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專業的中國籍國際學生在悉尼大學日常交流語言中的語碼混用現象。通過對學生們言語交流的觀察,對他們的話題范圍以及語碼混用頻率和偏重進行了調查,并嘗試對中國籍國際學生語碼混用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國際學生 語碼混用 個案調查
隨著對海外學生的關注重點由其對語言的習得的研究逐漸轉向了對其學習方法的研究,近年來更多的受到經濟,政治和智力方面的考慮,對海外學生的學習分析的方式也由研究指出學生本身存在問題的原因向探求海外學生的需要和大學提供的資源的關系進行了轉化。
一、數據收集
對海外學生來說,他們需要同時使用母語和第二語言進行交流,而使用的語言隨著所處的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他們進行的話語內容也隨時發生著變化。這種雙語使用的現象在課堂上和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明顯的。
本文調查了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就讀的不同專業的中國學生的語碼混用現象,是通過個案調查的方式來實現的。
在悉尼大學學習的中國籍學生第一語言大多數為漢語普通話而非英語并且歸屬于海外學生/國際學生。在悉尼期間,他們同時使用英文和中文這兩種語言。
這項研究在悉尼大學經過了兩周的時間。選擇悉尼大學作為研究環境的原因是因為英語是該所大學教學和各項事物所使用的唯一一種語言。同唐人街和其他華人社區所不同的是,英語在這里是要求強制使用的。七名中國籍的全日制學生參與了本次研究調查。這七名學生全部來自于中國大陸,第一語言均為普通話并分別就讀于文學院(教育學專業),運輸學院(物流專業),CET(英語教學中心)。除了二名CET學生以外,其他五名學生全部在攻讀碩士學位。John Gibbons指出言語交流是指語言摘要中的一條,因為他們大都太短而不能稱為對話。所有受調查的學生錄制了含有包含普通話和英語兩種語碼的錄音,并對他們的對話的較小單位-言語交流進行了分析。
二、方法和研究
這項研究依靠磁帶錄音為主要的數據采集方式,學生們之間的對話是由觀察者的筆記和錄制得來。
Li Wei指出,在參與觀察中,一方面調查者(參與的旁觀者)開始在腦海中形成一些大致的問題,在調查中收集到一些數據(資料采集),嘗試歸納(分析),然后回過頭再來看是否這次調查是有收獲的(需要更多的資料采集)。
根據Li Wei的論點,在兩周的時間內,參與者們全部參與進行了了幾輪談話,研究者并不出現在談話與討論中。研究分為兩個步驟,也就是調查的兩種形式,分別是七個人聚集在一起的集體談話和分為幾組的單獨對話。
1.集體談話。七名參與者首先開始對他們感興趣話題進行輕松討論。參與者討論所涉及的話題包括大學生活,時事政治,休閑活動,日常生活和家庭關系幾類。在談話中的語碼混用(混合了英語的漢語)中,討論話題比例分別為:休閑活動12%,時事政治15%,家庭關系18%,日常生活20%,大學生活35%??梢钥闯龃髮W生活在語碼混用現象中是出現最多的,相對而言非大學生活更多是用漢語來討論的。
2.分組對話。完成對所有參與者之間互動觀察之后,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四組。一組包括一名教育專業學生和一名物流專業學生,一組包括一名教育專業學生和英語學習中心的學生,一組為兩名英語學習中心學生和兩名物流專業的學生,另外一組為兩名物流專業的學生。參與調查的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的平均年齡為24歲,在英語學習中心學習語言的學生平均年齡為19歲。第二步分組調查是在第一步聚集調查之后進行的,他們進行的也是對話。盡管調查對象和第一步一樣沒有改變,語碼混用頻率卻隨著分組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語碼混用現象更多的出現在同齡人或者有相似(學習)背景的人當中。
三、數據分析和討論
為了計算語碼混用的程度,對許多因素都要進行考慮。John Gibbons總結影響代碼選擇的因素有參與者的社會地位,身份特點,話題,外部以及心理因素等。在本次研究中,通過集體和分組對話研究展現出影響代碼選擇的最重要的因素則是:話題,(學習)背景和年齡。
大學生活的話題比非大學生活要更加正式,如果話題為大學生活,語碼混用的可能性就要大于只用漢語交流的可能性。當參與者在課堂學習進行討論時,因為英語既在大學里是有支配性的語言,在他們生活的國家也是占有支配性地位的,學生們在與教師和同學交換意見時使用英語。在以下情況下,語碼混用現象更容易發生。如果被調查者有著相似的(學習)背景,他們更傾向于使用混合式語碼,當遇見他們很熟悉專業化的術語時,他們也會很自然的進行轉化,因為這些術語他們會經常性的在課堂上或課堂下的討論中使用。再次,還可以看出當同齡人聚集在一起時,他們更傾向于發生語碼混用現象。
參考文獻:
[1]GIBBONS J.Code-mixing and Code Choice: a Hong Kong Case Study.-(multilingual matters; 27)[C].Bath: Bath Press,1987:1-5.
[2]趙湘.漢英語碼混用現象探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