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佐哈爾的多元論為切入點,在開放的世界英語體系中探討關于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長期存在以來的激辯,深入分析中國英語對于世界英語體系所作出的特殊貢獻。提出未來研究發展方向:中國學者應將研究重點放在如何讓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形成有機整體,構建出適宜中國文化傳播的理論體系,建立可隨時更新的中國英語語料庫。
【關鍵詞】多元系統論 中國英語 文化 貢獻
【Abstract】Based on Zohars Polysystem theory,the paper discusses widespread public debate over China English and Chinglish in the academic field and fully portrays the contribution that China English made to the world English family.Suggestions for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 are also listed: Chinese scholars are supposed to focus more time on forming a complete entity of China English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suitabl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and building a timely-updated corpus composed of China English examples.
【Key words】Polysystem theory; China English; culture contribution
以色列著名理論學者伊塔馬·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最早構建并提出“多元系統論”(Polysystem theory)。由于佐哈爾把翻譯研究放在整個歷史的角度,以宏觀、動態的眼光,為翻譯研究的發展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框架和模式。其實,雖然多元系統論被國內學者廣泛應用于翻譯方面的研究,但它是一種普通的文化理論,可以用來指導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整體研究。它是一種開放的結構,各種社會符號現象,如語言、文學、文化、意識形態等,都是由系列不同卻又互相聯系、相互依存的系統組成。因此,多元系統論能夠有效分析“中國英語”這一個體語言現象在世界英語開放系統中的形態及貢獻問題。
一、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之辯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使得中國在規范的英語世界舞臺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爸袊⒄Z”也成為400多年英語國際語言史的一個重要補充,豐富了這門語言,為英語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是有別于中式英語(Chinglish)的規范性語言,是一種具有中國語言和文化特色的語言變體。最早提出“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及“中式英語”(Chinglish)概的是我國復旦大學教授、著名的英語用法研究專家葛傳槼先生。他于1980年在《翻譯通訊》上發文指出:“任何英語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語,當然應該按照民族的習慣用法。不過,各國有各國的特殊情況。就我國而論,不論在舊中國或新中國,講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需要表達,就想到‘四書、‘五經、‘科舉、‘八股文……‘進士、‘翰林院等名詞。這些都是英語民族過去和現在所沒有的,當然沒有現成的譯。這些一般分別譯作 ‘Four Books,‘Five Classics,‘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eight-legged essay… ‘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五四運動(May Fourth Movement)、‘雙百方針(Two Hundreds Policy)、‘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個現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最后他總結道:“所有這些英譯不是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雖然沒有具體闡釋,但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應以規范的英國英語為標準,通過音譯、解釋及語義再生等方式,表達中國社會所特有的文化等領域特有的事物,使這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融入英語語言表達。
葛先生的學術觀點在當年的學界并沒有引起什么反響,直到22年后才有人首次引用。之后隨著中國學英語新浪潮的到來,汪榕培、李文中、杜爭鳴、金惠康、杜瑞清、莊繹傳、張文霞、姜亞軍等一大批學者加入到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的研究中,從多角度探討了這兩種語言的相關問題。美國人瓊·平卡姆(Joan Pinkham)女士專門出書糾正中式英語。她認為,中式英語(Chinglish)是畸形、混合的語言。它既不是英語,也不是漢語,但這種情況可能會被形容成所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保–hinglish,of course,is that misshapen,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inkham,1998:1)可見,中國英語為人所接受,而中式英語則是人們在生活、行文中所應避免的。
二、中國英語的世界貢獻
英語雖然被人們認為是全球通用語言,但它由于受到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等原因,缺少一些別國所沒有的文化因子?!坝⒄Z不再只屬于英國或美國,而是一種國際語言,人們使用英語的同時并不否認他們自身本土語言的價值?!庇⒄Z便開始具有包容性的特點,形成開放的結構系統,吸收獨具社會文化特色的英語變體,中國英語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目前,對世界英語的分類最權威的說法來自于語言學家Kachru ,他于1985年首次提出世界英語的分類,并用三個同心圈來區分,即:內圈(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本民族語言)、外圈(印度、新加坡等英語已經作為制度化普及廣泛使用)和擴展圈(韓國、日本等已經或正加大力度普及英語教育使其逐步進入外圈的國家),中國英語屬于擴展圈語言。
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利助推中國英語走向全球。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通過迅速發展的傳播產業,極大地加速了與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融合(趙月枝,2011:229)。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近幾年來均居全球第一。語言與文化伴隨著經濟對外發展而走向世界,在這種機遇下,中國英語在英語本地化之后又重新融入英語世界,不斷豐富英語語言的內涵和外延。
中國國內正式出版發布的官方英文出版物或英譯本,為中國英語的擴散和傳播提供了有力條件。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英文報紙《中國日報》、《環球時報》、《北京周刊》及歷屆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都為中國英語走向世界貢獻不少份額。
正如佐哈爾所說,語言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從葛傳槼先生提出“中國英語”概念到現在中國英語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時間已經過去了35年。中國英語的發展一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穩定增長。中國英語走向全球的淺層次原因是一些反映中國社會和文化現象的詞匯無法在英語中找出對應的詞恰切地表達。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這種現象反映了中外語言、文化的快速交流和融合,表明中國已完全融入全球化進程,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英語的存在具有無可爭辯的合理性。未來,中國學者應將研究重點放在如何讓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形成有機整體,構建出適宜中國文化傳播的理論體系,建立可隨時更新的規模型中國英語語料庫。
參考文獻:
[1]Even-Zohar, Ita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A].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Ed Lawrence Venuti.London: Routledge,2000:192-197.
[2]Kachru, Braj B.World Englishes: approaches, issues and resources[J].Language Teaching,1992(25):1-14.
[3]葛傳槼.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北京: 翻譯通訊,1980(2):1-8.
[4]葛傳槼.讀了From Chinglish to English以后想到的[J].外國語, 1980(6):26-27.
[5]李楠芳.從埃文·佐哈爾的“多元系統論”角度探視中國翻譯批評研究的發展道路[J].赤峰學院學報,2011(2):152-154.
[6](美)平卡姆(Pinkham,J.)編著.中式英語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1-2.
[7]張南峰.從邊緣走向中心:從多元系統論的角度看中國翻譯研究的過去與未來[J].外國語,2001(4):61-69.
[8]趙月枝.中國傳播產業與“入世”:一種跨文化政治經濟學視角[A].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學文化分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229-242.
作者簡介:梁杰,碩士,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英語教師。研究方向:翻譯、商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