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長指有長指的用途,短指有短指的好處。大自然自有大自然的規律,存在就是合理。同理,班級里的五十位學生,也是五十個面孔,他們性格不一樣,脾氣不一樣,習慣不一樣,理想不一樣,當然學習成績也不可能一樣。有的學生學習起來看似極為輕松,但是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取得驕人的成績,而有些學生即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績也不見得有什么進展。滿分的學生與零分的學生同樣是教育生態多樣性的一種體現。
在現實教育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類學生,上課不聽講,課文不會讀,抄寫不會寫,試題不會做,就連考試也可能將別人的姓名照抄。零分對于他們是家常便飯,而有責任心的教師,對于他們也是格外關照,課堂上關心,課后輔導,盡量放低要求,然而,卻不見得有何起色。對此,教師感到的是苦惱、氣憤、無助、失望,在無數次努力、付出,卻沒有任何回報之時,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懷疑教育的作用。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于教育專家的這句話,教師開始抱怨:這分明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碰上這樣的學生,你來試試?其實,這句話并無不妥,只是我們在理解上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在許多教師的眼里,自己教得好不好,體現在學生的分數上,學生發展得好不好,同樣反映在學生的成績上。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發展水平評價的唯一指標在于分數,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觀念。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七個范圍: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語言智能與邏輯數學智能與學生的學習成績聯系緊密,因而學習差的學生并不一定在其他智能領域沒有特長。如若以分數斷定學生的發展,衡量學生的發展方向勢必是片面的,也是極為不科學的。優秀的教師,應當善于全面地審視學生,觸動學生最具潛力的那根心靈之弦。
事實上,零分的學生只能證明他們在學習上較之其他學生落后一些,但是并不能代表學生其他的方面都比別人差。無數經驗證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依然發展很好,在自己的崗位上同樣做出了驕人的成績,甚至比之那些當初成績優異的學生更出色。
因而,對于零分的學生,教師應當確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擺正教育的心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靜等花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講了差生巴甫里克的成長故事。起先巴甫里克是個地地道道的差生,教師給予他的鑒定是“思維遲鈍兒童”。教師竭盡全力地給這位學生補課,犧牲他課外活動的時間死摳書本,結果卻并不湊效。直到五年級的時候,巴甫里克的生活才出現了全新改變。因為,生物課讓他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特長。生物老師稱他的聰明“表現在指尖上”。他親自動手嫁接樹枝、培育樹苗,而且善于主動思考問題,做一些有趣的實驗,開展創造性的研究。生物課的樂趣與成績帶動了巴甫里克全面的發展,他的學習一年比一年好,中學畢業考進了農業學院,后來成為了農藝師。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有趣的生物課,巴甫里克還要在枯燥乏味的語文、數學課堂上忍受怎樣的痛苦,還要面對怎樣的學習壓力。與其說是生物課拯救了這位學生,倒不如說是全面的教育讓學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找到了思維覺醒的契機。
教育應當是立體而豐滿的系統,對于零分學生,教師需要做的不是片面的關注與補習,而是需要放手后的全新發現。讓學生在廣闊的素質教育空間里,發現真正的特長、真正的優勢,并在優勢的發展之中促進思維的覺醒,獲得全面的發展。唯此,才是教育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