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章沖成
陳文現:“最美勞動者”的心愿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章沖成
農業高級專家陳文現的臉龐曬得黝黑,手上常有一層泥土,全部身心都撲在農民和土地上。他說,農業關乎民本,扎根土地才能對得起自己的“糧食情結”。

對于農民來說,心思全在土地上;對于陳文現來說,心思全在土地和農民身上。圖為陳文現在觀察秧苗長勢。(受訪者供圖)
立春過后,春耕開始,農民正著手準備地里的事情,黔西南州興仁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陳文現也忙碌起來。
早晨9點鐘左右,興仁縣文明辦的工作人員打通了陳文現的電話:“怎么又下地了?昨天就說好今天有記者來采訪。”
幾番催促,將近11點時,陳文現終于趕來了。鞋底沾滿黃泥,黝黑的臉上略顯局促,他有些緊張。很難想象,這就是2006年入選“中國當代農業高級專家庫”、2011年獲國務院表彰“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2013年當選“最美貴州人”和“貴州省最美勞動者”的陳文現。
當記者要和他握手時,陳文現抬起手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伸了出來:粗糙的手上帶著一層泥——他下鄉指導農戶種獼猴桃,剛從地里回來。
出生于1964年的陳文現,一共有九個兄弟姐妹,缺吃少穿是童年最大的問題。
“記憶最深的是我父親到很遠的山里采藤子。很晚了,他背著一捆藤子,打著火把回來,坐下后好一會兒站不起來。第二天一早,他再把編好的藤繩拿到集市上換成糧食背回來。”陳文現告訴記者,每年的四五月份日子最難熬,青黃不接。還好,高山地區人少地多,那里的人家有富余的糧食,這時候只能去借。山里借出來的玉米要用收獲后的大米去還。
懷著深深的糧食情結,1987年,陳文現從貴州農學院畢業,回到了家鄉興仁縣。
作為農藝師,他從事農業技術培訓、農業技術指導、推廣農作物新品種工作,今年已經是第28個年頭。提起當年的職業理想,陳文現有些不好意思:“就是為了解決親戚朋友吃飯的問題。”
如今,精準化施肥、技術化灌溉、及時病蟲害防控、優選品種,一系列科學耕種手段逐漸推廣運用,糧食產量逐年增長、商品率不斷提高。“以前地力弱、品種不好,一畝玉米產量也就三四百斤,現在用優良雜交品種隨隨便便八九百斤,在高產示范點甚至可以達到一千七八百斤。”
吃飽飯的問題解決了,陳文現很高興,他引用了一句農民的話:“以前是糧食不夠吃,現在是糧食吃不完。”
對于農民來說,心思全在土地上;對于陳文現來說,心思全在土地和農民身上。
興仁縣屬高原型北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春季冷暖氣團交替出現,天氣很不穩定,倒春寒災害頻繁。
“秧好一半谷。”遭受倒春寒,秧苗生長受到影響,莊稼往往減產甚至絕收。1992年,水稻兩段育秧技術和雜稻新品種試驗成熟,解決了倒春寒造成的爛種、爛秧問題,并且提前5至10天播種,培育了壯秧。陳文現帶領農業局的工作人員在全縣推廣普及新品種,倒春寒不再可怕。
興仁縣氣候特殊,雨季在5月中旬以后,且集中在6到10月。“4月份夏糧油菜、小麥需要水,5月份秋糧玉米、水稻、紅薯也需要水。”細數著莊稼的生長期,陳文現深有感觸:“播種、育秧、揚花、灌漿,這些時候哪能離得了水!”
2014年,陳文現開始全縣推廣膜側集雨抗旱栽培技術。這種技術,是在田里打好垅,將保鮮膜覆蓋在垅上,這樣,即使下了很小的雨,也可以流到莊稼苗上,而在以前,小雨不解渴,往往還沒滲透到土里就風干了。運用膜側集雨抗旱栽培技術,可以充分收集10mm以下的雨水,解決了莊稼缺水的大問題。
農業關乎民本,莊稼傾注了農民太多的心血。克服了倒春寒、干旱的難題,陳文現松了一口氣,然而接下來的日子并不輕松,“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做好農民的培訓”。
農民都是實在人,種莊稼講究“看得到”的效果,這是陳文現多年扎根一線得出來的經驗。
2008年,陳文現在巴鈴鎮卡子村推廣高產玉米,村民解元洪家里的旱地最多,超過了15畝。
“要是他先種就好了!”陳文現想說服解元洪帶頭試種。可是,對方始終不同意,還說原來的品種穗大,看起來實在。
一次兩次失敗了,陳文現并不氣餒,繼續一次次往解元洪家跑,耐心解釋道:“拿莊稼密度來說,種得稀穗大,種得密產量高嘛。”
在陳文現苦口婆心地勸說下,2009年,解元洪答應先種3畝高產玉米試試。收獲時節,看著畝產翻番的高產玉米,解元洪心服口服,熱情邀請陳文現來家里喝酒。2010年,解元洪的15畝旱地全部種上了高產玉米,他自己也成了現身說法的講解員。村里很多人看解元洪都種了,也跟著種了起來。
圍著土地、農民轉,陳文現的足跡遍及全縣18個鄉鎮(街道)162個村的田間地頭,示范和推廣玉米、水稻、油菜、小麥等作物新品種160多個;水稻兩段育秧、旱育稀植、玉米營養球育苗定向移栽等適用技術40多項;無紡布、旱育保姆、壯秧劑等物化高新技術10多項。
最初的“吃飯問題”解決了,陳文現并未滿足,“目前的愿望是讓農民有錢用”。
“農業是一個整體,不是光靠農藝就行的。”他說。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來的多半是老人、小孩。但是地里干活要的是力氣,農村缺乏勞動力。“要是農機和農藝能夠結合起來就好了。”陳文現心想。
陳文現所說的農機是小型便攜式播種機和收割機,而農藝則是指一般農作物的種植。為此,他多次和縣農機推廣站聯系,又下鄉說服勞動力不足的農戶。“一臺小型農機具4000多塊錢,國家補貼1000元,農戶自己出3000元就行了。不僅可以節省勞動力,還能提高效率。”陳文現給村民算了一筆精細賬。
現在,全縣三分之一的農戶用上了小型耕種機械,陳文現的目標是讓全縣所有勞動力不足的農戶都用上。
高原地形、山多地少的興仁縣,可耕種的土地有限。怎樣在現有的土地上,讓農民掙到更多的錢?“特色農作物是不錯的選擇!”陳文現陷入沉思,自問自答。
興仁縣發展特色農作物的基礎不錯,目前全縣有20萬畝薏仁米,興仁縣還打出了“全國薏仁米之鄉”的品牌。陳文現希望,能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廣薏仁米的新品種和栽培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產值,讓農民增收致富。
民以食為天。陳文現更希望對農技人員、村組干部、農村經紀人和示范戶等進行培訓,無論是安全農藥的選用、農業適用技術的普及,還是無公害栽培技術、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讓大家多懂一些技術,多注重一些細節,用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推動食品安全出一份力。
記 者:你覺得農藝師這份工作最需要什么?
陳文現:從個人感受來說,最需要熱情。我是從小就有這個志向,現在得到了不少榮譽,這是很光榮的事。
從工作上來說,最重要的是順應規律。我們搞的農業是在普通農民中推廣,不是小范圍的科研,所以節氣很重要。我們都是按照自然規律來工作,節氣到了,農民該播種了,我們就做播種相關的工作。我們的作息和農民一樣,比如說該栽秧苗了,農民不可能等你到了再栽吧?所以我們忙的時候也是農民忙的時候。
記 者:有沒有想過到環境更好的地方去工作?
陳文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一方農作物。我的根在這個地方,這里的農作物也適應這里的氣候環境,并且我這些年的心思都在這里的農作物上,我的技術在別的地方不一定用得上,就在這里扎根了。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