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致苑
【摘 要】地方戲曲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必須對鑒賞主體提出相應的要求,需要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與戲曲鑒賞能力。然而,地方戲曲鑒賞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培養和提高的。
【關鍵詞】地方戲曲;鑒賞能力;培養與提高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5-0017-01
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藝術類別,集歌唱、伴奏、舞蹈、文學于一體。地方戲曲鑒賞是鑒賞者通過把握戲曲作品所表現的感性形象,產生聯想,并調動藝術思維與審美情緒,具體地認識戲曲藝術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本質,體會作者及表演者的思想感情,并與之產生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審美愉悅的活動。地方戲曲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必須對鑒賞主體提出相應的要求,需要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與戲曲鑒賞能力。地方戲曲鑒賞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培養和提高的。
一、實踐是培養與提高地方戲曲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
地方戲曲鑒賞的實踐對培養與提高戲曲鑒賞能力十分重要。正如多聽音樂就能培養和提高耳朵的音樂感,多看美術作品就能訓練和發展眼睛的形式感一樣,多聽戲,多看戲,聽得多了,看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較,有了鑒別和欣賞。只有在戲曲鑒賞實踐中,鑒賞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熟悉和掌握戲曲的基本知識才能準確理解作品
地方戲曲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熟悉和掌握戲曲的基本知識和規律。應當將地方戲曲嵌入高校公共音樂課,使學生在課堂中了解、熟悉和掌握戲曲的種類、特征、行當、角色、唱腔、板式等。目前,我國有300多個劇種,京劇、昆曲、豫劇、川劇、粵劇等一向被看成大劇種,而贛南采茶戲則屬于地方小劇種范疇。大劇種的角色行當齊全,唱、念、做、打等程式手段完備,表現題材廣泛,既能表現歷史征戰、朝野政治生活,又能表現城鄉平民生活戲。小劇種只有旦行、丑行或旦、丑、生,演出的劇目主要是表現城鄉平民的勞動、愛情生活或家庭瑣事,表演以載歌載舞、生活情趣濃郁為特色。京劇和豫劇雖然都屬大劇種,但又有各自的特點。這種特點不僅表現在舞臺藝術的總體上,而且表現在語言和音樂上,特別是在腔調上。高腔、昆腔、梆子、皮黃是大劇種的四大聲腔,京劇屬于皮黃聲腔系統的劇種,唱腔曲調豐富、優美,表現力非常強。贛南采茶戲屬于地方小劇種,唱腔豐富多彩,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地域特色鮮明,可分為“燈腔”、“茶腔”、“路腔”、“雜調”四大類,簡稱為“三腔一調”。由于戲曲種類繁多,各個劇種、曲種又具有各自的審美特征和表現技法,因此,只有熟悉和掌握戲曲的基本知識,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作品,才能真正領略作品的藝術魅力。
三、掌握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對提高大學生的地方戲曲鑒賞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很多傳統戲曲演繹的都是歷史故事,出自各種歷史典籍。如:贛南采茶戲在《崇義縣志》陳文瑞的《南安竹詞》中有詳細記載。傳統劇目《茶童戲主》,是在贛南采茶戲最早的傳統劇目之一《九龍山摘茶》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劇目主要以茶童對朝奉敬而不恭,對茶母關懷備至的行動線貫穿始終,他以幽默詼諧的性格,活躍了全劇的喜劇氣氛。京劇《刺王僚》是一出傳統名劇,劇中“說夢”一段的唱腔優美動聽,膾炙人口。此劇的人物、情節皆于史有據,尤其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有詳細記載。《捉放曹》、《白門樓》、《擊鼓罵曹》、《古城會》、《戰宛城》、《長坂坡》、《群英會》、《龍鳳呈祥》、《蘆花蕩》、《臥龍吊孝》、《單刀會》、《逍遙津》等戲目均取材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如果不了解歷史,也就不能很好地鑒賞這些傳統戲曲。
四、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影響著鑒賞者對戲曲作品的審美欣賞
戲曲創作離不開社會生活,地方戲曲鑒賞同樣也離不開社會生活。鑒賞者總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感受、體驗和理解戲曲作品的。鑒賞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對戲曲作品的審美欣賞。反之,如果鑒賞者在生活經歷中從未直接或間接經歷過相關內容,在欣賞戲曲作品時,就很難理解作品內涵。魯迅曾說:“但看別人的作品,也很有難處,就是經驗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極要緊、極精彩處,讀者不能感到,后來自己經驗了類似的事,這才了然起來。”在欣賞那些對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戲曲作品時,就更需要觀眾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同樣一出戲曲,同樣一個人,在天真爛漫的青年時期和飽經世事的老年時期,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總之,地方戲曲鑒賞是人們在鑒賞戲曲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一種審美活動。戲曲作品只有通過鑒賞,才能發揮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在地方戲曲鑒賞中,大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審美再創造,可以進行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還可以提高藝術修養,豐富文化知識和生活閱歷,不斷提高對地方戲曲的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中會.戲曲鑒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2]童李君.戲曲鑒賞教學探究[J].文教資料,2014(16).
注:本論文為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資助,課題號:JXJG-1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