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與美國防部長卡特11日在華盛頓會談,據說持續了大概4個小時。兩軍領導人都說了可以被解讀成“強硬”的話,但也都展現了“大局觀”,讓人看到中美關系能夠超越南海摩擦的希望。其中范長龍的一句話頗有代表性,他說:南海問題只是中美關系的一個插曲。
范長龍近日的訪美是在中美圍繞南海的“麥克風外交”持續了一段時間,緊張氣息不斷擴散的情況下發生的。一些人想象兩軍領導人直接見面大概會相互威脅、給對方劃出紅線,然而實際情況似乎樂觀得多。這次訪問總體看增加了中美軍方的溝通,抑制了互疑的擴大,提高了雙方傾聽對方、避免用力量進行“對話”的興趣。
“范長龍的訪美創造了中美兩軍都冷靜下來思考的機會,它至少使南海的緊張局面迅速緩解下來,增強了兩國政治和軍事精英們對管控雙方分歧的信心。”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說。
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美軍在南海的介入活動,以及中方的反應。但絕大多數評論都認為華盛頓對中國在南沙島礁的擴建行動無能為力,同時也極少有人預期中國將利用擴建后的島礁采取挑戰美國的激烈行動。這些分析反映出,經過中美一段時間的“麥克風摩擦”,戰略界和輿論界都大體看懂了南海問題對中美關系的意義,它是中美戰略上互不信任的一個交匯點,但它不是兩國戰略利益不可避免的攤牌處。中美在南海的緊張多少有些人造泡沫成分。
美國要求中國在南沙停止填海造地,中國予以拒絕,越來越多的戰略觀察家相信這一分歧遠不足以構成中美軍事沖突的理由。中美關系對兩國來說都太重要了,兩國全面交惡是戰略上難以想象的。南海問題太具體了,島礁問題從國際法說本來就不關美國的事,也不牽扯美國的核心利益。雙方圍繞島礁建成后中國如何使用它們達成諒解,顯然是解決分歧更現實的方向。
西方總有人認為中國在南海的行動挑戰了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而要求美國“主導亞洲”,這應被視為對美國的捧殺。美國怎么可能在貼著中國家門口的地方什么都說了算?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種情況就不曾有過。當年朝鮮、越南都是美國說了算的嗎?顯然不是。
我們相信華盛頓“主導亞洲”的野心沒一些人慫恿的那么大而全,直到要在涉及中國主權的領域威逼我們。中國也根本沒有要取代美國“主導亞洲”的打算。那對中國來說不可思議,風險重重,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有人說中國在用切香腸的方式把美國從亞洲向外擠,并主張美國對華“寸步不讓”。這些人像是還生活在19世紀里,對全球化時代的“多贏”思維毫無感覺。中國到底要干什么?“一帶一路”、亞投行就是中國要干的事!它們是霸權嗎?
亞洲國家大多剛進入現代化不久,許多棘手問題和復雜關系需要清理。其他國家圍繞領土主權的壓力,中國都有。中國同時面臨著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及保持政治穩定的長期任務。中國需要內外問題統籌的平衡,我們無心也無力在亞洲“大鬧一場”,消耗寶貴的政治和經濟資源。
各國的傳統利益已經把傳統空間占得滿滿的,中國崛起需要創造新利益空間的多贏新思路,倡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代表了中國的這一探索。中國需要時間來展現我們在南海擴建島礁的正當性和建設性,美國不妨耐心觀察。或許南海問題真的只是中美之間的一段插曲,那樣的話,中美關系的穩定性將站上新臺階。▲
環球時報20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