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為++王莉


【摘 要】 銀行資本是商業銀行的經營基礎和風險保證,合理的資本結構是商業銀行實現經營目標的重要保障。利率市場化下,利率風險凸顯,銀行傳統盈利模式受到沖擊,必然對商業銀行債權結構以及權益資本造成影響。在我國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分析利率市場化對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有利于利率市場化下銀行資本結構合理化,對于商業銀行有效抵御利率市場化的沖擊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資本結構; 利率風險; 存貸利差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1-0032-04
利率市場化是指中央銀行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市場,由金融機構根據金融市場資金供求狀況和自身經營狀況來自主制定和調節利率。中央銀行2012年兩次利率調整及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以及2013年貸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意味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利率市場化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利率市場化有利于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實現資金合理配置,對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注意到,利率市場化意味著銀行利率決定機制的改變,勢必會對銀行資本結構造成一定沖擊。銀行資本是商業銀行的經營基礎和風險保障。利率市場化會對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帶來怎樣的影響,商業銀行應如何抵御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在我國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和深化的背景下,這是重要且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利率管制的缺陷越來越明顯。從貸款方面來看,在貸款利率相同的情況下,銀行固然愿意把資金提供給更安全的大型企業,從而造成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局面。貸款利率管制致使一部分閑置資金無法得到有效配置,繼而又催生出影子銀行。從存款方面來看,存款利率管制下,銀行吸儲能力較弱,各銀行為盡可能吸收存款,不得不采取各種非市場化手段,由此滋生灰色利益鏈。利率市場化能夠合理有效配置資金,消除被扭曲的資金配置關系。
為了實現資金配置的優化,近年來我國一步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始于1996年,其改革思路為“先實現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后完成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基本步驟進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如表1。
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還處于半管制半市場的階段,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但是隨著2012年和2013年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已進入新的階段。利率市場化是把雙刃劍,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商業銀行既需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銀行業務,同時又必須重視利率市場化給其帶來的威脅與挑戰。
銀行資本是商業銀行經營的基礎和風險的保證,合理的資本結構是商業銀行實現經營目標的重要保證。利率市場化意味著銀行利率決定機制的改變,必然會對銀行資本結構造成沖擊。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并及早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有利于利率市場化下銀行資本結構合理化,對于商業銀行抵御利率市場化給其帶來的沖擊有實際意義。銀行資本結構包括債權結構和股權結構,本文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其帶來的影響。
二、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現狀分析
(一)債權結構現狀分析
1.資產負債率高,債務規模大
與一般工商企業不同,商業銀行屬于負債經營企業,自有資金相對較少,主要靠吸收社會閑置資金形成銀行負債,進而發放貸款來進行經營。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具有資產負債率高,負債規模大的特點。根據本文統計整理,2006—2013年,我國16家上市銀行的資產負債率普遍在92%以上,各銀行間差別不大。我國商業銀行債務資本占資本總額比重大,資產負債率高,一方面說明其具有高財務杠桿,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大,利率風險的抵御能力弱。
2.存款占負債總額比重大
銀行屬于負債經營特殊行業,吸入存款是其主要資金來源。因此,存款占負債總額比重能夠很好地衡量商業銀行債權資本的內部結構。根據本文統計整理,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存款占負債總額比重情況如下:5家國有銀行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農業銀行的存款占總負債比重的80%以上,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比重較小,但也在75%以上;其余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存款占負債比例也較高,大多在70%左右。
(二)股權結構現狀分析
1.資本充足率達到監管要求,但水平仍有待提高
資本充足率等于銀行資本總額比加權風險資產總額,反映了當銀行遭受損失時,銀行自有資本對損失的承受程度。根據有關統計,截至2012年6月,5家國有銀行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資本充足率均在13%以上,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在12%左右;其余11家股份制銀行中,除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中信銀行4家銀行外,剩余7家不足13%。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雖然均達到監管要求,但水平略顯不足,同樣說明其抵御利率風險能力較弱。
2.內源融資占比上升快
銀行資本補充途徑分為外源融資和內源融資。建立在盈利基礎之上的留存收益是內源融資的重要來源。銀行盈利能力的大小是影響企業融資途徑選擇的重要因素。銀行盈利能力越強,其利潤空間越大,積累自有資本的能力越強。表2顯示,近年來,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內源融資占比上升迅速,依靠利潤轉增來補充資本的能力增強。
三、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
(一)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債權結構的影響
1.利率風險擴大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導致商業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由前述分析可知,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資本充足率雖可達到監管要求,但水平較為不足,加之我國長期的利率管制,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抵御能力明顯不足。利率市場化下,利率波動頻率和波動幅度增大,利率期限結構更加復雜,使得利率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變得尤為艱巨。
利率風險主要是指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以及規模方面的不匹配,包括:重新定價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基差風險和選擇權風險。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主要利率風險是重新定價風險。由于銀行資產與負債結構不匹配,在數量和期限上存在缺口,導致利率波動時引起銀行收益的變動。收益率曲線風險,是非同一期限兩種資產的收益率之間的差額隨著收益曲線的變動而變動所產生的風險。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通過吸收短期存款來支持長期借款的現象,并以此獲取利差。若收益率曲線出現反常波動時,通過上述途徑獲得的利差收入就會大幅降低,從而構成嚴重的利率期限結構風險。基差風險是指由于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據的基準利率變動不一致,從而造成對銀行收益的不利影響。2012年,央行對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進行差別化調整,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至6.00%,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至3.00%,名義利差3.00%。按2012年調整前利率政策計算,存貸利差=6.00%×0.9-3.00%=2.40%;按2012年調整后利率政策計算,存貸利差=6.00%×0.7-3.00%*1.1=0.9%。利差收入下降1.50%,利差收入僅為2012年調整前的37.5%。2013年7月,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該政策的出臺意味著銀行存貸利差空間很可能被進一步壓縮,對銀行的盈利造成沖擊。選擇權風險是當利率變動時,銀行客戶行使隱含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或表外項目中的期權而給銀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波動頻繁,客戶很可能重新安排存款和貸款。當利率向上波動時,客戶選擇提前取款再以高利率重新存款;當利率向下波動時,客戶提前還款再以低利率重新貸款。利率市場化令商業銀行被迫成為利率風險的最終承擔者。
我國存貸利率長期處于政府管制時期,市場利率的波動性較小,對其預測較為容易,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也相對較小。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利率波動的幅度和頻率逐漸增大,利率期限結構將變得復雜,利率風險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利率市場化下,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發展至關重要。
2.利率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負債穩定性
存款業務是商業銀行取得資金的主要來源,也是商業銀行開展資產業務和其他業務的基礎,其穩定性是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當負債規模大幅增加,若資金運用不當,銀行則會面臨巨大損失;負債若大幅降低,信貸業務則無法順利開展。即使是強調主動負債的歐美國家銀行,其存款也占到負債總額的50%左右;而在我國,存款占負債比例達70%以上。據統計,截至2012年6月,國有大型銀行的存款占負債總額比例高達85.17%,其中以獲取利息收入為動因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占比總和為52.79%。我國中小型銀行存款在負債總額中比例達72.48%,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比重和為28.47%。可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對存款的依賴程度頗高。
利率市場化下,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資金逐利性不斷加強,銀行客戶議價能力和選擇空間提高,存款利率的市場化極有可能對銀行存款業務造成劇烈的波動。存款利率過低會導致存款的大量流失;存款利率過高又會增加資金成本,對銀行盈利性造成不利影響。如何既保持充足的存款又維持合理的融資成本,對于銀行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利率市場化使得存款產品定價能力成為各商業銀行急需攻克的難關。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影響
1.內源融資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關系
銀行內源融資是指通過自身盈利來補充資本。融資順序理論認為,企業融資獲取資金的最優順序是內部融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獲利能力越強的企業越有充足的內部盈余來保證融資需要。同樣地,對于商業銀行,其盈利能力越強,利潤空間越大,積累資本能力越強。從長遠來看,通過內源融資補充資本金有利于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原因有三:一是內源融資成本相對較低;二是內源融資有利于商業銀行抵御經營風險;三是內源融資不會稀釋原有股東控制權。內源融資主要通過留存收益來實現,而銀行留存收益主要依靠其傳統存貸業務利差收入。近年來,金融機構間競爭越發激烈,各商業銀行紛紛拓展中間業務和非銀行業務,但是存貸業務仍然是其主要經營業務。根據本文統計整理,截至2011年12月31日,5大國有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在69%~80%之間。股份制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占比普遍稍高,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的占比已達到90%。城市商業銀行的占比也較高,均在85%以上。16家上市商業銀行中,利息凈收入與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值在82.96%,與國外先進銀行的利息收入占比水平(50%)存在較大差距。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仍然依賴于傳統存貸業務,存貸利差是內源融資的主要源泉。
2.內源融資補充資本金壓力增大
利率市場化前,存貸款利率被央行嚴格限制,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利差收入。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存貸利差逐漸縮減,勢必會給商業銀行的盈利帶來沖擊。從貸款方面來看,利率市場化使銀行貸款的議價能力大大削弱,貸款利率的上升幅度有限,甚至為爭奪市場商業銀行很可能還會下調貸款利率,從而減少貸款利息收入;從存款方面來看,銀行間競爭加劇,商業銀行為爭奪存款很可能會提高存款利率,導致融資成本上升。利率市場化下,存貸利差會出現逐步縮小的趨勢,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近年來,我國銀行內部融資占比上升較快,上升幅度較大。而商業銀行內源融資對存貸利差的依賴程度高,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將逐步縮小存貸利差,勢必對銀行利潤造成沖擊,從而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積累造成一定壓力。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應當拓展其他業務,以減少存貸利差收窄對銀行盈利造成的沖擊。
四、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策略建議
(一)加強利率風險管理
利率市場化下,利率風險凸顯,影響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穩定性。我國長期處于利率管制下,利率風險管理能力不足。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中,我國商業銀行應當首先加強表內風險管理,對利率風險進行基本控制。傳統的表內風險管理主要是通過調整資產負債規模、期限結構來降低利率變動的敏感性,以達到規避利率風險的目的。表內管理主要包括:差額管理、搭配記賬管理、缺口管理、風險價值方法等。差額管理是對銀行所經營資產的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之間的差額進行的管理。搭配記賬管理法下,銀行根據所持有的資產負債到期期限,將具有相同期限的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進行搭配,穩固其資產和負債之間的差額,從而有效地規避利率風險。缺口管理和風險價值方法借助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久期管理模型以及VaR分析方法。在監管和政策的允許范圍內,商業銀行也應盡快進行可以規避利率風險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創新,實行表外風險管理與表內風險管理,共同降低利率風險。
(二)對存款產品實行差別化定價
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需要選擇合理的存款定價模型對存款產品進行定價。存款定價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資本結構的合理化。西方國家利率市場化遠早于我國。西方商業銀行在存款定價方面不斷積累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西方商業銀行存款定價的方法主要有成本加利潤定價法、市場滲透存款定價法、組合定價法等。組合定價法下,銀行以客戶的綜合貢獻為基礎,把一系列的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匹配在一起綜合定價,力求以成本低的服務收益補償成本高的服務收益。相對于成本加利潤定價法和市場滲透定價法,組合定價法兼并市場和客戶因素,有利于維護客戶資源和保持市場份額,是值得借鑒的。利率市場化下,利差收窄,銀行間競爭加劇,令業務綜合化成為商業銀行的不二選擇。本文認為,以客戶的綜合貢獻為基礎對存款進行差別化定價,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是適應利率市場化的必然趨勢。客戶為銀行帶來的綜合貢獻包括:資產業務貢獻、負債業務貢獻以及中間業務貢獻。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綜合貢獻的不同,結合自身業務發展戰略、市場競爭情況制定目標利潤,從而測算出相應的存款利率。存款差別化定價有利于商業銀行降低運營成本,在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增強自身競爭力。
(三)拓展中間業務,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尋求新的盈利空間
在利率管制時期,銀行存貸利差對銀行的盈利具有保障作用。但在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必須尋求新的盈利空間,改變傳統盈利模式,積極主動地開展中間業務。我國商業銀行應當首先加大金融服務類業務的發展力度,包括結算業務、代理業務和咨詢業務等。與此同時,銀行也要積極開展表外業務,包括擔保、承諾類業務及金融衍生類業務等。發展中間業務不僅可以為商業銀行拓展收入來源,彌補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同時由于中間業務基本不存在風險,還對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具有一定好處。
利率市場化下,客戶更加需要銀行為其提供更為安全的金融產品,以防止其投資的金融資產遭受損失,從而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為吸引和維持客戶,應當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根據客戶不同需求對市場客戶進行細分,同時注意結合利率風險管理,一方面拓展其利潤空間,擴大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利用金融創新控制利率風險。●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銀行業協會.利率市場化對中小銀行的影響——基于對江蘇的調查[J].中國流通經濟,2014(3):115-121.
[2] 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4):27-30.
[3] 閻俊生.利率市場化條件下中小銀行經營策略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106-108.
[4] 段祺軼.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程度[D].西南財經大學,2013:50-51.
[5] 何海峰.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同業存款定價的模型設計[J].金融論壇,2010(6):11-16.