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軼鐘
【關鍵詞】 小班幼兒;入園適應能力;培
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073—01
孩子進入幼兒園,是孩子主動適應環境的關鍵期。因此,幼兒能否快速適應集體生活,對其今后在園學習、生活及其一生的發展都將產生直接影響。小班幼兒入園后適應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發揮好主導作用,從環境適應、生活適應、人際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等幾方面入手,幫助幼兒完成這一關鍵期的社會化過程,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一、培養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是指幫助幼兒逐步熟悉幼兒園中與他們現時學習、生活有關的靜態活動場所(如幼兒本班活動室、寢室、衛生間以及相關聯的其他班級、戶外活動場所等),并能自如地在其間活動并使用的過程。小班幼兒初到幼兒園陌生的環境中,覺得安全受到了威脅,會用大哭大鬧、不肯離開父母或拒絕外來事物等行為進行自我保護。因此,在入園前,家長可以帶幼兒來園參觀,使幼兒初步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老師。還可帶領幼兒參觀活動室、寢室、盥洗室、戶外活動場所等,講解它們的用途,指導幼兒觀察有關的標志;并觀看中、大班的活動,讓孩子了解幼兒園的生活。我們要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要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進行適應,要適時地等待幼兒與環境融合,用“遷移”的方法讓幼兒感受幼兒園與家庭活動的相同之處。
二、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小班幼兒進入幼兒園后,人際交往對象重點從家人轉移到與老師和其他幼兒的交往上。因此,作為教師,在新入園幼兒對新的交往對象有陌生感、緊張感情緒的時候,應當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把與幼兒互動的內容重點放在“安撫幼兒、向幼兒表示關心、與幼兒共同游戲、交流以及幫助幼兒解決矛盾”上;當幼兒作為師幼互動發起人的時候,教師應以“尊重、理解、傾聽、鼓勵、支持、幫助”的態度積極地回應,從而創設一個“平等、和諧、愉快”的師生關系,讓幼兒在老師面前能夠大膽地表現自我。年齡小的幼兒多以自我為中心,教師還要注意積極地引導幼兒在同伴中開展交往,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互動中獲得幫助和成功。
此外,教師還要召開家長會,告訴家長新入園幼兒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及原因,請家長正確對待,提醒家長避免用消極的語言恐嚇幼兒。幼兒入園時,教師要熱情地迎接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多抱抱幼兒,摸摸幼兒,蹲下來和幼兒輕聲說話,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愛,漸漸地從情感上依戀父母轉變為依戀老師。
還有,教師還要注意在幼兒行為培養中掌握好“抓反復,反復抓”的規律,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進行行為練習,鞏固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幼兒主動適應新的環境。
三、培養幼兒的生活適應能力
生活適應是指幼兒逐步接受現存社會的生活方式,學習自我生存,自我服務,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過程,以及對進餐、入廁、盥洗、午休、穿脫衣服等方面的適應。
基本的獨立能力是適應集體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礎。有些幼兒不愿意上幼兒園,往往與獨立生活能力欠缺直接有關系,如不會獨立吃飯、不習慣在幼兒園的衛生間里大小便等等,這些都會給幼兒適應集體生活帶來困難。而幼兒園集體生活場所與家庭的個別養育有很大不同,必然會對幼兒提出比家庭更高的要求,使幼兒入園后產生不適應。
小班幼兒的基本動作已發展的比較自如,這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這時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會,從興趣入手,采用集體教學和日常生活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以使其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對于剛入園的幼兒,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需要一個過程。教師既不能把他們看作什么都不行,也不能要求他們“突飛猛進”。為此,教師應盡可能地給予幼兒表揚和鼓勵,不斷地激勵他們的正確行為,尊重幼兒正當的要求,愛護幼兒的好奇心。只能根據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水平,因勢利導,因人施教,幫助他們從家庭向幼兒園順利地過渡。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適應能力
在學習上,幼兒也同樣存在剛入園時不能適應新環境的情況。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讓幼兒適應新的環境。如,在小班教育活動中可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使之形成綜合主題教育的模式,通過這幾個主題活動與幼兒適應能力發展的相互滲透,使每個主題活動既為完成某一項適應目標服務,又為其他適應目標的達成打下基礎。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