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蘇江元 鄧萬里
發揮山地民族特色 走貴州體育新路
——訪貴州省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張玉廣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蘇江元 鄧萬里
編者按:貴州體育為何要以“山地民族特色”為定位?山地民族特色體育如何做大、做強?貴州體育將如何布局?體育產業如何與其他產業實現深度融合?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貴州省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張玉廣。
貴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地理氣候得天獨厚,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發展生態體育水到渠成、正當其時。貴州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2.5%,峰林、峽谷、天坑、石林、溶洞遍布,全年有300天至330天可進行戶外體育休閑運動,適宜發展登山、龍舟、徒步、攀爬、漂流、探洞和山地自行車等休閑型、體驗型戶外體育運動。
貴州民族文化深厚,每年有傳統節慶活動近1000個。每個節慶活動都和體育運動緊密相關,都可以延伸發展體育產業。
因此,貴州根據自身特點,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多樣的地理資源、涼爽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山地運動、戶外運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打造“中國首個山地戶外體育運動大省、強省”,是因地制宜的選擇。
張玉廣:按照“抓資源、促發展、抓特色、樹精品”的發展戰略,貴州已初步形成“一市(州)一品牌,一縣(市)一活動”的格局,各地依托自身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山地特色資源打造體育賽事活動,其中不乏享譽國內國際的精品,例如:中國貴州遵義婁山關海龍屯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中國貴州金沙亞洲山地競速挑戰賽、六枝特區牂牁江國際滑翔傘邀請賽、安順壩陵河大橋跳傘國際邀請賽、中國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國際挑戰賽、中國貴州紫云格凸國際攀巖節、銅仁碧江龍舟賽、六盤水夏季馬拉松、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車爬坡賽等。這些賽事得到了體育愛好者的廣泛參與。

張玉廣認為,要將體育事業變為產業、推動體育產業壯大發展,就必須圍繞全省轉型發展的格局,做好融合發展的文章。(省體育局供圖)
今年3月,國際田聯世界越野錦標賽首次進入中國,在貴陽清鎮的生態體育運動基地成功舉行,受到國際田聯和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度贊揚。10月10日,即將在黔西南州興義舉辦的首屆國際山地旅游大會,更是國家旅游局、國家體育總局和貴州省人民政府著力打造的以山地體育旅游為特色的旅游體育盛會,值得國內外朋友期待。
張玉廣: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體育事業,“十二五”期間,貴州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貴州整合各級政府和社會各類資金,投入130多億元用于體育設施建設。九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均建有一個以上大中型公共體育場(館),69個縣(區、市)建有或正在建設公共體育場(館),825個鄉鎮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 9026個行政村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已在城市街道(社區)和公共綠地廣場安裝“全民健身路徑”健身器材2290套。建成獨山紫林山戶外體育旅游休閑基地、荔波茂蘭國際生態汽車營地、紫云格凸攀巖基地、萬峰林戶外登山徒步基地等9個運動基地,建設步道12條。
在民族體育發展上,我省承辦的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好評如潮;和省民宗委聯合組織省內省外民族體育賽事捷報頻傳,還大力支持36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建設,支持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每年端午節前后,在20多個縣區舉辦“多彩貴州”龍舟、獨竹漂系列賽事活動,鎮遠縣的傳統龍舟活動、平塘縣及惠水縣的全國龍舟邀請賽、銅仁市的中華龍舟大賽和國際傳統龍舟賽、遵義獨竹漂展示等賽事活動已成為當地體育旅游的品牌項目。
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上,全省每年開展健身活動和群眾體育競賽2000多次,日均體育活動數5次左右,參加活動人數年均達1000余萬人次。有各類項目協會和體育社會組織1022個。
在競技體育上,我們不甘落后,根據自身的特點,實施重點突破戰略,大力發展拳擊、跆拳道、體操、射擊等項目特色項目,運動員在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中共取得金牌37枚、銀牌32枚、銅牌46枚,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鄒市明等一批奧運、世界冠軍。
目前,貴州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互為補充、普惠性強的體育發展格局,為群眾參與運動健身提供盡可能多的體育公共服務。
張玉廣:“十三五”期間,我們全力實施和完成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全民健身這個“里子”做厚實,把競技體育這個“面子”撐起來,圍繞“建成山地民族特色體育大省、體育強省”的目標不懈努力。
省體育局正在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以責任為導向,抓好“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和落實,同時制定“七大體育行動計劃”。一是實施體育管理改革行動計劃;二是實施全民健身365行動計劃;三是實施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四是實施奧運爭光行動計劃;五是實施以足球為重點的球類振興行動計劃;六是實施體教融合行動計劃;七是實施體育產業培育行動計劃。
體育既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又和貴州社會經濟發展緊密關聯,所以在發展中,我們將努力跳出體育謀劃體育,依托其他產業發展體育。
首先,體育發展要和大數據產業結合起來,運用大數據思維和技術手段,建設體育云,運用科技手段助推體育運動管理后發趕超。其次要和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和大健康產業深度融合。在這些領域,充分發揮體育元素,協同規劃,同步建設,系統發展。
打造具有民生、民族、民俗與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重大生態體育項目,采取“存量資源增量開發、增量資源創新或創意開發”的模式,在全省規劃建設一批“生態體育國家公園”、“森林體育公園”等,規劃建設一批“(城鄉)綠道(步道)聯通工程”,爭取到“十三五”期末貴州休閑健身人均場地面積達到人均2平方米以上,爭取制定出“國家生態體育公園”建設標準。
在體育業態發展上,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借力使力,借助外力發展貴州體育,推動體育與文化宣傳、旅游、農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促進體育信息、體育旅游、體育養生、體育傳媒、體育會展、體育廣告、體育影視等相關業態的融合發展;努力探索組建體育產業集團公司,形成龍頭帶動作用,產業規模和集群效應,推動山地民族戶外運動快速發展。
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實現產業總產值450億元,2025年達到800億元。同時,在省體育局現有技術力量基礎上集中人力、物力組建貴州體育學院,在體育教學、科研、特殊人才、競技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
張玉廣:管理體制改革是否順利、是否到位,將直接影響全省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我們將根據省委改革辦的部署,加快理順政府體育管理體制,按照政企分開、政社分開、管辦分離的要求,加快推進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益性賽事,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辦。
目前,各地正在優化職業俱樂部發展環境,完善職業體育的政策制度體系。鼓勵拳擊等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走職業化道路,加大足球改革力度,鼓勵支持和引導貴州足球俱樂部等做大做強,構建由政府扶持、協會監管、聯盟市場化運作、俱樂部法人獨立運營的職業體育運行模式,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