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
【摘要】我擔任農村初中英語教學17年了,我所在的學校是桂西北一個縣的民族中學,學生有壯、瑤、侗、苗、水族等,很多學生從小就說地方方言,普通話說不準,英語發音更是吃力,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我在課堂上嘗試采用要素組合方式輔助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并使他們愿意學、自覺學、愛學英語了。本文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要素組合課型方式 英語課堂教學
EEPO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創建的教學方式。它強調課堂教學上的宏觀調控和師生、生生互動的實效性,講究課堂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注重學生個性張揚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EEPO有效教育課型方式主要有要素組合方式、平臺互動方式和三元方式。而要素組合方式是EEPO有效教育課型方式的最基礎的一種課型方式。它包括“聽”、“看”、“講”、“想”、“做”、“動”、“靜”七個基本要素。“聽”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生講師聽、師講生聽、生講生聽、人與機器(邊聽邊記、關注、怎么聽);“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包括學生自己看、互相看、團隊分工看;“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包括師講、生講、機講;“想”是七個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培養學生歸納、想象和創造能力,包括邏輯形態的想、發散思維的想、跳躍性的想;“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包括簡單的做、標準的做、社會形態的做;“動”要努力達到調節情緒,保持充沛精力、互相交流、攀升強化次數,合作能力提高的目的。“靜”包括形式上的靜、心理狀態的靜。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用不同要素的不同組合,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七要素在課堂教學中輪換使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愛恩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7個基本要素在英語課堂教學輪換與組合使用,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并使之產生持續學習的需要與動機,而且能使農村的學生相信自己“能學會”“能學好”。例如,在《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 section A這一節課第一環節“導入”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聽”一首他們喜歡的英文歌曲,隨后讓他們跟著哼唱(“講”)并做動作(“做”),很快便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了積極的情境與氛圍。第二環節的“單詞學習”是英語口語交際的基礎,只有儲存了充足的單詞數量,才能順利地達成口語交際的愿望;而學生的單詞學習和記憶,一直都是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難點。如何提高英語單詞學習的效率呢?在本節課的“單詞學習”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首先,讓學生“看”老師在屏幕上展示的有關電視節目的圖片,“聽”老師對新單詞的發音并跟著老師“講”(讀)出新單詞;然后,同桌圍繞圖片,對這些單詞進行“互說”練習以加深記憶。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對“英語單詞”有了直觀的印象,學生邊“聽”邊“看”邊“想”邊“做”,激活了多種感官,不知不覺地“開口說英語”,對關鍵詞匯的強化次數不斷攀升。在“句型學習”環節,我運用了“看”“聽”“想”“講”4要素的組合,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提問一名學生,直觀地引出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watch?/ What do you think of news?并教給他“如何回答”;再通過“個人說”,關注和鼓勵英語學困生大膽表達;最后通過二人小組互說、男女生互說、大組互說等再三強化,通過讓學生嘗試運用所學單詞練習句型表達,從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點、難點,還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了“說”的機會,體現了教學的平等、公正。在要素組合課型中,不同的學科,針對不同的學情,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所側重的要素不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重點和難點是讓這些農村的孩子敢于開口大聲說英語,并且能用英語談論自己對有關電視節目的看法。圍繞這一教學目標,我把學唱英文歌引入了課堂教學,讓學生邊唱(“說”)邊“做”肢體動作邊學習記憶單詞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英語口語訓練。另外,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還運用了游戲方式,來提高學生“說”的興趣和“說”的能力。如:在本課“單詞學習”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先由老師教著說,再讓學生自己說、同桌互說,最后拓展到橫排說、豎排說、男女生互說、“開火車”說,并替換圖片,以大組比賽的形式輪讀全部單詞或詞組;而在課程的最后,我讓同桌用本節課所學單詞和句型現場改編對話,并在課堂上展示對話,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掌握所學句型,強化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不但會說,而且會應用于日常生活,在強化的基礎上生成新知,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活學活用”的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中的動靜轉換有利于減輕學生疲勞,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動”與“靜”二要素適時轉換,保持學生的專注度。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專注的時間大約是12―15分鐘。因此,提高農村初中生在英語課堂的學習效率,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適當的動靜轉換的教學活動。在本節課中,我開展了如下“動靜轉換”的教學活動:在“猜詞游戲”環節,教師先讓學生“靜”下來想怎樣猜,然后用肢體語言“動”起來“說”,教師在動靜轉換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在樂中學。在“句型學習”環節,老師交代學生進行小組對話練習。A:What do you want to watch ? B:I like watching game shows .A: 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 shows? B:They are Ok .I dont mind them…….學生進行對話練習,這是“動”。在學生進行對話練習時,教師可在組間走動,給予各組所需的幫助,然后讓學生從動態的小組對話練習回到外靜內動的學習與測評的筆頭練習。在“總結與分享”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以個人為單位,先用小卡記下自己的學習“成果”,然后進行大組整合、交流與分享。總之,一節課中的“動”與“靜”既是相對的,又是交互的,它順應了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生理特點,讓學生始終處于高效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做到了“激活課堂每一分鐘”。
三、教師善于表揚學生,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和及時的鼓勵,可以打消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恐懼”心理,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教師的激勵,對促進學生的學習很有幫助。如在本節課教學的第三環節“猜詞游戲”中,教師先展示圖片,學生以大組為單位組成代表隊,各組選出兩名代表,一名學生用英語描述圖片,另一名學生背對屏幕猜單詞。如果猜詞的學生沒能猜出,可向本組成員求救,本組其他成員要積極幫助該學生,直到猜對為止。猜出單詞的小組可以獲得吉祥星一枚作為獎勵并粘貼在黑板上對應的組內。這一獎勵措施極大地刺激了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熱情,學習的主動權落在了學生的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
綜上所述,運用要素組合的課型方式輔助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提高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巧妙地運用7要素,并輪換組合7要素進行有效教學,加以適時的動靜轉換,并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閃光點進行積極的評價和及時的鼓勵,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孟照彬教授所說:“放下自己的姿態,虛心向世界優秀文化學習。”“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有我們掌握了較多的方式方法并能熟練應用的時候,我們才可能進入到教無定法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黨雪妮,羅害峰,劉莉.有效教育實踐例解[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教學大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