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興
年號,是我國封建時代帝王紀年的名稱,除了用于紀年外,另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歷代帝王登基伊始就要改換年號重新紀元,以求順應天意、自始更新。且自唐宋時起每遇有年號更替就會鑄造新的年號錢行用于世。據載,中國歷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共有559位帝王,包括397位“帝”、162位“王”,其間所用年號多達近千個。所鑄造的年號錢據考有一百六十多種,但很少有重復的年號鑄幣。要說年號鑄幣的名稱完全相同的,只有元末起義軍首領徐壽輝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在湖北蘄水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治平,后于1358年遷都漢陽(今湖北武漢),改元為天啟,鑄造的“天啟通寶”年號錢。俗稱徐天啟。和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1621—1627),所鑄的“天啟通寶”錢,在年號和鑄幣名稱上才有重復。
有一個關于明天啟年號傳說,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戶部司鑰庫官員,在庫中撿得數枚舊鑄的“天啟通寶”錢,不知為何代之物,于是呈至御前,熹宗見此錢后勃然大怒,立即召見了擬定年號的閣臣和翰林學士。熹宗問諸臣:以前誰用過天啟年號?一時之間朝堂之上卻沒人能回答上來。熹宗怒道:“你們都是自詡飽讀詩書的博學之士,為何讀書而不知史?前代已有‘天啟之號,今復又擬‘天啟為號。”正當眾大臣惶恐無語時,恰逢熹宗的乳母客氏入見,見皇帝因為發現“徐天啟錢”而震怒,便趕緊獻媚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這正是天降吉兆,此乃主錢源不絕也,是天啟錢萬壽無疆也。” 那些閣臣和翰林學士聽后趕緊上前又吹捧一番。在眾人的阿諛奉承下皇帝也只能作罷。其實因年號早在熹宗繼位之初就已擬訂好并頒行于天下,不是說改就能改的。熹宗也只好借客氏吉言,將徐壽輝所鑄天啟錢當做祥瑞貯于庫中,并令各錢監開鑄新的“天啟通寶”錢。
明末秦徵蘭(字楚芳)所撰寫的《天啟宮詞》中曾寫道:“少府呈錢次第看,篆文肉好盡朱丹,纖腰拜舞天咸霽,詔免云臺召史官。”或許當時力輔熹宗登位的劉一璟、韓爌等諸臣只顧朝堂上的權利爭斗,無心細究這些歷史,真不知曉歷史上已鑄行過天啟錢。其實天啟這個年號,在歷史上還曾出現過好幾個,不過這些政權因存在時間都較短,均未有鑄錢的記載。
再說徐天啟錢與明天啟錢這兩種不同時期的鑄幣,各自都有一定的時代氣息和特征,很容易區別,徐天啟以紫銅鑄造,而明天啟多以黃銅鑄造;二是徐天啟“啓”字第一筆寫作丿與第二筆相連作“戶”狀。明天啟首筆成短橫或點狀后,與第二筆斷開成“戶” 或“戸”狀。字體也有明顯差異,徐天啟錢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文字飽滿,剛勁有力,有靈動之趣。從制作形制上看,“徐天啟”因受了元代“至正通寶”錢的影響,錢廓較細,頗有元錢遺風;而明天啟通寶錢外輪寬闊,字體濃重,有楷書和不規范宋體兩種,略顯輕飄空靈,遠不及徐“天啟”錢之秀美,稍加注意即不難鑒別。
據考,徐天啟鑄于湖北漢陽,在長江中上游地區(即江西、湖北等地)流通。徐氏政權很快就被另一支起義軍陳友諒部所吞并,所以鑄行時間較短。流傳至今的徐天啟錢文多見楷書,據《豫章漫鈔》記載:徐天啟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折三有篆書,背皆無文。但近年已有篆書小平錢和折二錢的發現報道。流傳至今均已成為古錢幣中的名譽珍品。明天啟錢則傳世較多,且種類繁復,大小各異,小平錢背有星月及計重(壹錢、一錢一分、一錢二分)、紀局(戶、工)、紀地(京、浙、云、新、密、鎮、院)等多種,有一種背鑄“奉旨”二字,可能是天啟六年(1626)時奉旨收大錢改鑄的小錢,屬于記事錢類。還有折二錢和當十大錢數種,折二錢中背穿上鑄有“二”字者較罕見,當十錢則仿洪武錢式,背有十、一兩等字,也有少量形制輕薄的光背大錢,鑄量稍多,也較常見。另有密云、薊鎮、宣府所鑄的大錢背有密、鎮、府等字,均極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