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慧 錢 力
(蘭州商學院經濟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20)
改革開放以來,西北地區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地區GDP年平均增長率達22.7%,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由1978年的16.3%增加到2013年的51.3%,增長了35個百分點,但西北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全國和其它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13年全國城鎮化平均水平為53.73%,比西北地區高2.43個百分點。西北地區城鎮化過程存在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不完善、資源利用不合理、醫療衛生教育水平低下等問題。因此,推動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進程有利于促進西北地區人口、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進行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度是分析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前提,對西北地區經濟發展以及縮小東、中、西部經濟差距有著重要意義。
已有國內外對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的文獻從地域研究角度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全國為研究單元對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如楊惠珍(2013)從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居民生活、社會和諧、民生保障五個方面,選取21個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新型城鎮化質量作出測度研究,認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1];戚曉旭(2014)指出中國可持續城鎮化指標體系在范圍界定、指標選取以及指標側重等問題上存在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2]。第二類是以區域為研究單元對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如郝華勇(2012)以東部十省為例,從經濟績效、社會發展、居民生活、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空間集約、統籌城鄉七個方面,采用熵值法對城鎮化作出了差異化評價[3];楊迅周(2014)對指標體系進行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并對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城區新型城鎮化水平作出對比[4]。第三類是以某個省為研究單元對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如王素娟(2014)采用多指標綜合和橫向對比相結合的方法評價遼寧省新型城鎮化特點,認為遼寧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內部空間很不平衡[5];劉鴿(2014)從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城鎮化效率、城鄉統籌5個維度33個指標,采用德爾菲法對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認為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區新型化城鎮水平不一定高[6];此外,還有安曉亮(2013)對新疆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度等[7]。
上述文獻研究表明,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已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并進行了一定的測度,但定量測度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文獻較少,方法也較為簡單,不能準確地對西北5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和階段劃分。本文基于新型城鎮化內涵,結合西北地區發展實際,構建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各指標賦予不同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測算出2000-2013年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及2013年西北地區各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為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借鑒。
新型城鎮化具有綜合性的特征,不能只從某一方面、層次、角度對其進行評價[8]。本文依據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及西北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分別從經濟發展、設施環境、社會進步、城鄉統籌四個方面建立指標體系,其中經濟發展類4個指標(C1-C4),設施環境類 7個指標(C5-C11),社會進步 5個指標(C12-C16),城鄉統籌 4個指標(C17-C20)。

表1 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本文研究區域為西北五省,包括陜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研究時間為2000-2013年。基礎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及西北各省統計年鑒。
不同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和單位,相互之間無法直接比較、計算,因此,對所有評價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公式為:Yij=Xij-Xmin/Xmax-Xmin。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過程中,將指標分為正指標和負指標,正指標對于新型城鎮化發展起促進作用,負指標阻礙新型城鎮化發展,本文評價體系中負指標包括單位GDP能耗(C9)、城鎮登記失業率(C12)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C19),對于負指標采用公式Yij=Xmax-Xij/Xmax-Xmin進行標準化處理[9]。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各項指標進行賦權。首先,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構造判斷矩陣,算出B層4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向專家發放20份調查問卷,專家通過將每一層次的各要素相對于上一層要素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判斷,然后將專家對各指標的打分求取平均值,使用Mathpro軟件,計算出最大特征值為4.002,CR=CI/RI=0.001/0.900=0.001<0.1,一致性檢驗通過,得出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B層4個二級指標的權重WB;其次,采用同樣方法計算出B層指標各自所包含的C層20個三級指標的權重WC。最后,將B層4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分別乘以B層指標各自所包含的C層指標的權重,得出20個指標的綜合權重,公式為W=WB×WC[10]。從權重分布值來看,設施環境權重為0.389,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貢獻最大;其次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最小,權重為0.133。
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13年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和不同維度的得分基本是不斷提高的趨勢,綜合評價值得分由2000年的0.028上升到2013年的0.977,年平均增長率為37.5%。各指標得分橫向比較差別較大,設施環境指標得分在各年份都明顯高于其他維度指標,經濟發展和城鄉統籌指標得分處于中間水平,社會進步得分明顯低于其他維度指標得分,由此可見,2000-2013年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總體水平不斷提升,但在經濟發展和城鄉統籌方面還需完善,在社會進步方面亟待提高。

表2 2000-2013年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得分
在經濟發展方面,人均GDP重要程度最大為0.121;其次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0.065。第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一直呈勻速增長趨勢,其余指標也逐年遞增。在設施環境方面,單位GDP能耗指標貢獻率最大為0.149;其次是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和用水普及率,分別為0.067和0.055,城市公共交通車輛配備,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均提高。在社會進步方面,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所占權重最大,為0.046;其次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權重為0.035。2013年西北地區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為165.97人,是2000年的4.24倍,萬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48.52約為2000年的3倍。在城鄉統籌方面,城鎮化和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最大,權重分別為0.065、0.05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影響最小,權重為0.028。
從西北5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與平均水平可以看出,陜西省綜合得分最高為0.726,寧夏次之,綜合得分為0.559,二者得分相差0.167,而甘肅省綜合得分最低為0.292,與陜西省相比,得分相差0.434,5個省份在評價結果上差別較大,說明西北地區各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平衡。其中有3個省的得分高于西北地區平均水平,依次為陜西、寧夏、新疆。陜西省的綜合得分為0.726,屬于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層次;寧夏、新疆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僅次于陜西省,平均得分為0.555,超過西北地區平均值,屬于新型城鎮化水平的中等層次;而西北地區的青海省和甘肅省綜合得分都低于西北平均水平,甘肅省在西北地區排名第五,屬于新型城鎮化發展較低水平。

表3 2013年西北地區各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得分及排序
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存在差異,與各省份所處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流動程度、自然資源等有很大關系,可以將西北地區按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得分情況劃分為三個梯度[12]。

表4 西北地區5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區域分類
第一梯度: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地區,該梯度包括陜西省。陜西省綜合得分排名第一,其中設施環境得分為0.297,在四個指標中居于首要地位,經濟發展指標得分次之,社會進步水平偏低,僅為0.050,排在第四位。綜合表現為新型城鎮化水平較高,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各項指標都明顯優于其他省份。第二梯度: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中等地區,該梯度包括寧夏、新疆。寧夏設施環境和城鄉統籌水平較高,均排在西北5省第二位,經濟發展得分0.161,排名第3,社會進步排在第5位,綜合排名第2名。新疆綜合排名第3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水平分別為:0.162、0.065,在西北5省中排第二,設施環境和城鄉統籌水平均排名第三,高于西北地區平均值。第三梯度: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地區,該梯度包括青海、甘肅。這兩個省份新型城鎮化水平均低于西北地區平均值,青海省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為0.393,在西北5省排名第4。甘肅省綜合得分為0.292,排名為西北5省最后,其中城鄉統籌指標得分僅為0.004,在所有指標中得分最低。
本文從新型城鎮化內涵出發,結合西北地區實際情況,構建出能全面、科學反映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綜合得分,通過綜合得分對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實證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從2000-2013年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時序分析可得,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西北地區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對推進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作用最大,但與中東部地區相比,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依舊落后。
第二,西北地區各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明顯。通過對2013年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截面分析可得,陜西省得分最高,經濟發展、設施環境、城鄉統籌水平明顯優于其他省份。青海、甘肅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寧夏、新疆處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中等水平,各省份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距明顯,要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在今后城鎮化發展道路上,將陜西作為西北地區的增長極帶動其他省份共同發展。
第三,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地域空間梯度布局。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可以分為新型城鎮化較高層次、中等層次、較低層次這三種梯度類型,從西北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地域空間分布來看,位于東部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總體高于西部地區。
[1]楊惠珍.我國新型城鎮化形勢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3(20):65-67.
[2]戚曉旭,楊雅維,楊智尤.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4(2):51-54.
[3]郝華勇.城鎮化質量的差異評價與提升對策[J].經濟探討,2012(6):52-55.
[4]楊迅周,楊流舸.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城區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河南科學,2014(6):964-969.
[5]王素娟,吳殿廷,趙林等.遼寧省新型城鎮化進程[J].城市發展研究,2014(3):21-27.
[6]劉鴿,劉復友,儲金龍等.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測度[J].池州學院學報,2014(2):65-68.
[7]安曉亮,安瓦爾·買買提明.新疆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城市規劃,2013(7):23-27.
[8]王博宇,謝奉軍,黃新建.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江西社會科學,2013(8):72-76.
[9]張向東,李昌明,高曉秋.河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及評價[J].中國市場,2013(20):76-79.
[10]侯景新,尹衛紅.區域經濟分析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225-244.
[11]郭強,李榮喜.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1):97-98.
[12]杜忠潮,楊云.區域新型城鎮化水平及其空間差異綜合測評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2014(1):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