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
明明知道垃圾食品不衛生,可還是一下課就直奔黑暗料理;明明一直喊著戒除網癮,卻總是禁不住網絡游戲的誘惑;明明知道天氣很冷,為漂亮還是穿得很單薄……
這便是2015年最“高大上”的不治之癥——明明病,不用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患者!不過,千萬別因為這些常見癥狀小看了明明病——明明心情很糟糕,卻逼著自己強顏歡笑;明明做夢都想當學霸,卻不夠用功;明明很需要朋友在身邊,卻總是假裝清高……明明病背后有著深深的痛。
其實我真的不想這樣
于彬是校籃球隊隊員,因為球技好和性格開朗,每周周末朋友們都叫他出去一起打球。升入初三后,學校布置的作業越來越多,于彬的時間越來越緊張了。盡管如此,于彬還是經常頂著學業壓力去打球,晚上回家再通宵寫作業。
最近,于彬因為長期睡眠不足,黑眼圈重得身邊人都看不下去了,連不太熟的同學都忍不住勸他“別太累”。于彬自己也很著急。為什么于彬明明想要改,卻始終不成功?
明明知道不該做什么,卻控制不住自己,于彬患上的是最常見的明明病。
總的來說,這類明明病可能出于以下幾種心態:僥幸心,總覺得偶爾這樣一次也沒關系;惰性,覺得就這樣吧,得過且過;動力不足,被動完成一件事,缺乏動力;完美主義,想太多,沒做好準備不想動手;逆反心理,雖然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卻因為不喜歡提建議的人而選擇了另外的方式。
不管你的明明病是出于哪種心理,其實都是一種消極姿態,對所做的事缺乏積極的心理認知。你可以嘗試著去重新考慮自己要做的事,想想看你是否真正想做這件事。想清楚后,以目標為導向,阻礙會變少很多。
面對各種具體癥狀,首先告訴自己這是“我選擇的”,然后更理性地做事,不讓無關的事物打擾自己。具體行動過程中,可以以“肯定”來警示自己,比如“出去玩肯定完不成作業”;也可以以“……會更好”來激勵自己,比如“高質量完成作業會更好”。
我相信奇跡會發生
蓉蓉號稱“中華小曲庫”,同學說得上名字的歌她都會唱,不過,沒有一個人覺得她唱得好聽。她知道有好多人參加《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之類的選秀節目一炮而紅,于是覺得自己應該勇敢追夢,甚至想休學去參加選秀。
“我知道這條路走起來不容易,但不努力怎么知道奇跡會不會發生呢?”她的父母看她主意已定,就答應先帶她參加幾個本市的唱歌比賽。經過幾場小比賽,蓉蓉才發現自己沒有音樂天賦,這才打消了念頭。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太多并不正確的“勵志教育”(事實上,勵志是有適用癥狀、適用人群的),過多“打雞血”讓我們相信改變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弄不清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拿“勵志”當精神鴉片。
如果明明知道一件事“不對”,卻還是發現自己躍躍欲試,不妨試著暫時不去想它,投入到學習或工作中——讓大腦理智地運轉起來。這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思考問題,還能緩解由此而來的焦慮等不良情緒。
如果還是覺得一定要撞到南墻才能回頭,那就去試試看,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毫無辦法。但試之前不妨找個親近的人,讓他幫你客觀分析一下這件事,聽聽他的意見。即使當時的你無法接受不同的意見也沒關系,這些聲音會留在你的腦海里,當你真的“撞墻”時,它們會轉化成你內心的聲音被重新想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