就現在文博考古界出土和發表公布、博物館展出的具有明確出土紀年的南宋時期龍泉窯青瓷鬲式爐主要有以下幾件:
圖15,南宋龍泉青瓷鬲式爐,杭州江干排灌站出土,杭州歷史博物館藏(注4)。
圖16,南宋龍泉青瓷鬲式爐,1991年四川遂寧市南強鎮金魚村窖藏出土,四川省遂寧市博物館藏(注5)。
圖17,南宋龍泉青瓷鬲式爐,杭州市德清城關鎮南宋咸淳四年吳奧墓出土,杭州市德清博物館藏(注6)。
將圖1所示的元代龍泉窯青瓷鬲式爐,與上述具有明確紀年出土的南宋龍泉窯青瓷鬲式爐作一比較,不難發現元代龍泉窯青瓷鬲式爐主要有以下特點:
其一,元代龍泉青瓷鬲式爐在器型特點、釉質特質、出筋裝飾等基本工藝仍承宋制,延續南宋龍泉窯青瓷鬲式爐的基本造型。
其二,就其差別而言,元代龍泉青瓷鬲式爐在頸、腹部較南宋時期已有明顯增高。
其三,元代龍泉青瓷鬲式爐之三乳足已由南宋時期錐形乳足向元明時期龍泉香爐頗為流行的柱狀爐足轉變。
其四,由于在造型風格具有上述的變化,所以元代龍泉青瓷鬲式爐已改變了南宋時期簡約、精致、素雅的氣韻,而呈現出元人所崇尚粗壯豪放的風格。
(二)元代新安沉船出水青瓷鼎式爐與南宋龍泉青瓷鼎式爐的比較研究
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銅、陶制成。圓形,三足兩耳,也有長方形四足,盛行于商時期,漢代仍流行。鼎式爐亦是宋、元時期龍泉窯燒制的常見青瓷爐式之一。
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青瓷鼎式爐,今尚見的有以下五種款式:
圖18,南宋龍泉窯青釉輔首銜環雙耳鼎式爐,1991年四川省遂寧市南強鎮金魚村窖藏出土,四川遂寧市博物館藏(注7)。
圖19,南宋龍泉窯青釉雙立耳鼎式爐,浙江省龍游縣寺后鄉出土,衢州市博物館藏(注8)。
圖20,南宋龍泉窯青釉四楞形獸面三足雙方耳鼎式爐,龍泉青瓷博物館藏(注9)。
總結以上南宋龍泉窯青瓷鼎式爐之基本造型不外乎兩種款式:直口,直壁,或束頸鼓腹,口沿折唇外翻,再加對稱置雙立耳。裝飾有輔首銜環,器足之形式有獸足、蔥管、曲腿或四楞獸面不一而足。
從新安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青瓷鼎式爐,見圖3、4、5、6,就其款式可分為:圓耳圓腹與方耳方腹兩式。元代龍泉青瓷鼎式爐之造型與南宋時期龍泉青瓷鼎式爐相比較有以下幾點特征。
其一,元代龍泉青瓷圓鼎,爐身呈扁盤形,鼓圓腹,淺爐身,與南宋時期直口深腹的造型有較大的差異。
其二,元代龍泉青瓷圓鼎,立耳以繩紋為主,與南宋時的圓條素紋立耳不同。
其三,元代龍泉青瓷圓鼎,爐頸或腹中見有印花或堆貼梅花裝飾,與南宋時素紋簡約的風格有別。
其四,元代龍泉青瓷圓鼎之乳足有長短之分,長者為蔥管,短者為粗壯的圓柱式,與南宋時的形制有較大的差別。
其五,元代龍泉青瓷圓鼎的釉質青黃透亮,有較強的玻璃質感,無開片,與南宋時期龍泉青瓷乳濁失透、美如青玉的釉質已有明顯區別。
(三)元代新安海沉船出水龍泉青瓷奩式爐與南宋龍泉青瓷奩式爐比較研究
奩式爐是新安海域沉船之上出水最多的一種青瓷香爐,本次展覽中一共展出五只,見圖7、圖8、圖9、圖10、圖11。
奩,是古代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以奩之形制為爐,始于北宋,汝、哥、官、鈞、定五大名窯均有燒造,是宋元時期常見的一種爐式之一。南宋時期龍泉窯奩式爐造型特征為筒腹,口底上大下小,但不甚明顯,爐壁高度一般均大于爐之口徑,形成深腹狀。口沿寬平內折,爐底外壁貼置三只如意足或獸蹄足,底有圈足。爐外壁上、中、下各刻劃三組弦紋為飾,亦見有以“福”、“壽”文字圖案或“牡丹”紋等裝飾形式。
圖21,粉青釉弦紋爐,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南宋后期,高10.1、口徑14.2、足徑7.3厘米,直口,寬平唇內折,筒腹,腹外壁上、中、下各飾三線凸弦紋,底向內斜收,有圈足,腹下裝如意形三足,制作規整。白胎,施深粉青釉,釉層乳濁失透,圈足無釉,呈灰白色,邊線近釉處呈紫紅色。
圖22,青灰釉福壽貼花爐,紹興市博物館藏。南宋后期,高6.6、口徑14、足徑6.8厘米。直口,寬唇內折,唇面下凹,筒腹,腹中對稱貼福壽二字和牡丹花二朵,腹下飾凸弦紋和裝獸蹄足三只,圈足,灰胎,施青灰釉。1970年浙江省紹興縣錢清南宋咸淳元年(1265)環翠塔出土,紹興市博物館藏。
圖23,青釉凸雕纏枝芙蓉三足爐,北京故宮博物院翠云館藏。南宋,高15.8、口徑21.1、底徑18厘米。敞口,圓腹直壁,腹下承以三獸頭足。外壁上下各出凸弦紋一道,腹部以凸雕朵朵芙蓉花裝飾。其裝飾圖案新穎,在龍泉窯制品中較為少見。
新安海沉船出水元代龍泉窯青瓷奩式爐與南宋龍泉青瓷奩式爐的區別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元代龍泉青瓷奩式爐基本造型為淺腹壁,寬口,其口徑已明顯大于筒腹壁的高度,由深腹向淺腹盤形的元明龍泉窯青瓷盤式香爐的方向發展。
其二,元代龍泉青瓷奩式爐的裝飾采用刻劃或印花、堆貼的工藝,常見的紋樣有八卦紋、牡丹紋、牡丹纏枝紋等。
其三,爐腹壁底均設有三足,樣式有獸足、如意云紋足;同時爐底承宋制亦設有圈足,一般不施釉,露胎,圈足落地,懸足懸空為飾。
其四,元代龍泉奩式爐之釉質可分為兩類,一為粉青,釉質接近南宋,乳濁失透,玉質感較強,另為青黃釉,釉質透明青亮,玻璃質感強。
(四)元代新安海沉船出水龍泉青瓷三足鼓釘爐與南宋龍泉青瓷鼓釘爐比較研究,鼓釘爐為宋元時期龍泉青瓷香爐常見的樣式之一。南宋時期龍泉窯青瓷鼓釘爐(注10)。
圖24,南宋青釉菊花鼓釘三足爐,浙江省博物館藏。其造型特征為:敞口,上下口徑一致,腹中略鼓,口沿與底沿以菊花形鼓釘為飾,底承三獸蹄形足,施青釉,釉質青亮,開紋片。
新安海沉船出水的元代龍泉青瓷三足爐,即是在傳承南宋龍泉窯青瓷鼓釘爐的基本形制造型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款式。本次展覽中,新安海沉船出水的三足爐有兩種形式:一為鼓釘輔首銜環三足爐,二為鼓釘三足爐。將此兩款元代龍泉青瓷鼓釘三足爐與南宋鼓釘爐相比較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元代龍泉窯鼓釘三足乳已完全改變了南宋時期筒形深腹的基本造型,而成為敞口扁鼓圓腹的淺盤形狀。
其二,由南宋時期龍泉窯鼓釘爐之直口,變為元代龍泉青瓷鼓釘爐之平沿內折的樣式。
其三,由南宋時期的底部一括釉,變作圈足。
其四,在裝飾風格上,仍沿南宋制度,但在口沿與爐腹底部上下各設一匝寬弦并于其上堆貼一排六瓣梅花形鼓釘為飾。
其五,南宋時期龍泉窯鼓釘爐之三足為形獸首形制,而元代龍泉青瓷三足則成為元明時期常見的云頭紋如意“山字形”獸頭足。
注釋:
(1)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館長趙現鐘《大元帆影——韓國新安海沉船出水文物精華》序二,浙江省博物館沈瓊華主編,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2)韓國國立濟州博物館金英美《新安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刊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浙江博物館編《大元帆影》,P28頁。
(3)(4)(5)(6)(7)(8)(9)(10)
資料來源均采自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1998年臺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