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璟
成舍我(1898—1991),中國新聞記者、報刊出版家、教育家。湖南湘鄉人。原名?;置麧h勛,筆名百憂、舍我、成平等。著名的經濟學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的父親。1898年8月28日生于南京下關祖父成策達家中,后隨父親遷居安徽安慶。在青年時代,因為家庭的變故,并受到方石蓀、方競舟父子影響,決心投身于新聞事業,立志要做一名正直的新聞記者。1913年秋,16歲的成舍我被聘為安慶《民巖報》外勤記者,正式步入新聞記者行業,并開始了長達78年的新聞事業工作。他憂國憂民,有著高尚的愛國情操,秉持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和他在安慶的那段青年時期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可以說安慶是他的第二故鄉。
家道中落 恩人相助
成舍我為官宦世家,祖父成策達隨曾國藩棄耕從戎,曾在曾國荃麾下任幕僚,后宦居南京,1900年逝世。父親成璧,字心白,于1900年獲九品候補官位,被派往安徽,并舉家遷往省會安慶。起初他們一家寄寓在“曾公祠(即曾文正公祠,今安慶二中南區東南角)”大雜院。父親是九品小官,又自奉廉潔,家境每況愈下。不久成璧便被調往安徽省舒城縣監獄任典獄長。
1908年,清王朝沒落,成璧管轄的舒城縣監獄發生暴動,數十名囚犯破獄出逃。事發時,他也曾奮力追逃,并在追捕逃犯的過程中,因與逃犯搏斗而被打成重傷。那時,雖然我國的新聞報刊業才剛剛起步,官僚機構對報業的控制嚴格致使報業并不活躍,但是“越獄”事件卻是影響社會的大事件,因此上了各大報紙的頭條,再經過坊間的熱議,更是成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新聞。 按清廷律,看守人員疏于防范而造成囚犯的“越獄”,要問罪于典史;而囚犯結伙越獄,則被稱作“反獄(謀反逃獄)”屬于獄政管理問題,要問罪于知縣。據成舍我后來的自述,當時,那位知縣并不想承擔責任,想方設法保住官位,打算讓成璧替他頂罪,并給了他大量的銀子。但成璧個性也很倔強,寧可不要他的銀子,也不肯替他頂罪。知縣因此對成璧懷恨在心,故意將事實黑白顛倒,誣陷將此事嫁禍于成璧,不明真相的上級部門,將知縣和成璧都撤職。成璧蒙受不白之冤,再次舉家遷往省城安慶。
秉筆直書 投身報業
成舍我祖籍湖南湘鄉,生在南京,長在安慶。得益于祖輩在曾府任職的關系,寄寓在曾公祠內,與所有傳統家庭一樣,父親對成舍我的童年影響最大。由于家庭窘困,他的啟蒙教育大都來自父親的言傳身教,據成舍我回憶:“雖亦能非法致貲財,固先考恪直。有大父風,安貧守分,以得免饑寒為己足?!敝钡?909年,才勉強就讀“湖南旅皖第四公學(亦在曾公祠內)”,雖以優異刻苦勵學,一年之間即獲升入中學,但因無力繳交學費乃輟學。徐錫麟、熊成基等“岳王會(安徽反清秘密組織,陳獨秀等創辦)”成員相繼起義,極大地影響了青年時代的成舍我,使他一度萌生當軍人的夢想,輟學后成舍我即加入安徽革命者韓衍領導的青年軍,年僅13歲。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韓衍與陳獨秀等人創辦了日報《安徽船》、《青年軍報》等鼓吹“彈丸政治”思想,彈丸二字取炸彈與子彈之意?!绊氁砸涣hF彈丸,使萬眾不苦饑”,“我一槍一彈以至仁殺至不仁”。不久韓衍遭到暗殺,青年軍一哄而散,當時黃興任南京留守,剛好組織了一個伍生隊,便把一部分青年軍重新召集送往南京,成舍我自愿赴南京留守,于登船之際為父親成璧所阻止。成璧見他喜歡讀報紙、愛時評,便問他的志向理想,出于方氏父子對他家的影響,懵懂的成舍我回答愿做一名記者,父親大喜。便不時撰文向《民巖報》投稿 ,1912年6月1日創刊的《民巖報》,是民國初期安徽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由程曉蘇等在安慶創辦。翌年,因其文章出眾,被《民巖報》聘請為外勤記者。從此,正式開始了其近八十年的新聞記者及職業報人的生涯。1914年,擬王理堂等在安慶籌辦《長江日報》,因集資困難未能如愿。1915年,袁世凱稱帝,爆發護國運動。成舍我因其革命黨人身份而受安徽督軍倪嗣沖關注,遂遠赴沈陽,任《健報》校對,后升任副刊編輯。第二年,成舍我自沈陽返安慶籌辦新報,以激勵討袁情緒,隨即為督軍倪嗣沖逮捕,拘禁三日后釋放。成舍我遠走上海,與王新命、向愷然、劉半農等人共組“賣文公司”,向各報投稿賺取稿費為生。獲葉楚傖賞識,邀成舍我至上海《民國日報》任職,主編要聞版及副刊,并結識同鄉陳獨秀。報社經理邵力子、總編輯葉楚傖都是南社社員,成舍我便由林寒碧、葉玉森介紹,于當年5月8日加入南社。當時《民國日報》編輯部從上至下基本都是南社社員,絕大部分投稿者也是南社社員,該報幾乎成了反映南社社員聲音的陣地。成舍我利用主編《民國日報》副刊和記者身份,發起組織了“上海記者俱樂部”,聚集了吳稚暉、曾松翹、陳白虛、王新命、葉楚傖、邵力子等一批滬上的新聞界名人。雄心勃勃的成舍我開始在新聞界嶄露頭角。同時,這也是南社與同光體詩派論戰的開始。
皖垣名士 群艷京華
1917年,成舍我與《新申報》之副刊編輯王鈍根等發起組織“上海記者俱樂部”。因不滿葉楚傖、邵力子對南社柳亞子與周鴛雛爭論之處理,在陳獨秀、李劍農的建議下, 成舍我憤而辭去《民國日報》編輯一職。翌年,靠翻譯所得稿酬一百元大洋毅然北上,擬入北京大學深造 ,因其早年輟學,致使無中學文憑故不能報考,不服輸的成舍我草書萬言,致函校長蔡元培,自述好學之殷,懇請予以通融。蔡見信后,覺得其文筆練達,蓄志可嘉,準以同等學歷資格報考選科生(旁聽生)。是年,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推薦,擔任《益世報》總編輯,開始半工半讀生涯。8月,順利地考取北京大學預科國文門選科生,同時考取的還有孫伏園。旁聽生要轉為正式生,平均科目成績要在八十分以上,不缺課可以加分。成舍我為了早日轉為正式生,晚上到報館上班,寫社論、編副刊、看大樣,直到凌晨4點。報館離學校很遠,每天只能打個盹就趕到學校上課。這樣連軸轉實在太累,于是辭去總編輯,改為主筆,寫社論,跑新聞。成舍我文思敏捷,提筆即成一篇文筆犀利的時評和社論,給一張原本毫無生氣的報紙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血液,引起了報界同仁的注目。在此期間,恩人方石蓀之子方競舟也來到了北平,經他介紹又認識了同鄉張心遠(恨水),那時張恨水住在京城的懷寧會館,成舍我因讀他的詩作《念奴嬌》與其相識。與此同時,陳獨秀等皖垣名士相繼在北京這個歷史大舞臺上紛紛嶄露頭角,“五四”運動爆發后,他以筆名“成舍我”,取自于孟子名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并在《益世報》上發表了題為《安福與強盜》一文,無情鞭撻了北洋軍閥政府當局,《益世報》遭下令封館三天。
就讀北大期間曾參加“家庭研究社”,成舍我與同學籌組“新知編譯社”,擔任社長,而結識羅敦偉、易君左等人。1921年,“新知編譯社”原擬翻譯出版多種著作,但因出版不易,成舍我另組“新知書社”,向北大教授及學生募股,以股份有限公司方式經營。同年7月自北京大學畢業。
1924年4月16日,成舍我以200元大洋積蓄,于北平創辦《世界晚報》,日出四開一張,自任社長、總編輯、總經理,龔德柏為采訪記者,同鄉張恨水為副刊編輯。創刊即開始連載的《春名外史》,轟動京城。自創辦《世界晚報》開始,成舍我正式走上創辦報業的道路。同時,隨著辦報經歷的增加,成舍我敢于直言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報業新聞思想。直到后來移居臺灣時,依然為新聞報業做著不懈努力,無奈臺灣當局實行了長達三十七年的“報禁”,直到1988年解禁時,成舍我已是耄耋之年,同年,他以九十高齡創刊臺灣《立報》,成為世界上最高齡的報紙創辦人,終于了卻了他在臺灣辦報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