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勸平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知識;技能;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120—01
信息技術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及技能,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那么,怎樣才能教好這門課程呢?筆者積累多年教學經驗,探索總結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六法”。
一、演示講解法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廣播系統,對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做出適當的演示并加以詳細的講解,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例如,在講授Windows98系統操作時,我運用了“躍龍門”多媒體教學軟件,將操作過程通過教師機演示給學生,使學生們看到完整的操作過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為了配合演示式教學,我又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制作了有針對性的課件,使課程內容生動形象,變難為易。
二、強化練習法
學生要熟練使用計算機,僅靠教師的講授和演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練習的方式要多種多樣,如課堂問答、上機操作、課內外作業演示等。在進行上機操作練習時,一般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例如,在講完 “Word”軟件中的文字錄入及排版知識后,要求學生課后準備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在下一節上課時使用Word軟件進行錄入、排版,并對排版提出合理的要求。這樣,每教學一項新內容,就及時讓學生進行定量的練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新課內容,熟練掌握操作要點,提高學習效果。
三、網絡教學法
計算機教學中,網絡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信息知識環境。學生可以通過上網獲得豐富的信息知識。教師可指導學生從網上下載學習軟件,收集各類學習網站以及學習資源,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培養了他們的信息處理、吸收能力;讓學生在因特網上閱讀新聞、收發電子郵件等。采取各種方式設計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四、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建構知識、寓學于實踐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里,充滿興趣地進行學習,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網的教學中,分為這樣幾個大任務:在因特網上瀏覽信息、在因特網上查找信息、從因特網上下載信息、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閱讀網絡新聞等。對于“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這個大任務又可以分為:寫信與發信、收信與讀信、回信與轉信、信件的分類和整理、訂閱電子雜志、加入郵件討論組等子任務;針對“寫信與發信”這個子任務,又可以劃分為:寫信、發信、在信中夾一張照片、發送一個或多個文件、發送一段錄音、發送一個影像、把同一個文件發送給多個接收者、成批發送信件等子任務。
五、分組教學法
在計算機上機操作時,學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教師一一解答操作,不僅教師感到忙碌、時間緊迫,而且還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分組教學可以避免諸多弊端,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根據上課班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不要太多(控制在 6—8名),每個小組有固定的機位并設兩名小組長,上課前先進行培訓。當本組同學遇到問題時,由小組長充當小老師進行輔導。當有些問題較難時,教師要鼓勵全組成員一起研究解決。如果處理得當,教師要及時表揚,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極大地激發小組成員的動手能力。如果小組解決不了,可由其他小組提出方案或由教師進行指導。
六、融合教學法
利用信息技術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可以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不僅能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課堂所學內容,而且還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更完整的認識。
例如,我讓初中二年級學生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上網技能,到因特網上查找文字、圖片、照片等資料,制作一個以 “環境保護”為主題的PowerPoint幻燈片。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查找有關環保資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幻燈片。這樣,讓學生完成了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還增長了課外知識,實現了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使學生親身體會到信息采集、處理、加工的全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質和信息實踐能力。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