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立人
扶貧援建 貴州煙草在行動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立人
如今在貴州省各地,煙草扶貧的生動實踐不斷上演,煙草行業以高度的責任感,肩負起貴州扶貧攻堅的重任,在全省的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攻堅克難,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托起了貴州省的“小康夢”。
站在烏蒙山區高原煙海管理區的至高點上,延綿近萬畝煙葉,長勢喜人,令人震撼,繪就一幅現代煙草農業生態畫卷。而煙田之間一條條干凈的柏油路,則是煙草局和當地政府為農民共同修建的道路。
一片小小的煙葉,如今正在黔貴大地上書寫扶貧開發的大文章。
經過長期培育,煙草已經成為貴州省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和扶貧產業之一,是全省財稅增長、煙農增收的重要來源。貴州煙草入庫稅金從2010年的158.13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324.26億元,稅收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13.78%,占貴州公共財政收入21.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金總額的44.5%。
今年上半年,貴州煙草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上繳財政稅收176.34億元。
在貴州省各地,煙草扶貧的生動實踐不斷上演,煙草行業以高度的責任感,肩負起貴州扶貧攻堅的重任,在全省的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攻堅克難,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不斷鞏固煙區、煙農、煙葉穩定健康發展,為貴州力爭到2020年與全國實現同步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貴州作為全國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省份,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要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扶貧開發任務艱巨繁重,是最難啃但又必須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畢節市煙草公司副經理翟欣告訴記者,煙葉扶貧不單是為農民提高收入,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也是重要的題中之義。即使以后煙區的農民不種烤煙了,這一棟棟民居、一條條道路仍然能為當地經濟發展作貢獻,這就是煙葉扶貧的責任所在。
在威寧自治縣迤那鎮的芙蓉新村,記者看到,整齊的民房、干凈的道路、農家書屋、健身房、農技服務室等一應俱全。
曾經分散居住的70戶煙農,他們的房子全部拆掉復耕種植烤煙,由煙草部門與當地政府籌措資金建設芙蓉新村進行集中安置,清一色的兩層別墅,每家前有小花園,后有小院子。
余慶縣白沙水鄉煙農王建國如今住上了湖邊的“聯排別墅”,這在當地可算不上什么大新聞。 2012年1月,由余慶縣政府牽頭,煙農為主體,煙草工商企業參與、四方共建的白沙水鄉煙農新村啟動建設,2013年底108戶村民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居,其中煙農占83%。
王建國這批煙農以前都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如今新村走出去便是馬路,煙農們紛紛買上了小轎車。
2012年至2014年,煙草行業連續3年每年投入2億元,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煙草扶貧新村正在為全省各地美麗鄉村樹立一個又一個標桿。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投入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34.5億元。其中,投入55.5億元,建成煙水配套工程受益面積660萬畝。投資56.5億元,新(改)建密集烤房18萬座。投入10.5億元,建成機耕路6700公里。
威寧,全國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之一。威寧的扶貧攻堅工作歷來受到國家、省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關注。
2013-2014年,僅煙葉生產一項就為威寧145萬各族人民群眾帶來人均500元以上的收入,烤煙產業真正成了當地群眾致富的“金葉子”。
“國強在于民富,民富在于產業興”,烤煙產業已經成為威寧自治縣民富縣強的主要支持產業之一,更是威寧自治縣各民族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煙農們不光收入提高了,種烤煙也比以前輕松。在威寧,由貴州中煙投資580萬元興建的貴煙新村,66歲的馬應府和老伴不僅入住了新居,同時也第一次嘗到了農業現代化的甜頭,當地的烤煙合作社為他們提供了機耕的全套設備,種了一輩子煙的馬應府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在田間徒手勞作。
從2005年起,煙草行業已累計配置農機具6.2萬臺(套),無數個像馬應府一樣的煙農們感受到了煙草行業真心實意為煙農付出的心血。
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局長陳衛東則在去年兩會上表示,全省每年再投入8億元左右,開展土地整理、機耕路建設、農機具配置等,提高設施裝備水平,以設施化推動現代化。
不僅如此,在全省范圍內省煙草公司都為煙民購買了煙葉保險,保險賠償范圍包括干旱、洪水、風災、病蟲害等等,真正成為煙農權益的保護傘。
據統計,貴州省88個縣中有59個縣種植煙葉,全省50個貧困縣中,有34個縣種植煙葉。從2010年到2014年,貴州省種煙農戶從14萬戶增加到15.5萬戶,煙農種煙總收入從51.3億元增加到81.5億元,戶均收入從3.66萬元增加到5.25萬元,種煙農戶人均收入從8319元增加到11932元,是2014年貴州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倍。
而在卷煙零售環節,貴州現有零售戶18.1萬戶,戶均銷售卷煙利潤3萬余元。煙草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針對貴州發展實際提出的殷切希望,是全省各項工作的總綱。
煙草行業如何踐行“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在貴州跨越發展的過程中,這既是一個嶄新的命題,同時又是一份煙草行業在不斷發展探索中早已明證的答卷。
眾所周知,烤煙生產過程會用到大量的塑料薄膜,在以往的生產過程中,這些塑料薄膜就直接丟在田間地頭,腐化在土地中,直接造成“白色污染”,極大地破壞土壤質量,造成生態失衡,這在全國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難題。

威寧自治縣秀水單元煙草站工作人員調試蓄水設備(謝廣榮/攝)
為解決這一問題,湄潭縣煙草公司成立了興樂煙草廢棄農膜回收加工廠,是遵義市第一家廢棄農膜回收處理加工的專業處置場。通過回收廢棄農膜,一方面解決了田間地頭的白色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加工銷售獲得的利潤又會通過各種途徑補貼給煙農,可謂煙草行業踐行全省“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一個縮影。
為了保證該項目的有效運行,當地的煙草公司只對農膜回收率達到供應量60%以上的煙農進行補貼,按每畝地膜煙弄投入58元,煙草公司就會補貼48元。這樣一方面為煙農減輕了負擔,另一方面也約束了煙農要把農膜回收起來。
這樣寓生態保護建設于煙葉增收與煙農增收之中,實現煙葉清潔化生產的戰略,正在全省各地積極推廣,如今煙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全省的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到了前面。
而在畢節,“生態特色、循環煙草”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畢節市公司探索現代煙草農業“畜沼煙”一體化模式已經在全省范圍樹立了一個煙區循環農業的新型樣本。在威寧西南部的秀水煙草單元,煙草公司出資建立起了一整套循環農業的生產系統,包括:育苗工廠、密集烤房、生態肉牛場、大型沼氣池和有機肥廠。
在整套循環農業中,煙農利用煙田的冬閑期種植牧草,收割牧草后飼養豬、牛等牲畜,然后收集牲畜的糞便在沼氣池中發酵,利用沼氣可以發電照明、做飯等,而剩下的沼渣則又轉化為有機肥充當種植養料,至此,循環的閉合鏈就完成了。
這樣農業系統的多級循環利用,既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又嚴格控制了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減少了環境污染,使烤煙生產真正納入到了農業生態的系統循環中去,是煙草行業守住生態底線的又一生動詮釋。
在煙草行業中, “控規模”、“減計劃”是新常態下的時代特征,但咬定“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總目標不變,繼續堅持責任如山的態度不變,真正樹立“開放種煙”心態,相信一定能夠吹響貴州與全國同步“奔小康”的號角。(責任編輯/任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