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同樣屬于一個偉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們這個歷久彌新的偉大國度的精神資源之一,同樣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國情懷。家在國中卿卿我我,國在家中生生不息。

葉小文
本刊顧問。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曾任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等職。
說起“家國情懷”,豈止萬語千言?
華夏子孫,誰不愛家?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家”的民族。你只要看每年春節,中國人怎么過年。無論天涯海角,跋山涉水,中國人都要“回家過年”。還有哪一種文化能夠一年一度調動起如此浩大的千軍萬馬?能夠凸顯故鄉和家庭如此強大的親和力?“回家過年”,是中國人文化認同的象征,是對自己文化記憶的頑強保留,也是對家庭、親情等重要文化價值的堅定守候。
一部世界史,四大古文明,為何唯有中華文明延續到今不曾中斷,歷經蹉跎不掩輝煌?我想原因之一,就因為中華民族有著這種最為頑強的文化記憶,最為深沉的文化認同。這是樹根對泥土的眷戀,是水滴對大海的皈依。這種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一到過年就濃烈釋放,年復一年可代代相傳。盡管全球化進程使許多東西化解,但回家過年的執著,顯示著中國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盡管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許多傳統決裂,但一到過年,“家和萬事興”又重新開張,“和合”文化又大放異彩。家,是為我們心靈“給力”的、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結”;年,是為我們民族的年輪增添縝密和厚度的、生生不息的“同心結”;而“年文化”,則是牽動著我們這個大“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我們同心同德同奮斗的“中國結”。
家國相依,天下皆然。家國情懷,在“兩岸同根,閩臺一家”中,在“同宗同祖,中華一體”中,也在“同一世界,普天之下”中。中美兩個大國盡管歷史背景、現實狀況都有很大差異,但說起家國情懷,卻也一樣相通,天下皆然。
例如,我們中國人對美國如何競選總統向來沒什么興趣,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可對美國總統夫人米歇爾的一次助選演說,不僅美國人,也有中國人,至今我們還記得、還欣賞。美國人評論說,細看米歇爾的演講,其實并無太多驚人之語,講的多是家庭故事。然而,可能就是這些平凡的家庭故事,讓每個聽眾都感同身受。比如講到學生時代的助學貸款時,米歇爾說:“那時我與奧巴馬那么年輕,那么相愛,那么負債累累。”
我欣賞什么?欣賞她演講中的家國情懷。
講到“當然我們可以給人們平等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美國夢!因為當塵埃落定,勝過一切的是這個國家的故事,一個希望不死、斗志永存的勵志傳說……”,多么令人激勵。但她又把話題轉回來。“今天我不僅是第一夫人,也不僅是代表一個妻子,每當一天的工作結束,我的身份就只是一個操心的媽媽,我的女兒仍是我的心頭肉,我世界的中心”。聽到這里,我不禁為之感動,為之叫好。
這不僅觸動了美國人,也觸動了我—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家國情懷。
在中國,說不完道不盡的,正是這家國情懷。有多少名言警句信手可以拈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以我血薦軒轅”。
史書萬卷,字里行間都是“家國”二字。海峽兩岸,潮起潮落都有家國情懷。無論社會變遷滄海桑田,不管鄉野小農高官巨賈,人皆知“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規則,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訓。家國,在中國人心中,總是一股“沛乎塞蒼冥”的浩然正氣。
中國與美國有許多不同,但有一個道理是共同的:“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有一個情感是共同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深愛著腳下的土地。”
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如此,每個中國人短暫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恒與深沉的無限之中,匯集成永續發展永葆青春的動力。
家國文化在我們中華大地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最后我以一首小詩來敘說家國情懷:
兩岸一家親,中華心連心。
一個大門分兩扇,一道海峽連兩岸。無論此岸和彼岸,世世代代一條根。無論家里和家外,進進出出一家人。
家國情懷,心心相印。無論天涯和海角,心走近了,海峽就是咫尺;心走遠了,咫尺也是天涯。華夏子孫,誰不愛家?家連著神,神護著家。家國相依,天下皆然。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家在國中卿卿我我,國在家中生生不息。(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