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付 松
全域旅游文化聚集區呼之欲出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付 松
隨著一批批有特色、有載體、有亮點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斷推出,荔波旅游,從內到外,逐漸演變成一部“厚重的書”。
這里匯天地之靈氣、集秀美之山川于一體,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絡”,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茂密的原始森林,書寫著生命的神秘傳奇;多彩的民族文化,記錄著歷史的交迭更替。
這里是貴州荔波——世界遺產地,地球綠寶石。
生態文化是荔波最亮的文化符號。
大自然的恩賜,造就獨特的喀斯特地質奇觀,“地球之花,山水天堂”成了荔波的真實寫照。
在浩瀚蒼茫的喀斯特峰叢中,樟江蜿蜒穿過,兩岸險峰夾峙,峭石突兀,張馳相濟,盡現“百里畫廊”。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蟲對物理因素的反應而達到預防害蟲的目的,如利用光照、高溫、濕度、紅外線、超聲波等驅逐或殺死害蟲,其好處是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保證小麥不受病蟲害威脅。
秀美的小七孔、雄奇的大七孔、幽深的水春河,充分展現出水體的純靜之美、森林的靈秀之美和峰叢的壯麗之美。
集山、水、林、洞、湖、瀑于一體,聚峻、秀、幽、險、美、奇于一身,構成了一幅充滿原始野趣、古樸純真的山水畫卷。
石在林中藏,樹在石上長。大自然的神秘奇特與生物種群的儀態萬千,成就了荔波在地球同一緯度的“生態孤本”。
2007年6月,由貴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慶武隆喀斯特共同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項目在新西蘭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順利通過,使荔波走在全省甚至全國“世遺”的前列。
這塊閃光的金字招牌,不僅使荔波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少女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而且讓更多的游客能夠分享到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自然美、科學美和人文美。
在荔波243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列入世界遺產地、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
如何把散落的珍珠連成一串,對生態文化進行提煉和亮化,并使之升華為旅游的精髓?主政者不斷地思考著、探索著、實踐著。
“必須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積極借鑒國內外成功做法,注重合理開發與永續利用相結合、生態景觀與設施建設相結合、決策效率與專家評審相結合,在擦亮世界級生態品牌的同時,推進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這是一條保持和提升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競爭力的可行之路。
為此,荔波縣不遺余力地推動保護區開放式經營管理,創造性地將文化多樣性納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系,以拓展生態旅游為重點和方向,搭建起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橋梁。
這不但有效解決了社區發展、人地和諧、文化傳承等保護區的普遍難題,還為人與生物圈計劃在中國的實施提供了范例。
“生態是荔波立縣之本、富民之基、幸福之源、永續之根。”荔波縣委副書記、縣長葉霖說,面對已經到來的高鐵時代,致力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有機融合,是荔波面向未來的“趕考”。
“無論你從哪里來,又將要到哪里去,荔波,都是你深情的向往。”一曲大型山水實景歌舞劇《水韻樟江》,把荔波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
演出分為“樟江謠”、“布依風韻”、“水族密語”、“苗風婀娜”、“瑤山豪意”五個部分四個篇章,充分利用現代光影設備和舞臺藝術,向外界展示出荔波布、水、苗、瑤等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淀和豐富內涵。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旅游蒼白無力,行而不遠。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荔波有著底蘊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動文化產業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是荔波構建全域旅游的主要方向。
從2006年起,荔波縣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梅花節,就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譽度。
每到冬季,位于荔波縣東南部的洞塘鄉,25000多畝野生梅花競相開放,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前往觀賞。
以梅花節為載體,荔波縣強力推出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及特色文化旅游,充分展示荔波世界遺產地各季節自然風景的差異性和獨特性。

荔波有著底蘊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動文化產業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是荔波構建全域旅游的主要方向。圖為荔波縣大型山水實景歌舞劇《水韻樟江》演出場景。(荔波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3年11月,“千戶瑤寨”項目推進會在荔波縣瑤山鄉召開,拉開了瑤山瑤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設的帷幕。
被譽為“瑤族文化博物館”的瑤山鄉,是白褲瑤的主要聚居地。在這里,游客可以體驗瑤生活、鳥文化,可以參觀瑤王府、禾倉群,可以領略古老習俗和現代時尚,還可以欣賞《瑤山風情》等原生態文化演出。
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世居于這片土地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文化的富礦,為荔波的旅游贏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使荔波縣在打造全域旅游的過程中,不斷推出有特色、有載體、有亮點的文化旅游品牌,營造出“鄉鄉是景區、寨寨是景點、處處是風景、人人展風情”的良好氛圍。
在即將召開的黔南州第七屆旅發大會主會場水扒村,記者看到,道路、廣場改擴建基本完成,古老的村落面貌煥然一新。
通過美化、綠化、潔化、香化等工程,全縣已先后推出拉柳、木朝、白巖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荔波旅游正逐步實現從單一的生態觀光游向多元的民族風情游、民俗體驗游、休閑度假游轉變。
旅游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各地旅游業正在蓬勃興起,形成了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
2013年,荔波樟江景區被列入全省100個旅游景區中的21個重點示范景區,迎來了跨越發展的良好機遇。
同年11月,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在相關專題調研報告上批示:“荔波景區是打造貴州旅游升級版的重要品牌,要全力支持其做美、做優、做強、做亮。”
匯聚著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金字招牌的荔波,在謀求旅游升級版的大潮中開始精心作答。
如何做強產業,打造旅游升級版?荔波縣開出了四道處方:大興交通實現“內優外快”,加密酒店實現“三級配置”,升級運輸實現“高速低價”,強化服務實現“內強外聯”。
“荔波縣堅持以生態文明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為戰略核心,以文化形象塑造與旅游項目開發為主要內容,不斷推進旅游業態創新。”葉霖說,“做美”景區,就要加快景區擴容提質;“做優”業態,就要打造全新城市形態;“做強”產業,就要打造低碳智慧城市;“做亮”文化,就要推進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
打造旅游產業升級版,必須有扎實的產業基礎作為支撐。
為此,荔波在縣城與大小七孔景區之間,規劃建設了15平方公里的旅游產業園區,一個“交通多元、山水相映、四季花果、村城一體、旅居融合、智能服務”的全新生態城市雛形初現。
經過多年的投資建設,樟江旅游景區成功實現了品牌打造、基礎設施建設、客源拓展的“三大跨越”。
2014年,景區接待游客555.31萬人次,同比增長31.1%;經營收入14260萬元,同比增長34.3%。
目前,荔波縣還圍繞茂蘭和大小七孔兩塊招牌,規劃建設甲良思凡谷、佳榮七彩河、瑤山千戶瑤寨等10個新景點,使荔波形成一個全域旅游的文化聚集區。
堅守兩條底線,立足縣情實際,認清發展形勢,走好經濟、社會、環境相得益彰的發展路子,荔波旅游正在逐步實現社會發展好,人民過的好,游客玩得好有機統一。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