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是正義的基本要求
“和為貴”應當建立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之上,“和”應當是一種復合是非曲直的社會秩序,而不應當是一種蘊含矛盾的表面和諧。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系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
我的一位學生畢業后在法院從事審判工作,有一次,他跟我交流了一個簡單的債務糾紛:債務人欠債權人10萬元人民幣,加上利息1萬元,但到期后無力償還。債務人現今提出了寬限半年的要求,后經法院反復調解,債權人同意寬限半年,并沒有提出支付遲延期間利息的要求。但半年后,債務人仍然無力償還,要求減免1萬元的利息。經再次調解,債權人同意免除債務人的1萬元利息。在法院已經作好了調解書,并要求雙方當事人簽字時,被告進一步提出:其無力清償10萬元債務,要求減少本金。我的學生,即本案主審法官認為不能接受債務人的要求,準備作出判決。但庭長提出,該判決即便作出也無法執行,要求他繼續調解。該法官對我說,他對此案的審理實在不知該怎么辦,只能按照庭長的要求辦。
近幾年,各級法院極為重視調解。在整個訴訟活動中,都貫徹了“調解優先”原則。應當承認,在目前的社會矛盾多發期,強調調解對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的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此也引發了應當如何調解的爭論。本來調解應當以自愿為前提,在訴訟的任何環節和階段,只要當事人愿意,法院都應當積極促成調解。就民事案件而言,基于當事人自主自愿的調解具有判決所不具備的優越性。從自愿調解的角度,強調調解優先是正確的。但是,在許多基層法院,“調解優先”被理解成“任何調解、包括非自愿的調解,都優先于判決”。在一些案件中,無論當事人是否愿意,法院都會無休止地進行調解。前面的案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關于此種做法的妥當性,一些人提出了大量理由。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這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非自愿的調解是否真正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我對此表示懷疑。中國傳統文化的確有“和為貴”的思想。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思想源泉。但這種思想后來被演繹成了“和睦貴于是非”的想法。其實,不辨是非的做法并非儒家的傳統,也不是“和為貴”的必然要求。例如,孟子提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強調分辨是非之心是人所特有,喪失了是非之心,也就泯滅了良知。無是非之心,非君子之道。所以,將“不講是非”與“和為貴”相掛鉤是不正確的。
相反,“和為貴”應當建立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之上?!昂汀睉斒且环N復合是非曲直的社會秩序,而不應當是一種蘊含矛盾的表面和諧。從道德層面來看,欠債還錢是千百年來的道德準則。如果債務人能夠通過利用調解機制來遲延還款、減免利息甚至減少本金,則實際上是對給背信棄義者的一種“獎賞”。這種做法將給社會傳遞一種不良的信號,并可能導致更多人效仿。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應當是遵守規矩和道德的社會。只有大家都依法律辦事了,才能有真正的和諧。傳統的東方文化重視調解這一爭端解決方式。在調解中貫徹“和為貴”,只能是自愿的調解所產生的和睦和諧。真正的和諧應當是建立在明辨是非基礎上的調解。當事人的權利通過司法裁判得以確立。從個案來看,在當事人不愿意接受調解的情況下,通過司法裁判明辨是非,才是做到真正“案結事了”的關鍵。從社會層面來看,在當事人不愿意接受調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司法裁判明辨是非,向社會傳遞正義觀念和法治理念,進而實現社會的真正和諧。
司法機關通過明辨是非,才能夠發揮依法公正裁判、維護社會正義的基本功能。司法權本身就是一個判斷權,性質上決定了須對是非曲直進行判斷。明辨是非是維護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明辨是非是保障法律的實施、維護法律尊嚴的基本要求。法律本身就是判斷是非曲直的依據,合法的行為就是正確的,非法的行為就是錯誤的,這就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另一方面,明辨是非也給人們一種明確的行為指引。只有明辨是非,才能讓人們明確地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
在這個案件中,法官認為已經不能再繼續調解,但庭長提出,該判決即便作出判決也無法執行。我個人不贊同此種觀點。以判決后不能執行為由來要求必須調解,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應當看到,如果認為難以執行就不判決,必然出現一種反向激勵機制,使得那些具有賴賬傾向者更不愿意履行生效判決所確定的義務。
法的本來含義,就是要通過明辨是非來實現正義。法要體現公平正義的要求,但“正義”作為實質推理的依據,并非只是空洞的說辭。只有通過無數個明辨是非、正義的具體案件才能夠反復確認正義的具體內涵,也才能夠在民眾中建立起是非分明的價值觀念,并在將來面對爭議時進一步強化是非的辨別,形成良好的秩序。通過司法明辨是非,其實就是在培育和強化民眾的公平正義理念。(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