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鐵清 袁紹陽
一路試水探索發展“加速度”
——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助推甕安加速跨越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鐵清 袁紹陽
甕安縣作為貴州省唯一一個整縣推進鄉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縣,緊緊圍繞改革試點工作各項要求,在全縣10鎮1鄉開展了一場求新求變的深層次變革。
近期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指出,要引導干部群眾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看問題,認識到改革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充滿活力的必由之路,要依靠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2014年6月以來,為了更好助推鄉鎮一級的政府職能轉變,甕安縣作為貴州省唯一一個整縣推進鄉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縣,緊緊圍繞改革試點工作各項要求,堅持主基調和主戰略,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要求,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配備,堅持權責一致、能放則放、按需下放,依法賦予鄉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積極探索創新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在全縣10鎮1鄉開展了一場求新求變的深層次變革。
這是甕安在2013年成功實施鄉鎮行政區劃改革的基礎上,實施的又一項重大改革。
“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時任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長,甕安縣委書記蔣映生表示,深化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部署,也是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重要任務,甕安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加強鄉鎮政權組織建設,提高鄉鎮黨委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務的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加速甕安發展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
改革是沒有任何先例的創新性偉大事業,作為貴州省唯一一個整縣推進鄉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縣,甕安沒有現成的答案和經驗,但甕安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前進。
攻堅克難,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試點改革工作開始后,甕安縣高度重視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工作,并將其作為有效破解發展難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杠桿。
縣里不僅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常務副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縣委主要領導還先后4次主持召開專題會,制定出臺了《甕安縣關于開展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
同時,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探索建立機構設置綜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員編制精干、運行機制靈活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將原有的6個黨政機構調整為9個,12個事業機構精簡為8個,組建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綜合行政執法隊)和政務服務中心兩個機構作為承接縣級職能部門下放權限的主要載體。

加速崛起的甕安縣城全景(甕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行政、事業人員檔案身份不變的前提下,實行雙向選擇、競爭上崗,交叉任職或兼職;實行“鎮園合一”管理體制,通過領導交叉任職,擴大管理權限,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
按照“權責一致、依法放權、能放則放、按需下放”的原則,明確了在產業發展、城鎮管理等方面涉及18個部門(單位)7大類202項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并將賦予鄉鎮的管理權限分類落實到各個機構承辦,指導鄉鎮擬定職權目錄。
此外,將涉及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執法類權限全部交由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代表試點鄉鎮政府統一行使,在鄉鎮區域范圍內組織開展綜合執法活動,并建立建全相應的工作制度和行政執法監督制度。
值得強調的是,為推進擴權強鎮工作,增強鄉鎮發展活力,甕安還提出了八項改革措施: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財政體制改革、建設用地管理、規劃建設管理、投融資體制改革、鄉鎮產業園區建設、戶籍制度改革、農村社區建設。
目前,甕安已配套出臺了《關于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甕安縣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實施意見》和《甕安縣深化投融資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
永和鎮是甕安縣11個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之一,位于甕安縣城東部,面積180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21個村民組,41563人,有在編干部職工139人,9個黨政內設機構,8個事業機構。
在此次改革中,永和鎮始終著眼于鎮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探索“四個一”工作模式,使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在摸索中漸入佳境。共辦理承接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事項294項,為群眾代辦事項12800余件次,接待群眾23000人次,調解矛盾糾紛48件。
主動承接,做到權力下放抵達“最后一公里”。永和鎮主動承接縣級部門下放的職權,并采取定人員、定職責、定時間的三定措施,確保承接職責職權事項順利實施。對鄉鎮205項行政職權進行梳理、歸類,對下放的202項職權進行融合,擬定了職權目錄及機構職責清單。清單之外,一律不得實施審批,實現了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逐步探索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方式,把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項,交由市場主體依法自行決定,實現“法無禁止即可為”,真正做到權力下放抵達市場“最后一公里”。
同時,擬定職權目錄及機構職責編制成冊分發各黨委政府班子成員及各站、所負責人,將各部門職權職責分發各站、所、村學習,確保工作人員熟悉各塊工作,厘清自身職能職責。
整合資源,實現內設機構“多合一”辦公。按照“精減、統一、效能”的原則,綜合設置機構,優化機構編制結構,探索建立機構設置綜合、管理高效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確保職能加強的部門不能因為人員不足而放棄管理職能。
建立鎮聯合調解服務中心,打造綜合服務平臺,充分發揮鎮綜治、司法等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各種手段,創新服務形式,拓寬服務內容,規范社會行為,減少社會問題。
完善平臺,確保村民辦事“一站式”辦結。進一步完善政務服務中心職能職責,將所有下放的職權一律進入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實行“一站式”服務。政務服務中心各站、辦、所工作窗口,按照“流程最短,效率最高”的原則,明確行政審批流程和行政事項辦理時限,開通行政審批代理服務通道,實施“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
厘清職責,探索服務模式“村社一體化”。打破現有體制機制的束縛,進一步理順鎮、社區、村關系,在組織機構、服務功能、服務設施方面積極探索“村社一體化”模式。同時,將社區服務中心與行政村有機整合,實現鎮村兩級服務網絡全覆蓋,既提升了行政服務效能,又達到了“三上三下兩滿意”(干部下沉、權力下放、資金下移,鄉鎮精力集中到發展上、社區功能凸顯在服務上、村職責回歸到正軌上,群眾和黨委政府兩滿意)的目標。
甕安縣通過近一年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踐,責權一致、運轉協調、便民高效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正逐步形成,對甕安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今年上半年,甕安實現縣內生產總值38.89億元,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增速達到14.1%。
上半年綜合測評在全省47個非經濟強縣中排第4位,保持了2014年的位次,在黔南州7個非經濟強縣中排第1位。
在綜合測評的34項具體指標中,有15個指標在黔南排第一位,8個指標排全省前三位,其中排第一位的有4個;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二產比重較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0.5%,比2014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通過試點改革,甕安克服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權責不對等”的弊端,實現了鄉鎮精力集中到發展上、社區功能凸顯在服務上、村職責回歸到正軌上的目標。
2015年以來,全縣共為群眾辦理審批性服務事項464824件,其中:行政許可95025項,非行政許可43727項,行政服務326072項。
“甕安縣的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做得很好!”貴州省編委辦主任柳曉東坦言,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甕安縣還要繼續研究分析相關政策措施,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設置行政機構,不斷創新機構管理體制,并不斷總結好的做法,為全省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積極探索有益經驗。(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