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蔣葉俊 曹洪剛
“非遺”應活在當下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蔣葉俊 曹洪剛
編者按:作為民族的活態文化遺產,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在當今的重要性愈益凸顯。如何有效的實現非遺的保護和開發?貴州在這方面有哪些優勢和機遇?本刊就此問題專訪非遺專家陳平。
陳 平:要想了解非遺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先認識什么是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部分。前者有形,后者無形,所以也分別叫做有形文化資產和無形文化資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比如故宮、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長城及其它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內容,包括舞蹈、音樂、自然醫學、手工藝、習俗、體育競技、節慶等。最早建立文化財富保護制度的國家是日本,那是五十年代末。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的建議書,2003年建立了首批《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中國的昆曲是最早入選名錄的項目。
非遺雖然是無形的、看不見的遺產,但在生活中卻常常能夠接觸得到。在眾多的非遺項目中,最常見也最容易為人所知的是千姿百態的手工藝技術,比如各種雕刻技藝、刺繡技藝、編織技術、釀造技藝…… 中國的非遺項目大約有87萬項,數不勝數。
本期訪談嘉賓:陳 平 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咨詢專家,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中國主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鄉村地理》雜志名譽總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胡 瑤/攝)
陳 平:首先,申遺熱,這說明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意識、自然和文化保護意識的在覺醒,政府非遺保護的力度在加大。不過,什么東西一旦變熱,就會是件危險的事,因為熱終究會變冷,會出現沒必要的折騰。各個地方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進行申遺,如果一擁而上,結果很可能事與愿違。況且世界遺產名錄是有退出機制的,即便申遺成功,如果不能很好的保護,違背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也是要被除名的。因此,不能純粹的為了申遺而申遺,而是要把保護非遺作為出發點進行申遺。
陳 平:非遺保護應該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完好無缺地保存和傳承,讓它恢復它原有的原生態的特征,像珍品一樣保護下來。讓后人能夠看到它的真實性和存在的價值,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而另外一種形式,我認為應該是與時俱進的開發和革新,也就是說,對于非遺項目,我們要讓它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比如,我們小時候玩的游戲,如毽子、滾鐵環等,現在都成為非遺了。對于這些非遺項目,最好的保護就是讓更多人的參與并喜歡上這些活動。所以,我們要加大力度推廣可操作性的非遺項目,再比如書法,如果我們從小對孩子進行培訓,書法就會流傳下來,就有生命力。非遺的保護,是活態的保護;非遺的主體是人,有人來傳承才能活態地傳承下去。唯有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深入到人們的靈魂之中,非遺的保護就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總之,保護非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非遺在生活中生存,活在當下。
陳 平:隨著各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思維習慣也隨之改變,越來越多的民間手工藝藝術和傳統手工藝技藝漸漸消逝,甚至被工業化的現代文明侵襲和取代。
《全球手工藝保護貴州宣言》是我倡議并號召的,以美麗的貴州為中心,積極聯盟各國手工藝領域的專業人士,發起全球傳統手工藝保護的“宣言”,目的就是希望推動對人類共同的民間手工藝進行系統完整地梳理、保護和推廣,同時聯合各國精英與資源,進行溝通、交流和互惠,匯聚全球之資源,讓世界的手工藝者攜手前行。
陳 平:貴州的這個“錦繡計劃”很及時也很有必要。在“錦繡計劃”推出之前,我也曾向貴州的有關領導提出,貴州可以立足自身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手工藝藝術,做“錦繡大地”這樣普及型的創意活動,讓更多的手工藝人互動起來、富裕起來,讓手工藝市場繁榮起來。
貴州很多的手工藝人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她們都是憑著腦子里的“圖”來繡、染、織。手工藝產品是慢工出細活,沒有批量化生產,沒有批量化的東西就不可能有統一的價格,之所以現在很多買家愿意高價買手工藝品,也是因為手工藝人在自己的產品上花了大量工夫。可問題是,如果一個是手工藝人做出來的,一個是機械生產的,兩個圖案一模一樣,質量也沒什么區別的話,那么買家就會選擇買機械生產的,所以一定要保住手工藝品的精髓,才能讓原生態的東西活下來。
陳 平:首先是質量好,手工藝品往往比機械產品質量更好;二是手工藝品沒有重復性,手工藝人的每一件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具備可復制性,而手工藝的美也正在于此。另外,手工藝品傾注了手工藝人的情感,無論縫也好,繡也好,他們都是帶著情感去做,而機器是冰涼的,機械生產的產品缺少“溫度”。
陳 平:是的。現在的人富裕了之后,他們要買質量,買獨一無二的服務,普通手工藝人的藝品固然做得很好,但由于過于原始,缺乏現代元素、時尚元素,所以沒有市場。因此政府、企業還需要對傳統的手工藝進行培訓,培訓他們的現代設計理念。只有手工藝人具備了現代的設計理念和一定的審美水平,在民間手工藝品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元素,才會為現代人所接受和欣賞,才能夠有傳承的價值和開發銷售的基礎,也才可能得以傳承和發展。總而言之,既要保住手工藝中的精髓,又要注入現代人的設計、時尚感和現代元素。
陳 平:對非遺進行適當的旅游開發,不僅會讓當地居民直接受益,帶動經濟發展,對于非遺的保護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關注保護非遺。
當然,非遺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應該選擇恰當的方式,要堅持以保護為主,不能過度開發。因此,我的建議是,貴州的文化旅游不要追求大干快上、大規模的開發,而是應該做一些小規模的改造,尤其要加強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其次,要對原住民要進行現代補養,改善他們的知識結構,跟上這個時代的節奏。政府應該引導村民變得開明,告訴大家為什么要講衛生,為什么要文明旅游。國內的很多旅游景點往往是跟風,大城市做什么,旅游景點就學什么,結果東施效顰,牽強附會,千城一面,手工藝沒有特色,旅游景點也越來越同一化,游人慢慢就失去了興趣,旅游業也發展不起來。
陳 平:經濟發展與包括非遺在內的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到底怎樣平衡,這是很多專家學者多年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經濟全球一體化,但文化應該是多元化的。在貴州這片土地上,這么多的民族世代相安上千年地生活下來,一定是遵循一種游戲規則和生活的規律,這種規律其實就是自然發展的規律。我想這才是和諧自然的生活,人們應該追尋的生活。對一個國家、地區來講,經濟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活動會因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政策的差異,但終究會慢慢意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二者也會趨向一個平衡。
陳 平:貴州現在趕上好時機,因為比國內其他省份慢了一步,卻正好可以汲取很多其他地區的經驗教訓,思考和尋找自己的文化基因和DNA,尋找實現經濟發展的最佳方式。我覺得貴州現已經找到了這種平衡,大數據產業、大健康產業,這些發展思路都與貴州賴以生存的山水人文密不可分。通過尋找適合貴州的經濟項目,如旅游、健康和養生等,貴州定然能夠找到自己動力杠桿和經濟鏈。貴州之美就在于山水多彩、人文多樣,決不能失去這個底線。因而,維護好自己的原生態資源,保持自己的地域和文化特點,建設自己的特色區域旅游經濟,貴州的未來將不可限量。
(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