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姚 遠 吳文仙
黔東南民族文藝精品“叫好又叫座”
文丨本刊記者 姚 遠 吳文仙
近年來,黔東南州通過形式創新,打造了一批民族文藝精品,積極推動民族文化對外交流,不僅展現了民族文化獨有的魅力,更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2015年1月8日,北京,國家大劇院,來自貴州省從江縣小黃村的侗族大歌隊正唱著《夏蟬之歌》。全場觀眾無不被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歌聲深深吸引,凝神屏息,細細品味“天籟之音”。
一曲終了,掌聲雷鳴。
這是侗族大歌音樂詩劇《行歌坐月》全球首演的情形。該劇改編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民間文學作品《珠郎娘美》,將侗族大歌與民族管弦樂結合,融入侗族舞蹈、服飾、樂器、民俗等元素,以全新的藝術視角和手法,塑造簡約純凈、清泉般閃亮的舞臺藝術形象,展現侗族經典愛情傳說,為觀眾奉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
作為中央民族樂團和黔東南州聯手打造的精品力作,《行歌坐月》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不僅展現了侗族文化獨有的魅力,讓民族文化走出大山,更受到了市場的青睞——演出前幾天,1725張門票就被搶購一空。
“在發展中傳承,才是更好的傳承。《行歌坐月》讓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侗族民族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找到一條新的傳承路徑。”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副總監齊憲役說。
既贏得口碑、又贏得票房的黔東南民族文藝精品,《行歌坐月》并非首例。近年來,黔東南州在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上進行了許多探索:一方面加大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立科學的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一方面通過形式創新,打造了一批民族文藝精品,積極推動民族文化對外交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2013年8月1日,大型民族管弦樂苗族歌舞劇《仰歐桑》走進國家大劇院。9月,《仰歐桑》榮獲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之后又在貴陽、凱里、長沙、深圳、武漢等城市巡演14場,幾乎場場爆滿,掀起了一股“仰歐桑熱”。
除此之外,現代舞與民族舞混搭的國內首個大型室內立體全景苗侗風情舞臺劇,2012年首演的《銀秀》已駐場演出300余場,30余萬人觀看了表演,2015年還將推出新版,在全國范圍內巡回演出;大型歌舞史詩《古韻鎮遠》成為鎮遠旅游的亮麗名片,每年接待游客數萬人;大型歌舞音畫節目《養心圣地·神秘從江》于2012年赴法國巡演,參加了6個國際藝術節,演出30余場,場場座無虛席;民族風情展演《醉美肇興》、大型苗族歌舞《美麗西江》、《苗鄉土韻》等一批文藝精品劇目,常年在當地駐扎演出,吸引了眾多游客。
“推出《仰歐桑》、《行歌坐月》,主要考慮的是社會效益,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黔東南民族文化。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們將這兩個劇目作為長期性、戰略性文化旅游產品來打造,通過產業化實現盈利。”黔東南州歌舞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海表示,《仰歐桑》和《行歌坐月》的票房實績,說明了市場對民族文化的認可,這讓投資方很有信心。
打造高端民族文藝精品、全球巡演贏得票房口碑、落戶家鄉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在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面,黔東南走出了一條市場化新路子,將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呈現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開發中加快發展”的良性循環。
例如,《仰歐桑》落戶西江千戶苗寨駐地演出的同時,還帶來了仰歐桑文化產業園項目。截至2014年10月,該項目已獲批土地102畝,擬投資2.5億元,還注冊了45大類仰歐桑法定商標,并將推出白酒、飲料、手工藝品等系列苗族文化產品。而《行歌坐月》也將作為全新的文化旅游精品項目,繼1月8日國家大劇院首演后,開展全球巡演,最后落戶從江縣洛貫新區長期演出。
相比之下,已駐地演出300多場的《銀秀》更具說服力。《銀秀》由凱里市文化旅游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貴州青藍紫文化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兩家公司按照51:49的股份配比成立銀秀傳奇旅游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如今,該公司已有演職人員192人,資產總額5000萬元。
2013年9月,《銀秀》入駐新建成的凱里苗侗民族風情園,成為園區一大亮點,不少游客慕《銀秀》之名前來風情園觀賞游玩。當年的國慶黃金周,園區共接待游客201680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035.6萬元。2014年上半年,《銀秀》熱度依然不減,凱里苗侗民族風情園已接待游客超過24萬人,成為貴州東部旅游精品路線上的人氣景區之一。
黔東南州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則顯示:2013年,黔東南州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144億元,占經濟總量的3.61%。2014年前三季度,黔東南州第三產業增長16.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6.4%。其中,旅游業發展較快,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別完成2733萬人次和260.1億元,同比增長23%和27.1%。
實踐證明,民族文藝精品“落地”并與文化產業園區攜手發展,能夠取得“雙贏”的效果:文藝作品落地生根,獲得長久的生命力;產業園區贏得人氣,項目投資加快推進。

侗族大歌與民族管弦樂結合,呈現出全新的藝術效果。(楊承鴻/攝)
精品力作頻出、產業加快發展、市場活力倍增,得益于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動力。
2013年以來,黔東南州文化體制改革逐步進入鞏固、完善、優化的新階段。黔東南萬象傳媒公司、黔東南虎翼傳媒有限公司等州級文化體制改革單位年收入已超過1000萬元。
其中,黔東南州歌舞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總額為691萬元,凈利潤總額為195萬元。盡管該公司規模并不大,但體制改革帶來的成績斐然——2013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12萬元,增長率135%;2014年營業收入約1043萬元,同比增長50.9%,全年公益性演出123場,文化下基層演出65場,國外文化交流演出57場,公司打造的民族文藝精品《仰歐桑》、《行歌坐月》先后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作為中國大陸地區的唯一代表,2014年8月黔東南歌舞團還參加了“法國南方藝術節”,巡回表演80余場。
在常海看來,這些成績全部得益于“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變化”。他表示,體制改革,帶來的是從上到下的觀念轉變。“例如,在策劃《仰歐桑》和《行歌坐月》時,一開始我們就考慮走產業化發展道路。一部戲演完之后不是‘刀槍入庫’,而是形成產業、做出衍生產品。”
體制改革帶來的另一變化,是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攜手合作。與《銀秀》類似,《仰歐桑》由黔東南州歌舞團有限公司與宇強投資貿易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仰歐桑演出公司,雙方各自提供優勢資源;《行歌坐月》的節目單上,貴州民間侗族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承辦單位赫然在列,深圳市五十六民族文化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也被特別鳴謝。
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勇敢“走出去”的還有許多小型的文化企業,他們拓展業務形態,大膽跨過省界、國界,將藝術作品做細做精,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例如古韻鎮遠演出公司,在保證《古韻鎮遠》大型歌舞史詩劇正常演出的前提下,以歷史文化為載體,以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會館文化、河商文化、軍旅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主線,有針對性的進行反映苗侗文化的“錦雞舞”、“侗族大歌”、“旱龍船”、“水鼓舞”、“反排舞”、“岜沙情”,樂器獨奏“吹起蘆笙慶豐收”、“木葉歡歌”等節目編排,開展市場推廣,成功走出去承接商業演出達數十場。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預計達到330萬元。
如何做活民族文化經濟?如何做大文化產業?黔東南做出了積極探索: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文化企業發展活力得到釋放,文化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文化藝術精品層出不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民族文化精品不能藏于深山之中,而是要融合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創新表現形式拓展市場渠道走出去,贏得更多觀眾的認可。
(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