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袁 燕 蘇江元
打造農村基層黨建“升級版”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袁 燕 蘇江元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要善做善成,需要不斷創新超越,新常態下需要新的思維、新的理念,只要群眾歡迎的,都可以試。
貴州作為全國“三農”問題最突出的省份之一,全省9000個貧困村的623萬貧困農村群眾脫貧任務繁重。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任務十分艱巨。近年來,各級黨組織不斷突破創新,抓住扶貧開發這個“牛鼻子”,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基層黨建“貴州經驗”。
為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貴州省提出以抓組織、強產業,助推實施扶貧攻堅工程;抓結對、強幫促,統籌資源實施重點突破;抓隊伍、強保障,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抓實施、強責任,為扶貧攻堅取得實效提供組織保障。
緊緊圍繞“農村需要什么”這個主題,貴州將鄉鎮黨政班子、村“兩委”和黨員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等結合,有載體、有抓手,形成一套有序組合拳,一手抓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真正讓“堡壘”活起來、干部動起來、農民富起來。
2013年,是貴州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布局服務全面小康一盤大棋的發端。
從這一年開始,貴州統籌省、市、縣、鄉干部力量,以省廳級幫扶縣級為抓手,整合市縣資源,每個村五人建制全脫產,系統開展黨建和扶貧工作。最先有3萬人駐6000個村,到2015年,5.7萬黨員干部在1.1萬個村蹲點駐幫,覆蓋全省所有貧困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把黨建工作和扶貧工作一起抓,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貴州既是山地省份,又是多民族省份,更是貧困省份,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所以貴州基層黨建在實施過程中,一個天然的歷史任務,就是以產業發展助推脫貧,以脫貧為目標解決其他系列問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貴州嘗試通過駐村干部將省、市、縣、鄉干部及系列優勢資源“下沉”。貴州提出跨越式發展,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加快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匹配發展顯得尤其重要,所以,將黨建力量集中在基層,把發展重心放在基層,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要義。
貴州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關鍵,要善做善成,需要不斷創新超越,新常態下需要新的思維、新的理念,只要群眾歡迎的,都可以試,要給基層足夠的探索空間,甚至允許他們試錯。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是貴州農村基層組織一貫發展思路。在部署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時,要求駐村工作組組長擔任所駐村“第一書記”是貴州抓組織強產業的一項重要舉措。今年,全省共選派“第一書記”9498人。
變過去的“掛職”為現在的“任職”,并將其作為培養干部、考察干部、發現干部的重要途徑。六盤水市鐘山區文體廣電旅游局選派干部寇強,到鐘山區老鷹山鎮仁活洞村駐村工作,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12年4月駐村期滿時,316位村民代表全村1300多名村民聯名按手印,要求組織上讓寇強繼續留下駐村工作。
各地還創新拓展了系列“組合拳”,打造服務“升級版”:安順在原有“第一書記”基礎上加上了駐村工作組、市縣一把手組成的“幫村書記”,將組織優勢轉化為農村發展優勢。畢節市七星關區選聘一批“名譽支書”、“發展顧問”到村任職。578名籍貫在該轄區的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和經濟實力突出、社會影響較大關心村級發展的體制外成功人士受邀成為“名譽支書”,“回鄉服務、報效桑梓”。他們中有廳級領導干部、縣級領導干部、企業業主和中高層管理人員等,橫跨交通、衛生、房地產、種養殖等行業,形成了多地力量匯聚的“豪華陣容”。
貴州農村基層黨建迎來了與時俱進的“升級版”:為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針對農民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的特點,安順、黔南等地開始選派金融干部駐村,帶去農民最需要的資金、政策,幫助破解多年困擾農村發展的難題。
六盤水“三變”工作法更是在開啟農村基層黨建的新境地:“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用工業化思維、項目化管理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將市場機制和資本運作模式引入農村,促使各類資本要素流動起來,農民從傳統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以資本為紐帶將集體、村民和企業利益緊密連接,三者“各持一把號,同吹一個調”,形成了工農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生態,還形成了集體經濟收入的長效機制,使村級組織有了固定的財源,為民辦事的能力和方式都大大提升。這一改革符合農業現代化大趨勢。
貴州農村基層黨建結緣互聯網,肇始于玉屏自治縣基層組織系統一位年輕“技術達人”。這位年輕人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基層調研信息統計表,大大規范和提高了信息收集效率,受到啟發,一個名為“民情電子信息系統”的軟件研發成功。每年一換的駐村隊員要了解村情,只要打開軟件,基本村情、貧困戶統計、小康建設基本數據、基層黨員、村支兩委成員、幫扶情況等一目了然,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數據庫”支撐。
“鼠標一點,民情盡顯”,“民情電子信息系統”的數據包括以“戶”為單位建立“家庭檔案”,以“組”為單位繪制“民情地圖”,以“村”為單位建立“小康信息庫”。如今,“民情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已成為掌握民情的“顯示器”,矛盾化解、破解難題的“潤滑劑”,科學決策,精準幫扶的“指南針”。
繼網絡黨建、智慧黨建之后,“黨建紅云”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提升領導力的重要方式。“把支部建在網上”,是互聯網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根本措施;“把支部建在‘云’上”,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措施之一。
貴州“黨建紅云”正緊鑼密鼓開場,未來將打造黨建大數據平臺,聚集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全面提升黨在互聯網時代的領導力。

建立健全黨領導下的村務監督機制,是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紅線。圖為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財務支出信息公開。(思南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3年,貴州省制定下發《關于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爭做同步小康村黨組織書記的實施意見》,力爭通過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領頭雁工程”,努力培養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作風過硬、群眾公認的帶頭人隊伍,培養造就一批能帶領農民群眾奔小康的村黨組織書記。
在培訓上,要求每年每人500元的培訓經費列入縣財政經費。從山東壽光、華西村等地培訓歸來的基層干部感覺自己“眼光遠了,底氣足了,腦瓜更靈光了”。在管理上,要求村支書要“雙述”、“雙諾”、“雙評”,所有施政綱領,大事小事都要拿到鄉親面前“說清楚”。變化是巨大的,用鄉親們的話說,這些村干部“越來越實在,越來越讓人心里踏實了”。
在干部選拔上,貴州基層農村制定了“黨性好、品德好”、“選能人”的標準。注意培育和挖掘鄉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干部等先進典型。今年7月,100名受到貴州省委表彰的“文朝榮式好支書”和20名“二十佳鄉鎮黨委書記”獲得巨大關注,讓基層“學有標兵,趕有方向”。
對獲得省級以上表彰、連續兩年獲得市級表彰或連續三年獲得縣級表彰的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任期內從次年開始可明確享受鄉鎮副科級干部經濟待遇(但不再享受村干部報酬),經費由縣級財政統籌。對于少數真正優秀的村干部,破身份破級別“雙破”進入公務員系統。目前,全省已經有32人進入鄉鎮領導班子。(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