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權法讓人們活得更有尊嚴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從根本上說,制定人格權法就是為了使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和更有尊嚴。人格權法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活得更有尊嚴。人之尊貴與榮耀,及其享有尊貴與榮耀的權利,理應是人類社會一切法制的發端與目標。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社會的變化對法律特別是民法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僅要保障人們的生存權,而更應當保障人民幸福、有尊嚴地生活。
人格權法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活得更有尊嚴。人之尊貴與榮耀,及其享有尊貴與榮耀的權利,理應是人類社會一切法制的發端與目標。民法上的人格權就是指民事主體對其生命、健康、姓名(或名稱)、肖像、名譽、隱私、信用等各種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就自然人而言,人格利益是其享有的最高法益。如果說保護財產利益旨在為主體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那么,對人格利益的保護則旨在維護人的主體性存在。這種存在是主體得以從事財產活動的前提和載體。因此,人格權所捍衛的核心價值理念應當是人格尊嚴。
“私法的基本概念是人。” 因此,民法在某種意義上也被稱為人法。現代民法就是要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和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要求,民法的理念集中表現為對人的終極關懷之上。基于此,民法必然要求尊重個人人格,這就是說,不僅要尊重個人的主體地位,而且要充分尊重人格尊嚴。然而,傳統民法中,人格權制度長期缺失,其雖然重視人,但未真正全面確認人格權,未實現對人格尊嚴的全面展開。尤其是近代民法以財產權利為中心,主要體現為對外在財富的支配。這顯然忽視了人的存在中的精神性的一面,人的內涵中的多樣性被簡單地物質化了。在這樣的體制中,人格獨立于財產而存在的價值并不明顯。
人格權制度的勃興乃是現代民法的產物。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使人們深感人權被侵害的切膚之痛,因此,在戰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權運動獲得了蓬勃發展,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人格權制度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聯邦基本法》第1條開宗明義地提出“人的尊嚴不受侵害”,把“人的尊嚴”規定在基本法中,并由此衍生出一般人格權的理論,從而極大地推進了人格權制度的完善。進入21世紀之后,尊重與保護人權已經成為整個國際社會的共識,而尊重且充分保護人格權也成為當代民法關注的重心。
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重視個人政治權利和財產權利的保護,但是由于封建主義傳統和極“左”思想的影響,對人格權和人格尊嚴沒有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護。以致在“文革”期間,出現嚴重侵害個人人格權、踐踏人格尊嚴的現象,使億萬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災難。正是基于對“文革”暴行的反思,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開始逐步加強對人權的保護。1982年《憲法》確認了公民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的基本權利,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專章規定民事權利,并明確確認了人身權,這是我國人權保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我國立法實踐中真正確認人格權制度,應該說就是從《民法通則》開始的。自《民法通則》后,侵害個人姓名、名譽、肖像等的人格權糾紛案件,才開始進入法院并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救濟。2004年憲法的修改第一次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載入《憲法》,成為我國各項立法的基本準則。人權入憲為民法規定人格權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立法淵源。
人格權法律制度的發展極大地推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但我們在看到人格權法律制度已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社會實踐發展對人格權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再次,隨著互聯網及其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人的姓名、肖像等人格權的商業化利用。人格權法律糾紛越來越多,這也為人格權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未來民法典有必要采納人格權的獨立成編的做法,在現有立法的基礎上,通過總結司法實踐經驗,對人格權法作出系統的規定。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完善人格權法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使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和更有尊嚴。以人為本,就是要將個人的福祉和尊嚴等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終極目標,而非作為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以人為本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基礎。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尊重和維護人格獨立與人格尊嚴,使人成其為人,能夠自由并富有尊嚴地生活。從人格權制度的內容體系以及其價值來看,它能夠順應此種需要。
為了全面維護人格尊嚴,就必須全面確認和保障自然人的人格權,并在人格權法的制定過程中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尊重與保護個人人格尊嚴的基本價值理念。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