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韓 雪
打造生態農業發展“綠色引擎”
——烏當區守住“兩條底線”推進農業發展
文丨韓 雪
早春二月,位于貴陽市烏當區羊昌鎮的省級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里,紅色、紫色、黃色的郁金香和風信子紛紛綻放出鮮艷花朵,山坡上的桃花、梨花、油菜花交相輝映。
這里是烏當區省級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新建成的核心區。烏當區共規劃建設園區4個,其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貴州貴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高效示范園區3個,包括烏當花卉高效示范園區、烏當下壩櫻桃高效示范園區、新堡生態休閑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根據喀斯特山區的特點,烏當區采取“一區多園”建設模式,圍繞貴州、貴陽農業結構調整,夯實蔬、果、畜、花、藥、茶生態觀光農業六大支柱產業,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改造升級,形成以“公司+科技+基地+農戶+市場”、“協會+農戶+科技+基地”等多種模式推進發展。目前,省級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總投資已逾3億元,園區建設總面積15.2萬畝,其中核心區面積達1.2萬畝,示范區4萬畝,輻射帶動區10萬畝。
烏當轄區內沒有高污染企業,自建區以來,一直依托和保護良好的生態資源謀劃發展戰略。“十二五”期間,烏當區不僅提出“黔中秘境·生態烏當”的城市形象品牌,還提出發展集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規劃目標,并明確了重點發展規模適度、效益顯著的休閑觀光和特色精品等都市型現代農業業態,強調科技和文化含量,注重典型示范意義的發展舉措。多年來,全區能源消耗、排污量持續實現下降,環境空氣質量保持良好狀態,2014年5~9月環境空氣質量連續5個月排名貴陽市第1位。以“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為基礎,全區大力發展精品生態農業,基本形成“畜糞、沼化、還田”的生態農業模式,并建成下壩櫻桃、百宜黃金梨等農產品基地和地標品牌。

烏當區下壩喇平花卉種植基地栽培的非洲菊(韓德貴/攝/)
在今年召開的區委九屆四次全會上,烏當區因地制宜,在“十二五”收官之際提出打造“生態健康之區”的總目標。
如今,烏當花卉高效示范園區、烏當下壩櫻桃高效示范園區、新堡生態休閑現代農業示范園區3大園區位于貴陽至開陽禾豐和龍崗兩條必經之路上,在全市園區布局上具有特殊區位,成為貴陽市農業東出口的窗口。花卉園區規劃總面積6萬畝,核心區1萬畝位于羊昌鎮、拓展區5萬畝位于新場、水田、新堡、百宜等北部鄉鎮,以發展花卉苗木和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為主,可帶動農戶5000戶,計劃引進企業15家。櫻桃園區規劃總面積5.6萬畝,以下壩鄉為主,輻射帶動百宜鄉和偏坡鄉發展櫻桃產業,以打造集“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研發、成果展示、科普教育、良種推廣、科技培訓、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科研推廣展示平臺,使一產和三產有機融合、協調發展。新堡生態休閑園區規劃面積2萬畝,重點打造以貴州好一佳水上娛樂中心為核心,結合古韻隴腳、美韻渡寨、福韻王崗這“三韻”生態鄉村旅游,以及鐵皮石斛科普基地、千畝葡萄基地、千畝花卉苗木基地的“三基地”,預計到2016年園區年接待游客可達100萬人次。
截至目前,花卉園區、櫻桃園區及新堡園區已累計建成5.68萬畝,引進推廣新品種155個,新引進貴州寬誠農業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貴陽市花卉快繁中心以及貴州好一佳牧業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入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約6.2億元,新增產值9.75億元。
(作者單位:烏當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