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彥榮
楊波:不想再聽苦澀的山歌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彥榮
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選好用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做好大學生村官和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讓農村基層黨建強起來。

在楊波(左)的代領下,海噶社區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變化。圖為楊波為村民調解土地糾紛。(受訪者供圖)
“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這首山歌,描繪了海嘎曾經的貧窮落后。
海嘎位于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目前的編制是海嘎社區。8月11日,記者走進海嘎社區:青瓦白墻的村居掩映在綠蔭間,潔凈平整的水泥路蜿蜒延伸,一直通向8公里外的貴州屋脊韭菜坪景區。
說起海嘎的巨大變化,村民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同一個名字——楊波。
2010年,六盤水市鐘山區民宗局干部楊波,成為駐大灣鎮海嘎社區的黨支部第一書記。第一書記來了,這個擁有365戶1687人的村子開始逐漸發生變化了。
楊波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了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上,制定發展黨員工作計劃、黨員遠程教育培訓計劃、黨員結對幫扶制度……
“村里的黨組織建設加強了,各項工作開展起來才更有效果。”楊波說,村里能否發展,村民能否脫貧致富,村干部的領導作用至關重要。而以往的海嘎村干部比較“渙散”,并沒有真正發揮帶頭作用。
為了能讓村干部真正成為“領頭羊”,楊波牽頭制定了海嘎的《社區干部工作日志》,“對村干部是一個規范約束,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讓楊波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海嘎創建的《社區干部工作日志》,能夠在大灣鎮作為先進經驗進行推廣。
從2010年駐村至今,楊波為村里做得最多的事情是跑項目、引資金,力促村民脫貧致富。村里的居住環境改善了,海嘎一組董家院子的通組道路由泥濘小路變成水泥路了,村民家的院壩硬化了,村里的文化廣場建起來了,供缺水季節蓄水的30余口小水窯完工了,村里的馬鈴薯、苦蕎、核桃等9個種植基地建起來了,“鐘山區四季青種植農民合作社”成立了……
2013年,貴州屋脊韭菜坪景區開始大力開發。依托景區發展契機,楊波積極協調,讓村民融入景區發展建設,吃上“旅游飯”。
而今,村民吳小茅和丈夫李興康每個早晨都忙著往家里的小面包車上搬擺烙鍋攤用的工具和食材,他們是在韭菜坪景區開農家樂的第一批海嘎村民。
兩年前,吳小茅夫婦的生活并不是這樣。那時李興康在江蘇打工賺錢供三個孩子讀書,“家里的老老小小都是我妻子一人照顧,我根本幫不上什么。”李興康說,他能夠回到海嘎掙錢養家并照顧一家老小,跟楊波有很大關系。
“最開始是楊書記來家里動員我們的。”吳小茅探坦言,自己家之所以被楊波“看中”去景區辦農家樂,是因為自己會彝族歌舞,可以為游客表演節目。
吃“旅游飯”是民富村強的長久之計。2010年,村里的年人均純收入為1680元,到2014年,村里的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830元。
一年又一年,楊波在海嘎當了三茬第一書記。楊波的執著堅持,牽系著海嘎的變化、村民的幸福小康,他不想再聽到苦澀的山歌。(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